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医院(455000)翟志坚
临床研究中十分常见因外伤导致的胸外伤,在发生胸外伤之后患者可能发生胸骨、肩胛骨、肋骨等部位的骨骼骨折,严重威胁患者身体健康以及生命安全。胸部骨骼骨折存在比较复杂的骨折类型,X线片检查过程中不能对骨折进行充分显示,目前随着不断发展螺旋CT扫描技术,具有高分辨率、检查时间短、后处理技术成像等特点[1],可显著提升诊断符合率。现报道本院分析的212例胸部骨骼骨折患者诊断结果。
1.1 基础资料 此次本院分析的212例样本数据均选自我院2015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胸部骨骼骨折患者,其中女101例,男111例,年龄20~54岁,中位年龄(36.23±4.21)岁,包括胸骨骨折患者49例、肋骨骨折患者75例、胸椎骨折患者48例、肩胛骨骨折患者39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之后均予以CT检查,应用日本东芝公司研发的GE16型号排多层螺旋CT予以检查,自肺尖到膈下为扫描范围,电流设置为220mA,电压设置为120kV,设置螺距为1.375mm,设置层厚为10.0mm,设置准直器宽度为2mm。之后采取骨重建算法予以薄层重建技术,重建层距设置Wie1.25mm,层厚设置为1.25mm。在扫描危重病情患者不需要进行屏气,观察患者骨窗、肺窗、纵膈窗等图像情况。朝着ADW4.2工作站将数据进行上传扫描,依据CPR、VR、MPR后处理技术予以处理分析,将阈值进行合理选择,变换角度,从不同方位予以切割,充分显示骨折全貌。
1.3 观察指标 观察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胸椎骨折、肩胛骨骨折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处理本院参与诊治的212例胸部骨骼骨折患者所有数据,对比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各项骨折情况,检出率以率(%)的形式表示,采取X2检验,P<0.05,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
2.1 对比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胸骨骨折的情况 胸骨骨折患者经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之后,胸骨骨折、横行骨折、未移位骨折、斜行骨折等检出情况对比常规CT技术显著更高,P<0.05,统计学差异显著存在。详见附表1。
2.2 对比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肋骨骨折的情况 肋骨骨患者经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之后肋骨骨折等检出情况高于常规CT技术,P<0.05,统计学差异存在。详见附表2。
2.3 对比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胸椎骨折的情况 胸椎患者经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之后,胸椎骨折、胸椎后柱子骨折、胸椎中柱子骨折、胸椎前柱子骨折等检出情况高于常规CT技术,P<0.05,统计学差异存在。详见附表3。
2.4 对比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肩胛骨骨折的情况 肩胛骨患者经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之后,胸椎骨折、肩胛骨未移位骨折等检出情况高于常规CT技术,P<0.05,统计学差异存在。详见附表4。
附表1 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胸骨骨折的情况对比
附表2 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肋骨骨折的情况对比
附表3 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胸椎骨折的情况对比
附表4 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与常规CT技术检查肩胛骨骨折的情况对比
胸部骨骼骨折诊断中因胸骨、肩胛骨、肋骨、胸椎等骨骼与肺存在良好的密度差别,在诊断骨折时X线平片是首选方式[2],但是因人体胸部结构重叠情况比较多,尤其是外力损伤双侧肩胛骨之后肺野外不能得到完全暴露;肋骨呈现出半环状,检查中不少肋骨不能贴近胶片,进而影响检查肩胛骨与肋骨的情况。因外伤疼痛引发的骨折,不能依据标准体位进行检查,此外因投照条件与心影的影响,可能发生漏诊或者误诊现象[3][4]。因此临床诊断过程中需要寻找一种科学且可靠的诊断技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进步与医疗水平的发展,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实施重组成像的效果已经得到证实,是一种更可靠的诊断方式[5][6][7]。笔者研究显示,经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检查胸骨骨折、肋骨骨折、胸椎骨折、肩胛骨骨折检出情况高于常规CT技术,统计学具有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在应用16排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诊断胸部骨骼骨折患者中可充分扫描以及成像,对于提升诊断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