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耀昌
水彩画按分类属西洋画或简称西画,被视为外来画种。水彩画为什么要称为外来画种呢?其实就工具材料性质而言,水彩在中国并非缺少传统血脉,例如,水溶性颜料,用毛笔在纸上作画,这种画和作画方式都有理由称为水彩,所以中国画也是水彩,正如汪亚尘说过的,“我的中国画,当它一种水彩画看也无不可……”陈抱一也认为,渲染色彩的一种水墨画,仍不外是水彩性质。如果说,与西洋水彩有什么区别的话,中国画的毛笔有书画同源的共性,即书写性和用线造型的特性,强调笔锋的作用,而西画毛笔除画细节的尖笔外,多为圆头(无锋)或扁平的毛笔,但这不是主要的。水彩之所以被称为外来画种,是因其“与中华迥异”的外来绘画观念,即基于文艺复兴时代形成的透视、解剖、明暗、光色的造型理念,按达·芬奇的解释,可以概括为透视体系。在中国,版画、雕塑的情况与水彩颇为相似,并非没有自身传统,古代的版画和雕塑不乏佳作,只是引进的西方版画、雕塑,被称为创作版画、创作雕塑,基于西方的造型观念,和由此决定的训练方式。因此,水彩被称为外来画种的说法,主要因为中西造型观念的不同。值得思考的是中国的水彩是否会永远与本土的传统切断,跟着西方亦步亦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中国悠久而且强大的文化传统显然会影响、改变引进的水彩画,使之在中国的土地上长出自己的根系,发展出中国特色的水彩。
材料技法虽有特殊作用,涉及如何驾驭的问题,但决定性的是观念,观念决定形态。水彩画之所以被称为外来画种,就像所谓现代创作版画、雕塑的引进一样,关键是随之而来的西方学院的造型方式。西方造型观念切断了与中国古代水墨彩墨、木刻版画、宗教墓葬雕塑的传统的联系,使引进的水彩、版画、雕塑成为缺少传统文化积淀和本土根系的外来品种。但是在美术史中,决定作品进入历史的因素主要是观念、内容和技巧,而不是艺术种类等级的表象。但有趣的是,在中国美协体制内,画种的分类,除了原来的国画、油画、版画之外,十多年前又再分出水彩粉画。让水彩画分科独立,与国、油、版、雕四大种类并驾齐驱,形成了自己的队伍和专门的历史叙事,这是中国美协体制下的一个特色。
相对而言,水彩画尺寸较小,但小幅水彩画,特别是风景和静物,以其清新雅致博得人们的偏爱,又因其所谓的小资情调,特别受到文人知识分子的青睐。事实证明,尺寸和画种无所谓大小主次,谁能说丢勒的小幅版画分量不敌大幅油画?在美术史上水彩虽多属小画,但也有闪闪发光,发挥革命性作用的时刻,例如,19世紀英国水彩画启发了印象派,20世纪初德国桥社水彩画推进了表现主义,在中国,这样的影响则发生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在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水彩画迎来第一个高潮。当时,由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要求,艺术界提倡主题性绘画。绘画界的主导思想,先是推崇油画及其学院派方法,称油画能够创作大画,最适合创作属于主旋律的历史画、故事画等主题性绘画,并要求它承担民族化的任务,使之肩负沉重的使命。“反右”之后,国画后来居上,也开始努力承担主题性绘画和弘扬民族绘画的使命。鉴于这样的社会要求,通过印刷传播的年画和宣传画成为水彩画(尤其是水粉画)的创作目标。不过,在综合性大型美展中,也展出了一些非主题性倾向的小幅水彩画,如风景、静物和有生产建设场面的风景等。这类审美趣味较高的作品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也赢得了批评家和媒体的好评。当时的舆论相政策给予这种水彩画以鼓励,豁免其沉重的使命,使之享受到宽容的待遇、独立的地位,冠之以“无标题”“轻音乐”的美名,因为这种水彩画虽然没有描绘重大题材,但却以其独特的趣味给人美的享受。按照当时的认识,历史画、故事画是油画的主流价值,完成现代转型是中国画的重任,而水彩画可以不必强调这种价值,也没有民族化的压力,可以得天独厚地、合法地享有探索形式和率性表现的自由。当时,水彩画的独立地位和审美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难怪许多从事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以及工艺美术,乃至建筑专业的师生,都爱画水彩,参与水彩的独立创作,这种爱好甚至保持到今天。当他们在水彩纸的方寸之间随意挥洒、探讨形式问题的时候,内心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和愉悦。正如吴冠中所说,水彩画是一个小岛与备领域相联系,是一个各学科交叉的平台,可以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发挥自己的影响力。
就在中国水彩画第一个高潮的活跃时期,1962年,由《美术》杂志牵头,组织南、北两地画家联合召开“水彩画座谈会”,分别在北京、上海举行,影响很大。在北京参会的有萧淑芳( 1911--2005)、郁风(1916-2007)、宗其香(1917 -1999)、吴冠中(1919-2010)、古元(1919-1996)、经纪中等,在上海参会的有张属孙( 1894--1973)、李咏森(1898-1998)、林风眠(1900 -1991)、李剑晨(1900-2002)、潘思同(1904-1980)、陈秋草(1906--,1988)、张充仁(1907-1998)、樊明体(1915-1997)、沈柔坚(1919-1998)、朱鹰(1920-2008)、哈定(1923-2004)等。当时国内水彩界以京沪两个中心划分,形成南北两大阵营。这次展出作品的画家.李咏森、冉熙、樊明体、沈绍伦、王碧梧、陆敏荪,都属于南方阵营。
看中国现代水彩发展史,可以尝试根据形与色的关系来考察,即着眼于素描与色彩的关系的变化。从16世纪西洋水彩传入中国起,打动中国人的地方主要是其逼真的画法,即基于透视、解剖、明暗、光色的写实手法,也就是说,根据单眼观看的凸透镜光学原理。以素描与色彩的关系变化为线索,大致可以描述出一条从素描重于色彩,到色彩与素描和谐融合,再到色彩摒弃素描的轨迹。在写实观念之下,如徐悲鸿所言,素描被视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水彩是色彩的艺术,水墨是素描的艺术,重在黑白灰的关系,但水彩除了色彩关系,也包含素描关系。水彩画传入初期,中国水彩画家斤斤于素描透视关系,色彩纂本上是固有色的深浅变化,待到素描基础扎实之后,色彩开始活跃起来,渐渐有了色相的差别和冷暖的关系,不再仅在意黑白素描,而是兼顾冷暖和色相的对比,素描和色彩的关系达到和谐统一。这里的六位画家属于这样一代人,他们使中国水彩厕真正有了色彩。在他们以后,新一代水彩画家开始尝试色彩自身的问题,试图摆脱对素描和形体的依附,甚至突破写实造型的束缚,开辟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
最后笔者要向公私收藏部门和艺术市场经纪人表示由衷的敬意,是他们对画家的虔诚和敬意,是他们对水彩画的执着和珍爱,使水彩画的历史记忆得以永葆并不断激励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