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China
2017年岁末,汇集全球高等艺术学院青年艺术家的2017l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在中国美术学院面世。这是中国美术学院“世纪之星”的第十二个年头,也是Inter-Youth走向成熟的第三年。展览由中国美术学院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绘画艺术学院副院长井士剑教授擔任总策划。
关于此次展览,井士剑教授将箕描述为:“‘Inter-Youth包含了青年作品的历史、现在、未来三种展示形态,具有高端、前沿、实验性的人文关怀精神以及追问绘画的本源传承、融合、创新的时代使命。”是—次绘画的当下与当下的青年的碰撞与其鸣。
回顾三年来的历史,可以发现,第一届“Inter-Youth”以“此时虚造”为主题,通过绘画表达不同观念、态度和诉求的诸种途径,借以探讨艺术创作的现状与出路。第二届“Inter-Youth”以“实验·绘画”为主题,聚焦艺术家的创作空间与创作状态,深度挖掘艺术家如何在工作室内通过艺术生产转化感觉、经验和知识,形成艺术作品。而201 7年第三届“Inter-Youth”则在此主线的延续之下,进一步深挖艺术家如何回到艺术最本源的创作问题,以艺术家手稿为主要承载物,展现正稿背后的草稿和草稿成为正稿的历史的不同的绘画的时代的变迁。故本届“Inter-Youth”展览的主题为“艺术一家书”。
“艺术一家书”这个主题主要体现了两种一以贯之并彼此交织的思路。首先是中国美术学院一贯强调的注重文脉传承,其次是强调绘画背后的思想渊源以及对绘画产生与流通的综合过程的追溯。从这个角度上说,这个主题是关于之前两届国际青年绘画展的一个深入。
具体来说,在之前两次国际青年绘画展铺垫的学术思路基础上,此次的第三届评选,从对于绘画创作的情景思考,以及对于当前绘画主体问题的深入思考到对于绘画背后的思想元素,对于驱动绘画创作的本源力量的深入挖掘。从这个纵贯线来看,这一系列主旨是层层递进的。“艺术一家书”这一主题的背后应该暗藏着两重意思:首先固然是对于艺术家自身的出发地,或者说他的根源的一种追溯和认同。这种追溯和认同,不仅是身体上的,更是文化身份与文化认同上的。其次,“家书”更象征着一种文化上的“精神还乡”运动。这种“精神还乡”在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下,在技术模糊了时空距离与肉身存在感的今天,更成为了绘画实现其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家书”关注艺术家作为人,他个人和家庭、社会、国家、民族等的关系。作为一种人类的‘家书”,艺术史之间的“家书”,更重要的是艺术本身的这种传承性如何延续在人类的创作当中,青年的传承性以及具有一种创造力和一种新生力量的展示。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作品正稿背后的草稿和草稿成为正稿的历史的不同的绘画的时代的变迁。它更强调了这个即时性和此时性。
而落实在具体的视觉呈现上,展览汇聚了全球众多艺术院校和艺术机构的二百多个优秀青年的三百余件手稿作品,主要分成本子与册页、小稿、草图、对比图、组图五个部分进行梳理与呈现。有为了系列化或完整的创作而收集、积累的素材,以及充满尝试.探索性思考的小稿;有记录艺术家“思想流淌”和绘画背后的绘与书的笔记;也有以一种自由、轻松、随意的绘画状态去捕捉眼前事物的速写;还有揭露绘画创作秘密的草图以及大量组合。他们如同一封封家书汇集到西子湖畔,形成了一个个今天在数字时代的数字传递。一类是书写时代的传承,另一类是数字时代的传承,这两个家书书写形式形成了今天每一个青年艺术家的思想方法和创作工具。这个工具箱囊括了今天社会、科技、文化之间的新的情形以及问题与挑战,而唯有青年才是应对这种挑战最有力的声音和回答。
此外,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个展览绝不仅仅是一次绘画作品的静态展示,更是在整个国际青年绘画展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艺术学术活动:包括艺术工作坊和装置制作,艺术教育以及现场创作等一系列组成单元的集中体现。
在“艺术一家书”的展览现场,有一件巨大的装置作品《废墟与重生》。2017年夏季,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带领中国美术学院学生同赴汉堡,进行学术交流。在这样的一场东西方学术、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国家与民族、个人与家庭、亲情与友谊,与他方世界文化的重叠,它们所形成的印迹,在这里,如同一本书。
这个项目是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绘画工作窒井士剑带领众多学生和青年艺术家、青年老师,以及实验中心的老师们共同完成的。它凝聚了当下的两种书写方式,一种是传统的肢体语言的书写,另一种是这个机械与数字时代独特的书写,两种书写的方式同时汇聚,构成了这幅历史图像。或许,手写未必成为情感依托,机械与数字的书写也未必意味着没有情感,也许,它们自身存在着道德与情感逻辑,这种逻辑拷问人类文化的问题所在。尊严与本能,成为一种能动自觉态度。
此次“20171nter-Youth”国际青年绘画展“艺术一家书”的展览现场,我们可以从这些艺术家手稿中的本子与册页、小稿、草图、对比图、组图,看到艺术家来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