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450000)李盼 吴亚琦 郭风娇
小儿急性白血病属于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造血组织恶性肿瘤,通常以化疗方式进行治疗。PICC是临床中比较常用的一种中心静脉导管的留置方法,常应用于需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中,特别是应用于需大量输注具有刺激性化疗药物的白血病患儿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可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痛苦[1]。但PICC置入过程中患儿可能出现相关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鉴于此,本次研究将针对综合护理对于预防白血病PICC患儿并发症的效果进行探讨。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6年4月~2017年7月诊治的行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共计86例为研究样本,患儿经诊断均确诊为急性白血病,且均排除了合并肝肾功能异常者。其中男52例,女34例;患儿年龄2~15岁,平均年龄(6.31±0.24)岁;利用随机抽样原则将患儿进行平均分组,各组均为43例,分别定义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儿的一般常规资料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实施常规护理,主要有用药指导、临床基础护理、健康教育及病情监护等;观察组患儿在该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包括:①心理护理:患儿患病后容易产生害怕、紧张及焦虑等不良负性情绪,因此护理人员需热情地接待患儿,并以轻柔和缓的语气与患儿交流,主动关心患儿并安慰患儿,对患儿的负性情绪进行全面的干预,帮助患儿摆脱负性情绪,积极配合治疗;②PICC置管护理:向患儿及其家长讲解PICC置管的重要性及安全性,并讲解PICC置管的方法及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等。定期对患儿的局部皮肤进行清洁消毒,加强日常导管的维护,使用高透气性的透明敷贴固定导管,置管过程中严密监测患儿变化情况,并对置管皮肤状况进行观察,避免发生感染;③并发症护理:在穿刺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地执行无菌操作的相关规程,预防患儿静脉炎。以0.95%的氯化钠注射液对导管进行浸泡,并合理选择导管的型号及穿刺部位,置入成功后注意局部皮肤的观察,是否有红肿等现象,及时给予对症干预,预防静脉炎的发生。
附表 两组患儿并发症率比较[n(%)]
1.3 评价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置管治疗期间出现的并发症情况;自制调查问卷,满分100分,内容涉及护理人员态度、护理操作方法、护理管理、心理护理效果等几个方面。90~100分为非常满意,70~89分为满意,60~69分为基本满意,小于60分为不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卡方检验,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患儿并发症率比较:观察组患儿的置管并发症率为9.30%,对照组患儿的置管并发症率为27.91%,具体比较结果见附表。两组资料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ICC置管是对患儿外周手臂静脉的血管进行穿刺,并直通患儿心脏周围大静脉,可以有效地避免白血病患儿静脉心血管直接受到化疗药物的刺激,因此可有效保护患儿上肢静脉,缓解了患儿在反复穿刺中受到的痛苦,有助于提高患儿的生活质量。但在置管的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操作不当,或后期护理不良可能会导致患儿出现PICC置管并发症,进而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及预后[2]。在患儿PICC置管过程中通过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可显著降低PICC并发症率。综合护理属于全新理念的护理模式,护理重点不仅仅局限于对患儿疾病的护理,也强调对患儿心理及周边环境的护理。通过对PICC置管白血病患儿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模式,能够对患儿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更全面地对患儿进行监护,避免置管中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中观察组行综合护理,患儿PICC并发症率为9.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7.91%。
综上所述,在白血病患儿治疗中实施综合护理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并发症率,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及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