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凤莲 孙亚茹
摘 要:文化情感类电视节目《朗读者》是2017年成功的电视节目之一,它的成功与节目叙事模式的创新密切相关。《朗读者》的每一期节目在叙事方面都呈现出鲜明的主题驱动型模块化特点。节目以主题词为内驱力,总起模块提出主题,展开模块深化主题,总结模块收束节目并引发思考,三个模块各司其职又结构为一个整体。三个模块又具有相同的复调、并置、堆叠等叙事特征,结合多样化的叙事元素,最终使节目形成鲜明的个性风格。《朗读者》的叙事模式创新值得业界思考和借鉴。
关键词:《朗读者》;驱动型模块化叙事模式;叙事元素
中图分类号:G2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165 — 03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推出的季播节目,节目一经播出就获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议论。《朗读者》在原有的文化类、情感类节目的基础上融合创新,呈现出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的鲜明样态,并取得了“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让观众遇见大千世界”的播出效果。本文在谈论《朗读者》的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时,不涉及户外朗读亭视频短片,从分析叙事元素入手,探讨《朗读者》的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模式、传播效果及带来的思考。
一、《朗读者》的叙事元素
《朗读者》的叙事元素是多样的,本文仅分析最具叙事功能的人物元素和空间元素。
1.人物元素
主持人、朗读者、点评嘉宾及演播室观众构成了《朗读者》的人物敘事元素,其中以朗读者为重要元素。
主持人、总导演董卿这样阐释“朗读者”,“《朗读者》中的 ‘者字重人”,“节目组邀请各个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分享自己的人生故事,并朗读由朗读者文学顾问团……精心挑选的经典美文”。这样的阐释说明了“各个领域有影响力”的“朗读者”是节目的主角级人物元素,他们既有演员、导演、学者、作家等各领域的明星,如江一燕、冯小刚、王蒙、杨利伟等,也有做出过不普通事情的素人,如维和部队的战士、致力于农村脱贫服务的秦玥飞和他的同事等,“他”(们)接受董卿的访谈,“他”(们)朗读中外经典美文。
我国已有读书类节目一般一期邀请一位嘉宾,嘉宾具有相似的学者、研究者的身份、背景,主要承担解读文本的功能。《朗读者》打破了这样的行规,每一期节目中都会邀请五组以上多个朗读者嘉宾。《朗读者》中的朗读嘉宾不承担解释文本的职责,他们只是讲述自己的故事,读自己喜欢的文学经典,用自己真诚的讲述和质朴而深情的朗读来感染受众。《朗读者》的这些创新,都彰显着《朗读者》的价值取向——弱化阅读的功利目的,凸显节目的人文关怀。
2.空间元素
本文所谈论的空间元素主要指演播室。《朗读者》的节目演播室整体造型呈圆形,按照功能的不同区隔为观众区、朗读区、访谈区。从空间布局上看,三个功能区布列呈一条线段,观众区是线段的一个端点,朗读区是线段的中心区域,访谈区是线段的另一端点。朗读区和访谈区是两个重要的舞台空间。朗读区占据整个圆形演播室的中心,与观众区相对,背景为两层结构的整面书架式布景,书架上摆满了书籍,营造出“书房”的情境。一层布景居中位置有门,通过一条短通道连接访谈区。访谈区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方形空间,两侧摆有沙发,中间是矮茶几,营造了“会客室”的情境。主持人董卿在“会客室”采访“一个人”(即朗读者),并引导朗读者走入“书房”朗读“一段文”(即朗读文本)。偶尔朗读区与访谈区会发生叠加,借助道具的添加丰富了朗读区的功能,也赋予了节目元素的变化性。冯小刚作为“朗读者”参加节目的时候,朗读区中心摆设了圆形高桌、桌上有茶具、桌旁有两把椅子,这些道具赋予了朗读区暂时的访谈区的功能和情境。以朗读区为中心的另一条线段的一端则设有钢琴演奏区,宛如书房内的“唱片机”。
朗读区——书房、访谈区——会客室等拟生活化的空间元素,创设出“有客从远方来”的人际化交往情景——好客的主人与来拜访的新朋旧友坐在客厅里品着香茗、听着“唱片机”播放的音乐……在这样的生活化想象中,我们发现节目淡化了常见的竞争、矛盾的激烈型叙事,呈现出和谐、愉悦、悠然的叙事品格。
