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玉 李国锋
摘 要:农业生态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生态观的继承,也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创新和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对“三农”问题的进一步战略部署,农业农民农村问题关系到国民整体素质、农业经济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农业是第一产业,也是“三农”问题的基础,农业生态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通过科技创新战略、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新路径。
关键词:乡村振兴;生态农业;农业生态化发展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8)05 — 0062 — 04
一、乡村振兴的理论蕴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要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三农”问题、振兴乡村战略总要求、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工作、培养“三农”工作队伍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如何进行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既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农业思想的继承,又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
(一)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业发展思想的继承
“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多式多样的关系。……他们进行生产的地盘,即小块土地,不容许在耕作时进行任何分工,运用任何科学,因而也就没有多种多样的发展,没有任何不同的才能,没有任何丰富的社会关系。”〔1〕马克思在那时就开始分析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强调了小土地所有制对于科技的利用和农业生产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农业生产方式对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的使用有很大的影响,可以明显的看出,分散的小块土地进行农业的耕作不利于农业科技的利用和发展,中国的地形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业呈分散化发展明显,马克思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现代农业不仅造成劳动力本身的破坏和衰退,而且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是掠夺土地的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2〕马克思表明资本主义农业是掠夺式的农业,资本主义提高土地肥力的速度越快对于土地的破坏越严重,我们从中也能够汲取相同的经验与教训,传统农业在耕作过程中会使用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来提高粮食的产量,导致土壤污染、肥力下降,超过了土地自身的承载能力,土地资源遭到破坏的同时,农民又不懂得如何保护土壤肥力,引发土壤板结、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今天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今天英国急需有保证的输入粮食,于是爱尔兰就似乎是天生适于种植小麦;明天英国需要肉类,于是爱尔兰就又只适于作牧场只用了。”〔3〕恩格斯在这里举了英国与爱尔兰的例子来说明农业生态化的发展过程既取决于自然环境又取决于人类的欲望。爱尔兰有些地方适宜种植粮食,有些地方适合放牧,但是却为了满足地主和资本家的欲望来随意的发展农业,导致了土壤肥力的破坏和自然灾害的产生。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会导致农业不合理不协调的发展,对于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产生重要的影响,我国施行的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因地制宜,符合实际情况。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农业农民农村问题的重大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4〕是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继承和发展,对于“三农”问题的解决更进一步。
首先,从生产发展到产业兴旺。经济稳步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步,农业发展要实现产业化,在以往农村经济的发展基础上,我们发现产业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只有把农业的一二三产业联合发展,才能够推动经济的繁荣发展。
其次,从村容整洁到生态宜居。近年来农村环境污染、生态不平衡等问题突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实现了村容村貌的改变,但是人们不满足于现状,人们对“生态乡村”的向往,提出了要建立和谐共生的新农村,改善居住环境,使人们的物质条件提高的同时精神层次也达到较高的水平,提高人们的幸福感。
再次,从文明和谐到乡风文明。文明和谐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也可以对全社会提出文明和谐,乡风文明是对文明和谐的具体化,更加具体的突出了乡村不同的文化背景,是中华民族优秀傳统文化的体现,是历史与现代的统一。
进而,从管理民主到治理有效。管理是一种手段,是实现是实现社会稳定的一种方法,保证人民当家做主,提倡的是人人具有平等的管理权,治理强调的是过程,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的,与自治、法制、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相呼应。治理强调行动的重要性,侧重不同的方面,治理有效相对于管理民主有更高的要求。
最后,从生活宽裕到生活富裕。近几年,农名的收入提高、农业产值增长、农村条件改善,为脱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由于经济和政策的制约,长期对农村建设的忽视,导致了农村总体水平不高。富裕与宽裕一字之差却表明了国家对于农村改革的决心,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二、农业生态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解决“三农”问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部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其中农业是基础。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一直关注和制定促进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由原来的低水平和低效率一直到现在的科技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农业生态化发展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由之路,建设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由此可以看出,农业生态化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一)现代农业生态化是实现农业资源投入、农业产出、生态影响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农业生态化发展要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保护、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近期效益与长远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调整农业的产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坚持农村的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实现农业产业化,产业之间相互帮助,发挥生态农业系统性功能。生态化是将农业作为最少耗费物质能量的前提为人类提供服务的功能系统,同时也为人类提供生态服务的功能。也就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全球农业耕种面积的扩大,这种“低碳高效”的生态农业模式具有规模化、信息化、标准化,更主要是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特征。我们要努力践行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的思想,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实现乡村振兴。
(二)现代农业生态化是保护农业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的必然需求
农业的发展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再到近代的传统农业,进而发展到现在的能源农业,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但是,传统农业的发展都是过度的使用土地资源来提高粮食的产量,进而满足日益增长的人口的需要,为了提高粮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的后果,土壤肥力下降甚至土壤板结、过量化肥矿物固化、土壤重金属含量超标、过度使用农药造成地下水污染、农业资源过度使用无法自行恢复,导致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退化。农业生态化要求从只依托耕地资源的传统农业向运用各种土地资源的生态农业转变,在促进农业的生产效率的同时,我们要更加注意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循环利用,我们要以自己的行动来践行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的思想,全面的实现乡村振兴。
