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伦诗歌《写作》中的自我表现

2018-10-20 10:54张豫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追求自由写作

张豫

摘 要:人们对于拜伦的诗歌有两种认识:一是在诗歌中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这是使其诗歌受到推崇的唯一理由;二是将其对自由的向往、热爱与追求融入诗歌,将其内心的浪漫、不羁都通过诗歌传递给世人。不论哪种看法,都是以深刻认识拜伦在诗歌中的自我表现为基础的。本文以《写作》为例,探究拜伦的自由主义是如何在诗中体现的,对“拜伦式英雄”进行解读。

关键词:自由 追求 自我表现

拜伦与同为浪漫主义诗人的雪莱相互赏识,同时也被鲁迅先生高度评价,足以说明其诗作及人格的光辉是不可磨灭的,为人们所熟知的《唐璜》正是其长篇叙事抒情诗之一,而“拜伦式英雄”也成了一种独特的人物形象。本文以《写作》一诗为例,分析诗人在诗歌中的自我表现及“拜伦式英雄”的表现。

一、借助意象的自我表现

拜伦在《写作》一诗中刻画了一些意象,这些意象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即帮助诗人实现自我表现。首先是“clergy”(教士)和“thunder”(雷),这两个意象的寓意要结合诗人呼吁受到压迫的人民投身反抗,实现独立进行分析。鲁迅先生评价拜伦是“精神界之战士”,日本学者木村鹰太郎也将拜伦塑造为一个抗争一生、意志强大的战士,而只有投身于战斗与抗争的人方可被称为战士。分析原诗“the clergy,who upon my head have bid their thunders break in pious libels by no means a few”,其中pious一词的释义有虔诚的、笃信宗教的(Someone who is pious is very religious and moral),也有伪善的、假装虔诚的(If you describe someone as pious,you disapprove of the fact that they pretend to be very religious without being sincere),那么诗人到底想借此表达什么?我们分析一下“thunder”这个词,“教士们在我头上将雷炸开,再虔诚地将我诽谤”。在古希腊神话中,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首的宙斯以雷电为武器,而他是宇宙的统治者,可见雷电实际上是统治者手里威慑性的武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大闹天宫的孙悟空被绑在斩妖台,玉皇大帝亦用雷刑惩治孙悟空,又看出雷电是统治者刑罚的工具。那么很明显,由此就可以推测出拜伦诗中塑造的教士形象,就是压迫人民,陷他们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统治者。压迫人民的统治者带着伪善的面具,试图以卑劣的手段诱导追求自由的人放弃心中的思想,或以直接的威胁,或以虚伪的说辞,无所不用其极。诗人这一句里实际上刻画了冲突的对象,在诗歌开始就挑明了是什么让他反抗和斗争,以及自己所受到的对待,这样的冲突呈现了他内心的火焰,于是一个活生生的抗争者和战士就表现出来,敢于战天斗地的精神气质也得到了表现。此外,雷象征着毁灭,也暗示了革命实际上是不成功便成仁的事情,或许拜伦对自己的命运早已有所预见。拜伦的思想被一些读者解读为拜伦个人英雄主义的原因从这几句诗里就可见一斑。

接着要看的是“old readers”和“new”。“And yet I can't help scribbling once a week,tiring old readers,nor discovering new.”这两个词的含义相对比较简单,既然斗争目标已经明确,那么就需要伙伴与诗人站在统一战线,或者至少是赞同、支持他的思想精神的。那么“old readers”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那种长久以来持观望状态的人民,他们不知道要做些什么去反抗被欺压的命运;第二是那些一直投身于革命战斗的人民,比如给予法国侵略者以沉重打击的西班牙游击队及无惧土耳其铁蹄,不屈不挠反抗的希腊人民。而“new”则是指在英国贵族资产阶级压迫下依然能够奋起反抗或者站在他这一边的人民,他希望有人能够认识到统治者的虚伪、邪恶,能够与他一起发声抗议。但是遗憾的是,并没有这样的人,这也就是为什么拜伦在很多人的心里都是一种与社会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形象。这里的“readers”不仅仅是指他诗作的读者,还隐喻了能够在革命、生命中与他一道追求自由的人,可惜他只有自己踽踽独行。