二、《朗读者》的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
模块通常应用于计算机领域,教育界有“模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由这两个领域关于“模块”的解释,本文提出了电视节目的“模块化叙事”。“模块化叙事”可简要解释为:由若干个独立或有关联的节目模块按照一定的原则组成一档节目整体,各个模块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组合起来完成节目的整体功能。《朗读者》节目中连接各个模块的关键点是每一期节目的主题,具有主题驱动的内在逻辑动力。因此《朗读者》的叙事模式可以总结表述为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朗读者》的叙事模块可以区分为总起叙事模块(即总起模块)、展开叙事模块(即展开模块)和总结叙事模块(即总结模块)。
1.总起叙事模块——提出主题,设定受众接受框架
总起模块即节目的开篇。节目的总起模块由两个二级模块构成,其一是在节目片头前出现的视频短片,另一个是主持人的开场白。主持人董卿是总起模块的主角,在两个二级模块中提出并重复阐释节目主题,在强化节目主题的同时也为节目和受众预设了一致的思维向度。
《朗读者》的每一期节目主题都凝练为一个“有情感张力”、“有丰富的生命联想”的主题词。十二期节目的主题词依次为遇见、陪伴、选择、礼物、第一次、眼泪、告别、勇气、家、味道、那一天、青春。在阐释“家”这个主题词时,节目开篇短片引用了莫尔和梁晓声的话,“莫尔说为了寻找想要的东西,我们走遍全世界,回到家,找到了”,“每一个人都有现实的家园,书本可以构成精神家园”;主持人董卿的开场白是“家……不仅是我们身体休息的地方,更是我们心灵停靠的港湾。倦鸟归林、鱼翔浅底、落叶归根,这都是对家的渴望,也是生命在追寻的一种归宿。”这些阐释主题词的文学化、抒情化语言,凸显了节目艺术化的审美品格。总起模块对主题的重复阐释,强化了节目的思维向度,使受众快速抓住本期节目的内核,并把受众对主题词的理解导向与节目同一的思维向度,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节目传播效果的控制。
2.展开叙事模块——深化主题,展现人、文共生图景
展开模块是节目主题得以深化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以人影响人、以朗读带动朗读的节目效果的重要环节,是个体生命与文本对接的桥梁,描绘了人、文共生的美丽图景。多个结构稍有变化的独立单元叙事模块(即单元模块)堆叠而成展开模块,具有重章叠唱式的稳定而多变的叙事特色。
(1)独立的单元叙事模块——结构稳定而灵活
单元模块是一个以朗读者为核心的叙事整体,具有传播的独立性和内容的完整性。单元模块由访谈、朗读、朗读者与现场观众互动模块组合而成。访谈模块是主持人与朗读者在访谈区围绕主题词进行的访谈活动。朗读模块是朗读嘉宾在朗读区朗读选定的文学文本的活动。
第十二期节目的主题词是“青春”,有五个单元模块,“老狼模块”、“余秀华模块”是单元模块的常规样态,“冯小刚模块”、“徐和谊模块”、“郎平模块”则是常规单元模块的变体,单元模块具有结构稳定和表现形式多样的特点。常规单元模块的结构是访谈模块+朗读模块,先访谈后朗读,访谈对象和朗读主体合一,朗读者在访谈区接受主持人的访谈,访谈结束后由主持人引领走进朗读区完成文本的朗读,朗读结束意味着常规单元模块的结束。“冯小刚模块”也是访谈模块+朗读模块的结构形式,以访谈区和朗读区的重叠区别于常规模块。“徐和谊模块”的访谈和朗读活动同样是在朗读区完成,与“冯小刚模块”的差异表现为朗读主体和访谈对象的不同,朗读主体是徐和谊先生,访谈对象是赖敏、丁一周。“郎平模块”与上述两个变体单元模块又不同,在访谈模块+朗读模块的常规单元模块中间增加了第三个模块即互动模块,观众区受郎平影响的观众表达了对郎平的喜爱和对女排精神的认同,中国国家女排队的队员走上朗读区为郎平朗读流沙河的《理想》,著名体育解说员宋世雄讲述了与郎平的故事,这些互动活动把现场的气氛推向高潮。五个单元模块都表现出访谈模块+朗读模块的基本结构,又呈现出灵活多变的样态:有的增加段落模块——场内互动模块,有的叠加不同功能空间元素,有的设置不同的访谈对象和朗读主体,使节目单元模块即具有结构的稳定性又具有表现形式的灵动性,解决了模块化容易出现的刻板问题。
