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青青,王海蓉,何娟
(德阳市人民医院急诊科,四川 德阳 618000)
在临床医学中,院前急救主要是指在院外对发生各种急、危、重症患者实施急救的过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别。广义的院前急救主要是是指在患者发病时由目击者或医护人员对其实施现场紧急抢救的过程,而狭义的院前急救则主要是指由专业急救机构对患者实施现场抢救和途中监护的一种医疗活动[1,2]。借此,本文主要选取本院收治的院前急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探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的临床疗效。报道如下所述。
选择我院2017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行加强院前急救的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分析,设为观察组,包括男53例,女25例,年龄20-75岁,平均年龄(57.4±5.0)岁。并选取2016年1月-2016年12月行常规院前急救的78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包括男54例,女24例,年龄21-74岁,平均年龄(57.9±5.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资料对比无差异(P>0.05),具有临床可比性。
对照组行常规院前急救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急救的基础上,强化以下院前急救措施:(1)强化学习与培训:定时对医院护理人员进行院前急救思想培训与指导,转变护理人员的传统急救思想,在遇到急需抢救的人员时,积极投身到实际抢救工作中去,继而不断的积累相关的抢救知识与实践经验;在培训时不断通过病例模拟方法实施现场急救与护理培训,以便更好的加强护理人员的院前急救的应急能力;(2)在护理过程中积极掌握相关的信息,在护理站推行全天候值班制度,确保出现紧急情况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需急救的患者进行现场急救;(3)急救设备准备:随时将急救设备准备妥当,且所有急救设备的准备均严格按照医院的相关的急救管理制度执行,对设备进行定期的消毒、清洗,禁止私自挪用或毁坏相关的急救药品与设备,确保在发生院前急救时能及时的排上用场;(4)严格观察和落实院前急救现场相关规定,在抢救时以临危不乱的状态面对急救时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并根据不同患者的临床症状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急救措施迅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正确的判断等。
急救成功率、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
所有临床数据均以SPSS 21.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χ2检验,表示方式以(%)为主;计量资料t检验,表示方式以(±s)为主,P<0.05表示有统计学价值。
从抢救情况来看,观察组的急救成功率、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消耗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对比[n,(%),(±s)]
表1 两组患者抢救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对比[n,(%),(±s)]
组别 例数 急救成功率 出车反应时间(min)途中消耗时间(min)对照组 78 75(96.15) 2.75±1.10 54.12±10.45观察组 78 62(79.49) 5.76±2.45 89.12±11.23 t 12.974 9.899 20.151 P 0.000 0.000 0.000
院前医疗急救机构成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也就是俗称的急救中心或紧急救援中心。从当前临床医学角度来看,院前急救并未形成统一的管理与运营体制[3,4]。我国当前的院前急救主要包括独立型模式、依托型模式、依附型模式、指挥型模式四中类型,其特点主要表现为随机性强、流动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病种多样且复杂、体力劳动强度大以及时效性强等[5]。其中北京市、昆明市的院前急救主要为独立型模式,重庆为依托形模式,依附性模式则为县级急救站,而指挥型模式则包括成都、深圳等[6,7]。
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在实施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后,患者的急救成功率、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消耗时间等均显著优于单纯采用常规院前急救的对照组,想来这与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是息息相关的。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急救成功75例,急救成功率为96.15%,其中有3位患者未急救成功,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出诊不及时、急救技术不熟练、转运途中出现不确定性安全隐患三种情况;对照组急救成功62例,急救成功率为79.49%,其中14例未急救成功,从造成不良事件的因素来看,除与观察组的三种因素相同之外,其他的因素包括现场急救隐患、急救设备准备不完整、患者急救时放置不当、监护不严观察不仔细,以及出车反应时间慢和途中消耗时间长等[8]。因此,改善这种不良的院前急救现状,则必须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革与调整,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护效果,方法:(1)加强护士护理风险防范意识与理论技能培训;(2)加强急救电话管理;(3)树立以“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急救服务理念;(4)加强转运途径护理干预[9,10]。
综上所述,在临床医学急救中,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不仅能有效的提升患者的急救成功率,还能有效的节省出车反应时间予以转运途中损耗时间,继而给患者创造出更加良好的急救环境,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