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何凤,李 波
(1.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急诊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6;2.连云港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苏 连云港 222006)
颅脑损伤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自主咳痰能力差,而且痰多粘稠不易吸出,给护理工作带来很大挑战。吸痰很早就应用在临床治疗中,随着护理工作的开展,各种吸痰设备及吸痰方法应运而生[1-2],神经外科最常用的是普通吸痰法即吸痰管直接插入气道内吸痰。本科室对痰液不易吸出的颅脑损伤病人分别采取直接插入吸痰和口咽部少量打水刺激咳嗽浅部吸痰,现介绍如下。
查阅本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颅脑创伤患者塞选痰液粘稠、不易咳痰病例共计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分别采取直接吸痰法和少量打水刺激咳痰辅助浅部吸痰法,其中GCS3-5分15例,6-8分53例,9-12分16例,平均年龄49.3岁。其中90%以上合并其他脏器损伤,多为肺部挫伤,胸腔积液,肋骨骨折,受伤原因有车祸伤,高处坠落伤,不慎跌伤等。受伤部位有额部,颞部,枕部,其中枕部着地多数病情相对较重。
1.2.1 对照组:普通吸痰法,每日常规雾化吸入及定时翻身拍背,吸痰前听诊肺部或气道有痰鸣音。使用清洁一次性吸痰管,调节负压300-400mmHg,操作前将负压打开,连接吸痰管根部用手控制吸痰管有无负压,经口咽部或鼻咽部边旋转边送入气道内,遇到咳嗽时打开负压吸痰。由浅入深,直至痰液吸净为止。
1.2.2 治疗组:少量打水刺激咳痰辅助浅部吸痰法,准备工作同上,需要两人协同完成,首先用牙垫撑开牙齿,压舌板下压舌体、将吸痰管送至口咽部,做好吸痰准备,另一人抽取少许盐水5ml,每次向口咽部注入2-3ml,直至出现呛咳反射,立即负压吸引,将痰液连同盐水一并吸出。
肺部感染:入院一周内呼吸道出现黄色脓痰,持续发热三天,白细胞进行性增高,双肺听诊痰鸣音,胸部CT提示肺部感染。痰菌培养连续三日见致病菌。
家属满意度问卷调查:从二个方面感受评估,吸痰对呼吸道刺激程度、每次吸痰后呼吸道通畅程度。对两种情况都认可为满意,有一个不认可为一般满意,都不认可为不满意,后两者均计入不满意。
两组样本率的比较采用四格表X2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肺部感染3例,发生率为7.14%,治疗组肺部感染2例,发生率为4.7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P>0.90)。
对照组满意20例,一般满意14例,不满意8例,总满意率为47.62%;治疗组满意36例,一般满意5例,不满意1例,总满意率为85.71%;两组满意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2.05,P<0.005)。
表1 两组患者总满意率问卷调查(n)
普通吸痰法就是利用负压吸痰管机械性刺激口咽部及气道粘膜,上传到咳嗽反射中枢,反射性引起咳嗽咳痰吸净痰液。吸痰管送入气道过深、病人剧烈咳嗽,表情痛苦,家属往往感到悲伤和恐惧[3]。本研究在普通吸痰法基础上,借助口咽部少量打水刺激咳嗽反射吸出痰液,进入咽部的水很少,形成的呛咳反射力量大,深部痰液连带水一同咳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通过对本科室不记名问卷调查中发现,绝大多数家属对该吸痰法表示赞同。其中肺部感染发生率与普通吸痰法相比,并未增加。该方法同样适用于气管切开及气管插管患者,注意吸痰管不超过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深度1.5cm,否则引起剧烈咳嗽。
咽部少量打水刺激可诱发深咳反射致使深部痰液咳出,打水刺激口咽部存在误吸甚至呕吐风险。因此,对于颅脑损伤合并颅高压病人更要谨慎,一旦出现咳嗽反射立即停止打水,用事先放置在口咽部的吸痰管把水及痰液一同吸出,吸痰管退出口外,建议同时床头抬高。而普通吸痰法利用吸痰管送入深浅来机械刺激气道往往形成小气道痉挛水肿不利于深部痰液咳出。普通吸痰法受到吸痰管管径及长度的限制不能有效吸出全部痰液。早期雾化吸入等治疗大大降低痰液粘度,缓解小气道痉挛[4],在此基础上,无论是普通吸痰法还是浅部吸痰法均容易得多。因此,采用一种吸痰法处理所有患者或全程使用一种吸痰方法都是不科学的。
考虑到两名护理人员配合吸痰过于繁琐,为简化护理流程,一人完成吸痰,下一步本科室将对吸痰管加以改进。设计成远端偏软减少气道粘膜损伤,近端加一外鞘样套管保护装置,防止牙咬及舌抵抗影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