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伊川县第二人民医院(471300)董国良
河南省洛阳市中心医院(471009)李志峰
1.1 临床资料 研究将2015年3月~2017年3月接收的88例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n=44),常规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26~69(54.6±3.4)岁。研究组:男24例,女20例,年龄28~71(55.2±3.2)岁。研究纳入对象都经临床确诊为粘连性肠梗阻。
1.2 方法 常规组采用开腹手术治疗,全麻后在患者腹部正中行手术切口,分离、切断束带及小片粘连组织。对于广泛性或复发性粘连可采取小肠折叠排列术治疗,术后用生理盐水冲洗腹腔,在粘连部位注入透明质酸,并进行置管引流。研究组采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①全麻后建立人工气腹,在患者脐部行手术切口插入腹腔镜,探查患者腹腔内部肠粘连的具体部位。②在患者脐下及脐正中线下两侧打孔,通过操作孔插入腹腔镜后,对肠粘连组织进行分离和松解。并使用可吸收线缝合修补肠管,以免术后发生肠漏。③术后采用0.9%氯化钠冲洗腹腔,并检查肠粘连松解状况和出血情况,避免术后肠粘连复发。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PCT(降钙素原)、PA(前白蛋白)水平、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胃功能恢复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与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处理数据,计数与计量资料用(n,%)和(±s)表示,组间数据对比差异用x2和t检验,P<0.05为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临床指标对比 研究组的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PCT、PA水平变化 两组患者术前的PCT、PA指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术后的上述观察指标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常规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2.3 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中切口感染和肺部感染各1例,常规组中泌尿系统、肺部感染和切口疝各1例,切口感染3例,肠瘘2例,常规组的并发症发生率(18.2%,8/44)明显高于研究组(4.5%,2/4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62,P=0.044)。
附表1 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临床指标对比(n,±s)
附表1 两组患者手术期间的临床指标对比(n,±s)
组别(n=44)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排气时间/h 肠胃功能恢复时间/h 住院时间/d常规组 90.8±24.3 125.5±36.7 41.3±4.8 41.2±18.8 5.3±2.8研究组 66.3±19.5 64.8±14.2 25.4±5.3 24.3±6.7 3.4±1.8 P <0.05 <0.05 <0.05 <0.05 <0.05
附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PCT、PA水平变化(n,±s)
附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PCT、PA水平变化(n,±s)
组别(n=44)PCT(ng/mL) PA(mg/L)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常规组 1.32±0.11 0.36±0.11 105.7±50.5 150.3±55.6研究组 1.34±0.12 0.20±0.12 106.2±50.2 176.4±62.1 P>0.05 <0.05 >0.05 <0.05
腹腔镜下实施肠粘连松解手术,手术创伤小,能减少手术出血量,减轻对患者肠道的损伤程度,有利于患者肠胃蠕动功能的恢复,且能节省手术时间,预防术后并发症,避免术后再次出现肠粘连[1]。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术后冲洗腹腔,有利于清除手术创面上的炎性介质和纤维蛋白,而伤口处留置的生物蛋白胶能起到修复手术创面黏膜的作用,能防止肠管模性组织发生粘连[2]。此次研究通过给予粘连性肠梗阻患者不同的手术治疗措施,结果显示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排气时间、肠胃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的PA、PCT水平都明显低于常规组,表明采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能降低患者的炎性指标水平,缩短手术治疗时间,加快其术后排气及肠胃功能的恢复速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并发症。
综上所述,粘连性肠梗阻患者采用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治疗,能提高手术效率,减轻患者术后的炎性反应和不良反应,促进患者肠胃功能的恢复和身体的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