可以看出,拜伦在其诗歌中以具体的意象蕴藏了其思想感情,开篇制造鲜明冲突,给读者展现出一个黑暗壓抑的环境,充斥着漫天霹雳,而在这环境中却无人声援,只有他独自面对这无尽虚空,可谓集浪漫主义色彩与孤独、悲壮于一身。这也正是他自我表现的方法,是人们认为拜伦的诗歌风格之所在。

二、“拜伦式英雄”的形象塑造

拜伦在诗歌中非常注重自我表现,但这样的自我表现往往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是对个人的标榜,而是真正蕴含了浪漫英雄主义色彩,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拜伦式英雄”。拜伦式英雄有着浪漫主义色彩,他们孤独、忧郁、满腔热血,却找不到正确的道路,这与诗仙李太白的形象是比较类似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中“Why then publish?There are no rewards of fame or profit when the world grows weary”体现了拜伦对写作的态度,没有名也没有利,那么还有发表的意义吗?我们都说“名利双收”,而两者都没有的写作到底是为了什么?是为了实现自由,是为了影响和呼吁人民奋起反抗,与名利无关。这里拜伦式英雄的特点就很突出:第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没有好处的事情,人们不会去做,尤其还有如此大的压力,这是他的理想化;第二,当周围的人都保持了沉默和不解,他却依然还在执着地振臂高呼,显得如此特殊。这里不能简单地把拜伦式英雄定义为褒义或是贬义,我们应当辩证地看待,他是走在了所有人的前面,是行动上的巨人,但与此同时,由于不考虑现实条件和环境,最终的结果往往不那么理想。

“I ask in turn-Why do you play at cards?Why drink?Why read?”拜伦以三个连续的问句进行反问,打牌、喝酒、读书又有什么用?的确,写作如同这三者一样,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打发时间的选择,也是個人的爱好。不论别人做些什么,拜伦就是坚持写作,这不仅仅是一种习惯,更像是一种信仰,与之前教士的虚假伪善形成鲜明对比,这种语气强烈、带有讽刺意味的诗句也是拜伦式英雄精神意志的体现。所以,拜伦式英雄不管存在什么样的缺陷,他始终应当是正能量的、光辉的,而不应当是某些人口中的挣扎无果的失败者。举个简单的例子,“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在现代看来是有主见、有坚持、有个性的体现,怎么到了拜伦身上就成了反面教材?

“And what I write I cast upon the stream,to swim or sink-I have had at least my dream.”这一句诗人直抒胸臆,就是坚持自己的写作,把自己写的东西扔进溪流,任它浮沉,至少诗人曾经有过梦想。这句话有两层含义:第一是表明自己的立场,不论别人怎么看怎么说,拜伦始终在坚持着对自由的向往,也就是说writing不仅仅是写作,更像是revolution,是诗人强烈情感的寄托;第二层含义是讽刺那些挖苦诗人理想抱负而自己却没有人生目标的人,这些人的生命是空洞而毫无意义的。换句话说,拜伦在诗中暗示自己的思想、人格魅力和精神会随着历史的流逝而流传下去,而那些活着如同行尸走肉一般的人只能湮灭在时间长河中。这是对自我坚持的肯定和自信,应当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拜伦式英雄”在很多人看来都更强调其命运的不完美,但笔者眼里的拜伦却给我们展现出一个坚持己见、不畏人言、执着求索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这样的形象虽然孤独,但掩盖不了他的坚强;虽然会碰到很多挫折,可能难以取得想要的成果,但是至少为了梦想努力,为了目标勇敢地付出,比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高尚得多,这样的人就叫英雄。所以,我们应该从“拜伦式英雄”身上学到的不是他的缺憾,不是个人英雄主义的鲁莽,而是其被称之为“英雄”的原因。

参考文献:

[1] 蒋承勇.“拜伦式英雄”与“超人”原型——拜伦文化价值论[J].外国文学研究,2010(6).

[2] 范存忠.论拜伦与雪莱的创作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问题[J].文学评论,1962(1).

[3] 沈一鸣.拜伦式英雄与海明威式英雄——19至20世纪英美文学的个人主义英雄范型[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

[4] 薛金强,吴舜立.拜伦与雪莱比较论[J].外语教学,2001(2).

作 者:张 豫,硕士,信阳农林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

编 辑:赵 斌 E-mail:948746558@qq.com

猜你喜欢
追求自由写作
如何让小学生写作返璞归真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写作教学策略初探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