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
摘 要:德育是小学阶段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加强对德育校本课程的开发,对德育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原则,探讨了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相关内容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一、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原则
1.坚持预成性与生成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会产生生成性课程,这类课程是多因素互相作用的结果。虽然生成性课程具有非预期性,但是其价值巨大,是课程实践性质及创新取向的直接体现,对实现课程目标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1]。因此,在小学德育工作过程中,对德育校本課程的构建,必须将预成性与生成性有机结合起来。
2.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原则
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个性,同时也有着一定的共性。德育开展时,教师要保证德育校本课程的有效构建,既要解决好共性问题,又要关注学生个体个性的发展[2]。也就是说,所构建的德育校本课程,不仅要包括共性的学习内容,还要包括个性化的指导内容,只有将共性与个性结合起来,才能够满足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求。
3.坚持单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
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除了要坚持上述两个原则,还应当坚持单一性与多元性相结合的原则。具体来看,小学阶段涉及不同的年级,且不同的德育内容又有着不同的特点,因此在构建德育校本课程时,应当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出发,提升构建的针对性,将多元的教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使得课程体系更加“立体”。
二、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策略
1.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
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加强德育的渗透,能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积极的影响,提升学生的道德和品质。在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时,应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构建起生活化的德育课程。在构建生活化的德育课程时,应当注意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要注意规则层面的要求。因为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对其实施的德育无需上升到更高的层次,德育更多的是规则化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生活化德育课程的构建,要注意问题层面的要求。在构建的过程中,应当将学生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融入课程中,尤其是一些常见的问题,将其融入课程构建中,能够让学生更加熟悉,使得学生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从而提高德育的水平。
2.注重学科教学渗透德育
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传授学科知识是主要的目的,在传授学科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进行德育的渗透,体现出知识与道德、教学与教育的有机统一。对于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要注重学科渗透,让学生在接受学科知识洗礼的过程中,受到德育知识内容潜移默化的影响,帮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习惯。
3.构建科学课程评价模式
第一,注重发展性评价。在发展性评价中,学生的发展是关键,也是核心。发展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要求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与学生的发展相适应。第二,注重多角度评价。构建德育校本课程评价模式时,应当注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进行评价,既要包括情感内容,又要包括态度内容,还要包括价值观的内容。第三,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针对德育校本课程教学效果的评价,在课程评价的主体方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家长,还可以是学生、学校管理人员等,从多个角度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可以提升评价的科学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德育校本课程的构建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在构建小学德育校本课程时,应当坚持一定的原则,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策略进行构建,从而更好地辅助德育的开展。
参考文献:
[1]朱 宇,盖元臣.中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学校教育探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64.
[2]马金华.在中学生中开展责任教育[J].现代教育,2014(Z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