(三)现代农业的生态化是实现社会和谐、推动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农业生态化发展在爱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改善农村居住环境,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民生活品质,增加就业机会,缩小了城乡居民在教育、收入、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差距,缓和了社会的矛盾,农民在于其他产业联结的过程中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产业模式,延长农业产业链带动农民致富,也符合国家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提出的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战略。生态化农业也意味着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不仅提倡农业经济的增长,而且关注农业环境保护政策,农业资源的合理运用,农民拥有优美的居住环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仅对农业生态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推进农业生态化发展的新路径
随着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不断的提高,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人们越来越关视生态问题,社会上也加强了对解决环境污染等问题的宣传,国家越来越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农业是第一产业,近几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我国在很早之前就提出了生态农业的概念,中国进入了新时代,要顺应时代潮流的发展进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生态农业也要与时俱进,乡村振兴中的振兴就是要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农业增长、保持农村稳定发展,而农业是基础,我们要在保证农业产量稳步增长的情况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一)重视科技创新的驱动作用
中国人均土地面积少,适合耕地的土地面积更少,多半集中在平原地区,受土地资源的限制,大规模生产、机械化耕作不太现实;中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众多,受教育水平较低,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较差,比较适合劳动密集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农业科学图书出版种类从2014年的5082种上升到2015年的5316种。〔5〕虽然图书种类提升了,但是农业生态化发展仍然面临资金短缺问题,无法引进新技术,技术指导不到位,农业发展缺乏生机与活力,生态农业体系不完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社会和谐三者不能有机的结合,不能以先进技术指导农业向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6〕农民就业创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路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想推进农业的生态化发展,就需要根据中国农业的具体情况,对农业生态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使农产品实现现代化,带领农民致富,实现农村现代化,使得农业绿色化。研究学者指出,“技术体系变革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单项新技术的出现;二是技术结构的变革;三是新技术平台的产生。”〔7〕同样,农业生态化发展也需要科学技术的建立和完善,需要以生态化科技的发展作为农业技术发展平台。现在科技的创新都以提高粮食的产量,降低生产成本为目标,忽视了农业生态化发展。要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使农民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学习进而实现农业创新性、生态化发展。
(二)实现农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忽视了农村的发展,认为农业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农业化肥施用折纯量在2014年是5 995.94万吨,2015年是6 022.60万吨.其中氮肥施用量是最多的,在2014年是2 392.86万吨,在2015年是2 361.57万吨,磷肥次之。〔8〕農业发展过程中为了增加产量使用农药,在污染土壤同时也会危害人类自身,饮用水含有害物质超标,蔬菜水果含农药过量,生态破坏,农民居住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垃圾不及时、不科学处理都会造成严重的生态问题。农业生态化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很大,人们没有改变自己的观念,无法意识到什么是生态农业,怎样进行农业生态化发展,缺乏生态意识,就不可能解决农业生态化发展过程遇到的阻碍。
“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9〕现在非常重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重视对农村环境污染与农业土地污染的治理。实现农业生态化发展,就要依靠科学技术进行创新,在保护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10〕马克思的“物质变换”思想也是对于人类应该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一种分析。传统农业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严重的引起土壤板结,进而污染地下水,造成了农作物的农药含量超标,不仅造成环境的污染,而且对人类的身体也造成了很大的损伤。我国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业务站点个数也由2014年的645个上升到2015年的669个〔11〕。国家也非常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爱护,在遵循自然规律基础上,完成农业生态化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三)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
影响农业生态化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其中财政政策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农业的发展就有很大的影响。我国农业总产值在2014年是54771.55亿元,在2015年是57635.80亿元,在2016年是59287.8亿元,2017年前三个季度是38724.2亿元,农业总产值呈现逐年上涨趋势,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国家预算资金在2014年是267.99亿元,2015年是346.63亿元。〔12〕虽然不断地上涨,但是相对于农业所创造的价值来说,投入的比重相对来说较少。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農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13〕只有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才有助于培养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完成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制度问题就至关重要。乡村振兴的另一重要路径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当前,农产品供给与需求的矛盾不再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农业的不可持续发展问题日益突出。面对日益严重的问题,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都有其要达成的目标,政策即是促进农业发展的因素,又是引发农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间接原因。“只有通过城市和乡村的融合,现在的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毒才能排除,只有通过这种融合,才能实现在城市中日益病弱的群众的粪便不致引起疾病,而是用来作为植物的肥料。”〔14〕恩格斯认为城乡对立是可以消除的,这与如今所提出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相响应,这也是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提高农民的积极性,促成美丽乡村的建设;建立粮食安全机制,粮食安全始终是我国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我国粮食主要问题不是总量问题,而是粮食种类发展不平衡,农产品品质不过关,价格缺乏国际竞争力的问题。建立市场价格机制,加强粮食价格国际竞争力,加强对农产品补贴,实现多元化粮食储蓄主体。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217.
〔2〕资本论(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六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549.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l.
〔6〕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7〕廖福霖、祁新华、罗栋燊、官巧燕.生态生产力导论-21世纪财富的源泉和文明的希望〔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7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l.
〔9〕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1.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十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51.
〔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l.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http://data.stats.gov.cn/search.html.
〔1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21.
〔责任编辑:张 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