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转换

2018-10-20 01:04何元春夏成龙
体育学刊 2018年4期
关键词:体育设施范式供给

何元春 夏成龙

摘 要:基于地方性知识理论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及其转换路径展开研究。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是同质化的,且多带有效率取向、标准取向和非区域视野等特点;无论就发展旨趣、理论基础还是范式控制而言,地方性知识理论观照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传统的供给范式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就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转换问题提出立足视点转换,凸显老百姓主体地位;打破路径依赖现象,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必须要关注属于“我们的”知识体系的生成与构建;重构文化场,“分类别”建构绩效评价新体系,以切实保证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建议。

关 键 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地方性知识理论;供给范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4-0048-05

Abstrac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local knowledge, the authors made a study of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paradigms and their transformation path,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paradigms in China today are homogenous, and characterized with efficient oriented, standard oriented and non-regional vision etc; no matter in terms of development objectiv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or in terms of paradigm contro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ocal knowledge,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paradigms are essentially different from traditional supply paradigms. Aiming at the issue of transformation of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paradigms in China today, the authors put forward the following proposals: base the foundation on viewpoint transformation, highlight common peoples subject status; break the phenomenon of path reliance, for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supply, we must focus on the gener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 a knowledge system that belongs to “us”; reestablish a cultural atmosphere, build new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s in a classified way, so as to ensure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 related policies.

Key words: rural public sports service;local knowledge theory;supply paradigm

公共體育服务有效供给,当下备受关注。特别是伴随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大命题的提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研究,更是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然而,目前大多研究似乎仍局限于供给重要性和如何供给等技术层面的探讨,而少有研究关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文化境遇、关注供给范式的转换问题。

而事实上,正因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最核心的依托是地方性文化,其原动力也深藏于地方性知识形态之中,且供给范式研究本身也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宏观的角度去把握其问题之所在,具有范式研究的优先性。有鉴于此,本研究结合地域情境并借鉴地方性知识理论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转换展开探讨,希望借此研究能够为相关部门决策及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研究提供参考。

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范式,即模式、方式,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于1962年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并加以系统阐释,范式指共同体成员所共享的信仰、价值、技术等的集合[1]。正由于不同发展范式导向不同的实践理路,基于不同发展范式的基本假设,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不同效果,所以,围绕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现状,将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主要特征及问题归结为以下层面:

1.1 效率取向

效率不等同于效益和效能,效率是经济学概念,后来被引申到社会学领域,一般是指单位时间内所能完成的工作量[2]。

1)多年来重投入建设、轻管理使用问题,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而这一点学者已多有研究,也饱受诟病。一项来自山东的调查显示:“已荒废”和“无人维护”的场地设施占42.1%,“几乎不用”和“偶尔利用”场地设施占44.5%,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缺乏维护和监管[3]。而另一项来自重庆的调查也显示:仅10.84%的村民接受过体育指导,仅有24.91%的乡镇经常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但有近一半以上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几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究其原因同样也跟后续服务、跟踪服务不到位或是部分服务环节被弱化直接相关[4]。因而,这也就必然导致一边是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需求急剧加大,而另一边则是大量的公共体育资源的闲置和资源浪费现象。

2)由于急于求成的心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我国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也存着走形式、摊任务和重数据之嫌。就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而言,对经费到位率、公共体育设施建成率、体育人口增长率等可量化指标不可或缺,但如果又仅仅关注速度,关注政绩化或任务化指标的达成,而对于客观实际,诸如经济基础、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等重视不够,其隐患也是十分严重的。据对福建漳州龙海、江苏响水南河等10多个乡镇的调研,47.2%女性认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根本就不适合她们;34.3%农村老年人群体则认为“上级部门往往多对那些账面政绩见效快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情有独钟,而对于那些账面政绩见效慢的、不利于数字化指标达成的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则明显疲软,如指导服务、信息服务、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与监管等,所以,在建好初期,只是出于新鲜进行活动,但后来慢慢地‘敬而远之”[5]。

总之,基于效率取向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具有一定的范式优先性,也能够起到立竿见影效果,但无论是出于“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急于求成心理,还是出于政绩化的、可量化指标的达成,老百姓的主体地位始终难以得到确保,获得感也难以得到满足。因而,只重视行为端和速度,而不关注结果端和效益及效能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也必然是有缺陷的供给范式。

1.2 技术理性与标准取向

技术理性是标准化的前提。这里技术理性,也主要是就政策文本而言,如我国先后出台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导手册》,本身也就包含有“计划”“规划”“控制”和“寻求规律”的政策意涵。换言之,跟自然科学一样,基于技术理性视角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是有规律可循的,也更为重视规范和标准化[6]。

