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兵 钟 镇
1)河南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100号 4500012)河南工业大学商务智能与知识工程实验室,河南省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莲花街100号 450001
与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相比,在线期刊全文数据库(以下简称“期刊数据库”)集成了大量期刊的电子版(以下简称“电子期刊”),可显著提升文献检索与存取的效率,目前已成为各类学术研究的必备工具。通过文献调研并咨询相关专家,笔者发现中国知网(www.cnki.net)、万方数据(www.wanfangdata.com.cn)等中文期刊数据库的成本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购买期刊出版机构电子版权的费用,另一部分是数据库建设及运维费用。两部分费用与产品开发相关联,且在停止经营后较难回收,属于经济学中的“沉没成本”。相比高昂的“开发成本”,期刊数据库一旦建立,用户数量所获得的收益对于运营成本的增加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边际成本”趋近于零。独特的成本结构表明,期刊数据库本质上是一种“信息产品”,其定价由消费者效用而非成本决定[1]。因此,为追求利润最大化,数据库提供商往往采用“歧视定价”策略,尽量匹配不同类型的消费者效用,并同时凭借市场势力每年按照一定幅度涨价。据统计,从1984年到2010年,美国通胀率为110%,而美国学术期刊数据库的平均价格增长了8倍以上,平均利润超过30%,成为最赚钱的行业之一[2]。国内数据库也有类似情况,2013年以来,云南、湖北、北京等地的部分高校时常发生因中国知网连续大幅度涨价,导致学校图书资料经费“无法承受”而暂停使用的事件[3]。对于学术研究者来说,期刊数据库属于必需品,价格弹性较小,这为掌握着大量(甚至是“独家”)电子期刊资源的集成商提供了涨价的可能性。
已有文献对西方期刊数据库定价研究较多,但鲜有研究基于经济学视角探讨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定价。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供应链结构与西方主流数据库存在显著性差异:Elsevier、Springer、John Wiley等西方主流数据库由大型出版商自行建立,这种行业结构极易形成电子资源独家垄断;而我国的主流期刊数据库,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并不直接“生产”期刊,而是通过购买数字版权实现学术资源“集成再销售”。因此,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有其独特性,有必要进行深入分析。对于资源配置、市场机制的研究,经济学方法能够揭示产业组织活动的内在规律,是产业政策制定的基本依据[4]。本研究基于社会福利最优化目标,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市场机制,揭示期刊数据库定价的内在机制,并据此提出中文期刊数据库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较早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电子期刊的学者是Varian,他认为电子期刊是一种信息产品,“首次拷贝成本”通常占总成本的70%以上,且每份电子期刊内容不同,属于差异化产品市场,因此定价取决于消费者支付意愿而非边际成本[5]。之后,随着“大宗交易(Big Deal)”成为商业出版机构主流营销模式,学者们主要关注歧视定价、捆绑销售带来的持续涨价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和应对方案等[6]。McGuigan[7]分析了期刊全文数据库持续涨价的原因,认为学术期刊具有唯一性,学者需要阅读每篇论文,而不能由其他论文代替。Dewatripont等[8]对22个学科的2600余种期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期刊数据库的定价和市场力量,发现商业期刊数据库的定价是非营利性数据库的3倍,高市场集中度、高被引的数据库定价更高。为了检验图书馆重金购买学术期刊的效果,Shu等[2]搜集了1986—2011年34所美国及加拿大大学图书馆的数据,发现数据库的使用率竟然不增反降,这与持续增长的经费投入形成反差。商业数据库对学术期刊市场的垄断现象最终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威斯康星大学图书馆馆长Frazier[9]运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分析了“大宗交易”对于学术界的危害,并建议图书馆不要签署“大宗交易”合同。与此同时,为了应对“学术期刊出版危机”,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推动学术期刊开放获取[10]。