(2)组合的单元叙事模块——展开并深化主题
若干个单元模块以主题词为纽带堆放、叠加在一起,反复讲述“主题词”人生故事,形成对主题的展开、深化。《朗读者》第五期节目的主题词是“第一次”,邀请了王学圻、柯洁、许镜清、刘震云、王佩瑜、杨利伟等六位(组)朗读嘉宾,这六个模块分别讲述了王学圻第一次做电影导演、柯洁第一次与阿尔法围棋的比赛、许镜清第一次开音乐会、刘震云第一次与女儿合作拍电影和第一次发表小说、王佩瑜的京剧推广、杨利伟的第一次进入太空等不同的经历,“第一次”成为他们分享自己经历的关键词,也是这六个单元模块得以组合在一起的连接点。
每个朗读者的第一次都极具个性,形象化地表明节目的传播目的是形成共识,即每个人的第一次都是独特、宝贵而值得珍视。王学圻的第一次充满意外、挫折,柯洁的第一次洋溢着自信,许镜清的第一次有满满的坚持和喜悦……每个朗读者的第一次又有着明显的共性——无畏的选择、韧性的坚持,就如同主持人董卿在本期节目的“总起模块”中所说的,“人的第一次,往往需要勇气,但是第一次也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因为它是探索,是挑战,是机遇”。这些真实的人生经历形象地告诉受众:选择对的“第一次”开始,无所畏惧、坚持到底,总会有所收获。这样就实现了节目感染人、鼓舞人的效果。
考察《朗读者》每一期节目,我们发现,即使改变单元模块的编排顺序,也不会改变节目的整体风貌,也没有给受众造成接受的困扰。比如第八期,六个单元模块按照原有的江一燕、汪明荃夫妻、秋爸秋妈、李宁、翟墨、樊锦诗的顺序组合,受众获得的是关于“勇气”的不同人生故事和生命联想,打乱单元模块顺序重新组合,受众一样能够获得相似的接受体验。单元模块间没有不可更改的顺序关系,表现为不分优劣、前后、因果的并列狀态,凸显了《朗读者》节目最想实现的宗旨:阅读是个体生命之间、个体生命与经典文本之间互相理解、接纳的桥梁。
3.总结叙事模块——回顾精华,形成余音绕梁的传播效果
总结模块是节目的收束、结尾部分,是精心设计的、有力且有味道的,以对主题词的复调式重申来呼应节目的总起模块、顺接节目的展开模块,让受众获得余音绕梁、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收视体验。
《朗读者》第五期节目的总结模块由主持人的结束语、歌手的现场演唱、节目精彩语段回顾三个模块组成。首先出现的是主持人董卿的结束语,呼应了总起模块,并把关于主题词的情感联想导向感谢,升华了节目的情感内涵。然后是霍尊在节目现场演唱歌曲《乡恋》,契合并烘托了节目的回忆风。以歌曲《乡恋》为背景音乐,屏幕上依次呈现有本期节目朗读者朗读照片的画面,画面上摘录有朗读文本精彩语段,是对展开模块的回顾、概括,引发受众的思考。
第十二期节目的总结模块既是本期节目的结尾也是整档节目的收束,这样的双重属性使它与第五期节目的总结模块的外在表现不同,它顺次呈现为视频短片、回顾和主持人结束语。视频短片的内容是知名高龄艺术家们对青春的解读、文本朗读片段和生活片段,延续了第十二期节目“青春”这一主题词,点染了本期节目忆青春岁月、赞青春精神的节目主旨,以作词家乔羽的“告别今宵”、“明年春来再相邀”开启了本期节目和本档节目的总结模块。其后的回顾和主持人结束语,是《朗读者》第一季的总结,精要回顾了节目内容,发出了第二季再见的邀约,给受众以回忆感、整体感和期待感。
三、《朗读者》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的思考
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无疑是成功的,节目播出后获得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受众的普遍好评和研究者的多角度阐释。这种成功得益于节目文化品质与叙事模式的创新,在顺应整个社会文化诉求的同时,也“创新现有的节目形式,改枯燥为有趣、改古板为新颖、改单调为丰富”〔1〕。这种成功也体现为以叙事模式为基础的节目鲜明的个性风格、精美的制作效果。
《朗读者》的主题驱动型模块化叙事模式,给其他节目带来这样的思考:节目模式的创新要顺应节目内容的需要;节目模式的成功离不开精细化节目制作意识;节目模式的稳定性与灵活多样性是可以统一的。
〔参 考 文 献〕
〔1〕孙亚茹,张吉武.视听盛宴 文化流香——《中国诗词大会》的精神向度.当代电视〔J〕.2017,(01):47.
〔责任编辑:谭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