标准化需要技术理性支撑,标准化的目的也是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而事实上,一味放任大叙事,限制小叙事十分危险,所以,就标准的有无问题,我们认为有基本的标准还是十分必要,但遗憾的是,当前相关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往往是刚性有余而灵活不足。仅就供给项目选择而言,如上文提及《“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导手册(试行)》对农村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内容就有着明确的要求,包括场地规格、地址选择、灯光要求和周边环境等[7];再如各级地方政府所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纲要等在性质上也多有雷同之处,如江苏出台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施若干意见》中,同样就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内容的选择也有着明确的限定,如“四个一工程”“八个一标准”等[8]。而制度设计尚且如此,供给现状也就更是可想而知了,那就是“千区一型”、毫无特色可言,同一个县市甚至是不同县市之间也都存在着片面地追求数量、种类,或者是规模求大求同问题。作为广袤的分散区域,我国各地农村地域情境迥异,包括老百姓的需求偏好又怎么可能都是整齐划一和一刀切呢?试问,游牧民族流动人口居多,篮球场的配置又如何能够派上用场,如果配置一些摔跤场或跑马场岂不是更好?再如,福建漳州乃中国女排训练基地,是传统的排球之乡,那么篮球场、乒乓球台的配置,又怎么会有利用率的提升可言呢?因而,从这个层面,我们也就不难理解某些学者在云南景谷县调研所发现的问题——景谷县乃全国有名的“陀螺之乡”,男女老少都喜欢打陀螺,为满足打陀螺需要,部分村民自筹资金将村里的篮球场改建为陀螺场,而篮球架基本锈蚀殆尽[9]。那就是供非所需、供非所求,必然导致供需错配和利用率的低下问题。

总之,标准取向原本带有范式的隐喻,标准对有着六七亿人口的广大中国农村而言,意义不言而喻。但就标准的制定,究竟如何体现分类指导设计理念,包括制定什么类型的标准,又由谁来制定等,则是必须要认真加以权衡的重要问题。

1.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非区域视野

作为生态场,地域情境影响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完善的“接地气式”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也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取得成功的关键,在这些基础性工作中做的也不够到位。

其一,路径依赖问题。如单双杠、篮球、羽毛球、兵乓球等,均跟城市体育并无二致;且无论从场地器械、竞赛规则,还是从具体的负荷要求角度看,均跟城市体育、竞技体育发展无差别。农村体育城市化无可厚非,但抛开城市化所带来生态问题不谈,仅就体育认知、基层体育组织建设状况来看,城乡差距是十分明显的。这也正如在福建闽北一带调研所发现的问题——老百姓的体育认知依然缺失,他们更为关注的热门话题仍然是如何挣钱,也依然存在“体育是城里人的事”“劳动就是体育”等现象。类似现象在全国大多农村地区不同程度存在着。所以,诚如英格尔斯[10]所言,如果缺乏能赋予这些现代化产物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现代制度下的人自身还未能从内在价值上经历向现代化转变的话,那么,现代化畸形发展的悲剧不可避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也一样厄运难逃。

其二,地域情境重视不够。在农村体育城市化的同时,我国农村民俗体育的发展和传承始终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如长三角地区、广东沿海一带,很多农村就崛起了一些富裕乡镇,这些地方的农村体育发展完全可以多开展一些城市体育、现代体育;相反,其它地区,如广西、贵州、云南包括闽北一带,因经济发展还难以支撑现代体育的快速需求,但民俗文化、民俗体育文化则非常的丰富,而且这些民俗体育的传承在各自的族群范围内也都具有十分广泛群众基础,所以,这些地方则完全可以多开展一些民俗体育、民族民间体育。但是从总的供给现状来看,无论是全民健身工程,还是送体下乡活动开展,地方性知識、地方性体育,却始终处于“装饰性”的花边地位,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且在宣传、组织方面的投入也极少[11]。总之,城市体育(现代体育)并不是城里人的专利,重视城市体育、现代体育也不应该以丧失民俗体育、民族民间体育多样性和多元化为前提条件,因而,要发展农村体育就必须要尊重地域情境。

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同质化,多带有效率优先、标准取向(技术理性)和非区域视野等垄断性特征。而事实上,也正因为供给范式研究本身具有范式研究的优先性,才有助于从更为宏观角度去把握问题所在。所以,要扩大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要切实解决当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就必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加强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转换研究。

