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众所周知,在游泳专项训练中,“训练泳式构成”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首先根据我国目前很多游泳教练对于专项训练的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并结合“训练泳式构成”的结构分散等问题,探讨了如何规范游泳运动员的专项训练,希望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中外优秀游泳运动员 训练泳式构成 结构 搭配 比重
引 言
顾名思义,“训练泳式构成”指的是以游泳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不同泳式的训练量和负荷安排为依据,所组成的一整套科学合理的训练结构。如何在游泳训练过程中根据“训练泳式构成”对运动员的训练计划进行构思和设计,是每个游泳教练必须面对和处理好的问题。
1.关于“训练泳式构成”的研究现状
全程训练中能够影响运动员运动水平的阶段是专项提高阶段和最佳竞技阶段,处于这两个阶段的优秀运动员,必须重视和把握训练的成效,而且运动员成绩的变化会切实反映出训练结构的具体变化。高度个性化和极端专项化是每个优秀运动员训练结构的显著特征,而且权威调查数据显示,对游泳运动员的能量代谢系统和肌纤维类型进行专门的训练,能够帮助运动员提升运动水平。如果一个游泳运动员在平时的训练中,不使用比赛中需要的肌纤维(泳式),那么他的实力就不可能超凡脱俗,不具有成为冠军的实力和潜质。有鉴于此,需要对肌纤维(泳式)进行专门的特殊训练,这也在侧面说明了,想要提高主项运动的成绩,就必须加强主项泳式的训练。目前,传统的游泳强国美国、澳大利亚以及俄罗斯,对于不同主项运动员的“训练泳式构成”,都已近形成了成熟的方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刚刚起步,没有深入探讨,更没有形成系统的体系,虽然有一定的经验,但还需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和研究,摸索出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泳式构成”特点,为接下来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2.关于“训练泳式构成”研究结果的分析
2.1“训练泳式构成”的意义
通过长期的训练,游泳教练员已经知道考虑问题的重点就是根据四种泳式的特点,合理安排主项泳式和其他泳式的顺序,大部分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制定训练计划时,考虑的顺序应该是:训练任务、负荷量、负荷强度、训练方法以及技能练习等,充分体现了教练员纵观整体、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思路。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训练泳式构成”时,多数教练员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泳式进行搭配组合,这表明我国游泳教练员还处于经验意识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但是也有不少被调查者认为不同泳式运动员的主线训练负荷有一定的差别,而且对于国外优秀的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泳式构成”,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并肯定其中存在一定的规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教练员认识到经验调控训练的不足之处,并急切需要理论进行指导,满足运动员的需求[1]。
2.2专项训练探析
一直以来,优秀运动员的专项训练都是讳莫如深的话题,主要难点不是训练比例上,而是体现在训练的范畴。有的教练认为,需要结合运动员在专项范围内的训练量有多少来考虑,并且这个训练量与成绩 成明显的正比关系。在调查中发现,将近40%的人认为主副项距离和泳式就是水上的专项训练,而30%的人认为主副项的各种距离就是水上的专项训练,大概有20%的人认为泳式和供能特征就是水上的专项训练。这种分歧的出现,表面我国教练员没有明确的专项训练观点,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优秀运动员专项训练的效果不够理想,而国外的观点认为,专项训练包括运动姿势、运动速度、能量代谢以及心理程度。由此可见,泳式是游泳专项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现代的游泳比赛中,训练的重点应该是首先提高运动员在主项方面的比赛能力,之后是运动水平,通过比赛进行训练,能够起到更好地作用[2]。
2.3泳式训练比重
对于泳式训练的比重分配,历来存在很多种观点,但是其中的主流观点是,对于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中,专项训练的比重一定要高,训练比重的总趋势要大。但是对于不同的泳式主项,还需要区别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在训练强度安排上,中外优秀游泳运动员的强度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国外优秀游泳運动员的最大特点是通过主项泳式完成核心强度,之后非主项泳式进行调节训练,而我国游泳运动员主项泳式的强度结构比较分散,核心强度比重偏低,导致整体运动水平不高,与国外的运动员相比,有不小的差距。值得一提的是,蝶泳的训练比重最低,而自由泳最高,这是因为蝶泳对力量的要求比其他三种泳式更高,体力消耗巨大,不适合长距离游泳,并且蝶泳的节奏较快,而蛙泳运用的肌肉纤维类型特殊,所以很多运动员的蛙泳训练比重高达80%,但是需要注意防止膝关节损伤[3]。
2.4不同泳式的搭配
游泳运动员在进行专项化训练时,要避免主项泳式训练的单一和决定,要将不同的主项与其他泳式相搭配。比如蝶泳主项搭配爬泳和混合泳,仰泳主项搭配蝶泳和混合泳,蛙泳主项搭配爬泳和混合泳,爬泳主项搭配混合泳和蝶泳,能够起到行业内好的效果,平衡游泳技术水平。
3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优秀游泳运动员的“训练泳式构成”不尽合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教练员对专项训练的认识不足,使得泳式搭配的比例失衡,另一方面是我国游泳运动员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不够,并且在不同分期计划的比重还不一致。有鉴于此,通过借鉴外国先进的训练经验,引用外国的“训练泳式构成”,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够提高我国游泳运动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林丽雅,张莉,徐心浩,等.优秀游泳运动员赛前大强度训练实效性探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01):7-12.
[2] 陈万,田诗彬,刘倩等.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中肌氧含量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41(05):106-110.
作者简介:张恩剑(1987.12--);性别:男,籍贯:天津市人,学历:本科,毕业于天津医科大学;现有职称:二级体育教练;研究方向:运动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