2 地方性知识的介入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转换的启示

2.1 对“地方性知识”理论的基本理解

“地方性知识”是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吉尔兹[12]于1982年首次提出并使用。“所谓的地方性知识,不是指任何特定的、具有地方特征的知识,而是一种新型的知识观念,而且地方性(或局域性)也不仅仅是从特定的地域意义上来说的,它还涉及到在知识的生成与辩护中所形成的特定情境,包括由特定的历史条件所形成的文化与亚文化群体的价值观,由特定的利益关系所决定的立场、视域等”[12]。

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提出是相对于主流垄断范式而言的,就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核心观点看,其一,一切知识也都是地方性(或局域性)知识,根本就不存在所谓的全球性(或普适性)知识可言。所以“过去我们可以不加思考、不用证明的‘公理,现在如果自上而下地强加到丰富多样的地方性现实之上,那就难免会有‘虚妄的嫌疑”[12];其二,就文化的阐释和建构而言,少一些标准化、专业化的硬性技术指标的要求,多一些意义的发现、追寻和创设,意义十分重大。所以,“文化分析它实质不是寻求规律的一门实验性科学,而是基于视界融合、基于理解的理解(即文化的阐释)基础之上的寻求意义的一门解释性科学” [12]。其三,知识总是在特定的情境中生成并得到辩护,情境虽然不是直接的在场,但作为一种隐性的在场,它也始终对现场活动产生起着重要的规约和影响作用。因而,在对知识的考察和建构过程当中,我们与其关注普遍的准则,还不如着眼于如何形成知识具体的情境条件,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研究,也不例外[13]。

总之,地方性知识理论与后现代主义息息相关,带有批判性,包括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过程当中,一样也不仅仅涉及到知识选择的价值判断、涉及到老百姓的主体地位的确证,也关注到了知识获得或建构背后的方式方法问题等。所以,结合地方性知识理论,加强乡土文化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深度融合研究极具启示意义。

2.2 地方性知识理论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转换带来的启示

1)开放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路径。

地方性知识理论是后现代主义研究的产物,且在“地方性知识”理论辩护下,纯粹客观、普适性的知识实际上也是不存在的,但就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现状看,存在“国家知识”与地域性的“地方知识”之间二元区隔问题,甚至也存在着不切实际、完全把一项地域性的知识体系作为一种“通识性”和“全球性”知识去强行套用和嫁接到不同地域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道路之上,进而导致水土不服和“剃头挑子一头热”问题。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提出和灵活运用,无疑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有效供给提供开放性的视野。

2)确立老百姓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的主体地位。

从需求到供给再到利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本身,也是以充分满足老百姓的有效需求为前提条件,但从多年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主要特征和问题所在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却是“自上而下”,多表现国家话语,也更为强调正式组织环境下的规范化要求。所以,地方性知识理论的提出,不仅对于如何及时矫正和发现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过程中可能存在“为民作主,代民作主”等不当行为和方式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同样对于在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中老百姓主体地位的确立具有十分重要的反思意义和借鉴价值。

3)明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与生存场域之间的密切关联。

农村不等同于城市,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同样也有着不等同城市的背景条件和支撑体系;而且老百姓也不只是普适性知识(标准化知识)的接受者。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却始终存在着“以我们的需要代替老百姓的需要”或“以我们的世界去推知老百姓的世界”等主观建构性问题。因而,从这个层面讲,基于地域情境的地方性知识理论的解读,包括吉尔兹所开创的近距离观察、远距离审视,进而达到“视界融合并置观”,它不仅解放了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认知活动,同样对于明晰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与其生存场域之间的密切关联也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14]。

总之,地方性知识理论,其学术意蕴就在于肯定“对话”“多元”与“差异”供给理念,地方性知识理论的运用,恰恰也更契合于当前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实际需求。因而,无论从理论基础、发展旨趣还是从范式控制角度来看,地方性知识观照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与我国传统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本质上的差别的。

3 基于地方性知识的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的转换路径

3.1 立足视点转换,凸显老百姓主体地位

一是科学定位政府職能,全面贯彻民本思想,既不能脱离实际、急躁冒进,更不能好大喜功,做表面文章;二是培育公共行政精神,促进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创新。具体而言: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体育服务,政府理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内提供相应的公共体育服务;老百姓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政府在提供服务过程中采取老百姓乐意接受的合理化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范式;当老百姓的公共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同样也应积极回应老百姓新的需求,进而确保公共体育服务新需求得到新的满足。

3.2 基于地域情境,打破路径依赖现象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植根于具体的地域情境,基于地方性知识的地域性要求,也注重本土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多元化和多样化。为此,要实现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就必须要生成与或建构属于“我们的”知识体系:一要发现体育、更要挖掘体育,注重农村公共体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多样化。因为从功能可替换角度看,民俗体育功能不可替代,农村民俗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本身也都是伸缩性极大的资源领域。二要立足内部视界,要加强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中“普适性知识”的适应性改造。而这方面江苏淮安大学生村官体育就极具启示意义,如农民健身操,就很好地融合插秧、割麦、播种等农村劳作,不仅简单易学,老百姓也乐于接受。三要调整场地器械规格,降低运动负荷,如实行小篮球场、小篮球架等等,从而打破多年来农村公共体育设施供给多以成年人标准配置的现状而难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困境[15]。四要功能整合,农民体育活动开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还可作为农民增收致富一个重要渠道同步进行,所以,江苏海安县大公镇将农村体育发展与招商引资相结合的做法同样也极具参考价值[16]。总之,开拓视野,结合地域情境,打破路径依赖现象,生成与构建属于“我们的”知识体系,实现“普适性知识”与“地域性知识”的共生通融,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最终才能够最大限度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3.3 重构文化场,“分类别”建构绩效评价新体系

地方性知识理论,其学术意蕴就在于肯定“对话”“多元”与“差异”供给理念,基于地方性知识视阈下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标准制定,也应该留有余地和富有弹性,更应该是指导性而不是一刀切的。为此,一要重構文化场,要关注农村体育带头人的发展和培育,更要关注和充分考虑到老百姓的体育需求、体育认知和信息反馈等,从而为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有效供给铺平道路;二要加强调研,要加强对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内容、地址选择和科学健身方法的广泛宣传与发动等等,从而使老百姓能够真正参与到我国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当中;三要分类设置、分层划分,真正作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绩效评价细化工作,以切实保证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真正能够起到规范和激励作用。总体而言,国家标准应该是宏观、弹性的,也应该具有指导性,但地方标准的研制和落实,则必须是具体、翔实的,更应该具有可操作性[17]。当然,就“分类别”绩效评价新体系实施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必须要加以规范和控制,具体的应对思路就是:适当降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硬”指标权重,增加民生改善和群众满意度等“软”指标的权重,包括在考核过程中对于定性成分较大、方法较为单一的问题,同样也可以考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并采用多种方法,以保证考核结果的客观性及其可信度。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并不是一味靠增加投入实现,也只有关注地域情境,关注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的融会共生,由此形成的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才充满活力,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村体育”。而事实上,也只有坚持多元化的发展路向,进而凸显老百姓的主体地位,以打破多年来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过程中存在的同质化、效率优先和路径依赖问题等。这样,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也才能够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生活体验与充满意义建构的精神之旅。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库恩. 科学革命的结构[M]. 金吾伦,胡新和,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87-189.

[2] 王鲁男. 效率取向——大学英语教学时间管理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14:35.

[3] 管延伟. 山东省农村体育设施及项目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9,45(3):120-126.

[4] 袁春梅. 我国体育公共服务效率评价与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 体育科学,2014,34(4):3-9.

[5] 王凯,殷宝林. 公共服务视域政府体育工作绩效“异体评估”研究[J]. 体育科学,2011,31(9):34-40.

[6] 涂成林. 技术理性的批判维度及其超越[J]. 学习与探索,2007(6):29-31.

[7] “十二五”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指导手册(试行)[Z].国家体育总局,2012.

[8] 《江苏体育发展“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Z]. 江苏省体育局,2013.

[9] 郑丽,张勇.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侧改革协同治理路径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6,35(3):31-37.

[10] 英格尔斯·阿历克斯. 人的现代化:心理·思想·态度·行为[M]. 殷陆君,译.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77-79.

[11] 何元春. 我国农村体育发展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耦合及其实现路径[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4):20-26.

[12] 克利福德·吉尔兹. 地方性知识:阐释人类学论文集[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222-224.

[13] 叶波. “地域”还是“境域”——校本课程开发中知识选择的思考[J]. 教育发展研究,2015,23(6):53-58.

[14] 孟繁华. 从传统乡村到欲望都市——当代文学的非区域转移[J]. 芒种,2012,32(1):7-11.

[15] 高斌. 淮安市实施大学生村官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程的政策分析[J].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5(4):21-23.

[16] 虞重干,郭修金. 农村体育的根基:村落[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7):2-5.

[17] 董颖.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创新——富阳市乡镇分类考核的实践与探索[J]. 延边党校学报,2010,16 (2):113-117.

猜你喜欢
体育设施范式供给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住宅小区体育设施规划与建设研究
中原经济区农村体育设施专项资金的审计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