中文期刊数据库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产业发展、定价与垄断问题展开。在产业发展方面,马费成等[11-13]运用博弈论分析了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市场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竞争合作机制,并提出了多条促进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发展的对策建议;李亚婷等[14]运用多主体建模方法构建了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模型,并进行了仿真分析,发现不同规模的数据库集成商采取的策略组合存在差异。在定价研究方面,王金娜等[15]分析了主流中文期刊数据库的特征及定价模式,提出了对我国不同地区高校实施差别定价的营销策略;王卫等[16]研究了电子期刊数据库定价的现状,提出了基于生命周期的数据库产品动态定价模式。围绕期刊数据库的垄断问题,李明理[17]研究了“独家授权协议”与“捆绑销售”现象,认为“独家授权协议”最终导致垄断的产生;但任全娥[18]认为“独家授权协议”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现象,只是“捆绑销售”不利于学术期刊的发展。针对商用数据库垄断学术界共同创造的知识财富的现象,王丰年[19]建议加强政府的调控、推动公益性学术文献数据库健康发展;梁小建[20]则系统地论证了学术资源的公共品属性,但认为我国数字学术资源的垄断现状是产业化运作的结果。
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是一条从上游作者到下游读者的链状结构,而作者和读者通常均属于学者群体,因此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是一个闭合的环。如图1所示,除学者外,供应链涉及的主体主要有3类:(1)期刊出版者,主要为专业出版商、科研机构(高校与科研院所)与学会的期刊编辑部等;(2)期刊数据库提供者,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它们集成众多学术期刊并通过数据库在线分发给下游用户;(3)科研机构与部分公共图书馆(如省/市图书馆、各类科技信息研究院/所等),它们以批量采购的方式获得期刊数据库使用权,供本机构或机构外的学者使用。
图1 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
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中,学者是学术资源的生产者和使用者,期刊出版者和期刊数据库提供者均是加工者。不同于外文学术期刊商业化程度高、资源高度集中以及出版发行一体化的特征,我国学术期刊市场高度分散,电子学术资源高度依赖于第三方发行平台[21],呈现出以下3个特点。
(1) 非商业期刊出版者占多数。由于出版审批制度相对严格,我国的期刊出版者多为科研机构与各类学会组织,其单位性质以事业单位或非营利性机构为主。尽管我国也存在商业出版机构,如规模较大的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均是从事业单位改制为国有控股的出版集团,但其出版学术期刊的种数十分有限,远不能与西方国家的Elsevier等商业出版机构相比。我国期刊出版者分散且非商业的特点,导致其在供应链中缺乏话语权,部分或全部丧失了电子学术资源的发行权。
(2) 期刊数据库集成商占主导。西方国家期刊数据库主要由大型出版商提供,而我国期刊数据库提供者以数据库集成商为主,且已形成垄断。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电子学术资源的高度聚合性与中文期刊出版高度分散的现状,推动了第三方发行平台——数据库集成商的发展。在商业模式方面,中文期刊数据库集成商主要采用购买期刊出版者的数字版权,然后捆绑销售给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的方式。数据库集成商在供应链中拥有海量学术资源发行权,因此在供应链各利益相关者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可获取超额的垄断利润。
(3) 作者付费出版模式占主流。与西方国家商业出版期刊以订阅为主要收益项目的商业模式不同,我国多数的出版者并非纯商业化运作,大多数期刊的编辑、出版与发行费用主要为主管主办单位拨款与作者支付的版面费。虽然我国学术期刊也有印刷品订阅费与数字版权出让费等收益项目,但是它们的定价都很低,难以支撑期刊的长期运营。虽然西方国家部分期刊也有作者付费模式,但主要出现在可以“免费订阅”的开放获取期刊[22]。不难理解,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中,学者充当的作者和读者两个角色均支付了费用,属于“双重付费”。
通过对中文期刊数据库供应链的解析,可以看到:数据库集成商在供应链中处于主导地位,具有定价权;其他的利益相关者,无论是上游的期刊出版者,还是下游的科研机构与公共图书馆,都是价格的接受者。中文学术期刊市场的这种局面很自然会引出一个话题,即数据库集成商的垄断地位对学术交流及期刊市场的发展有好处吗?本研究尝试采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基于我国国情提出中文期刊数据库产业可能出现的4种情境,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目标展开分析和判断。以社会福利作为分析视角,主要是考虑学术资源的公共品属性[19-20,23]。在经济学中,社会福利反映了资源配置的效率,社会福利越大,说明社会利用资源的效率越高、损耗越小;社会总福利=消费者剩余+生产者剩余,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的支付意愿减去实际支付量,生产者剩余一般指生产者的利润[24]。
根据图1所示的供应链结构,假设期刊数据库集成商成本为C,包括2个部分:(1)数据库运营维护费F,包括硬件、网络以及人工费等;(2)数字版权费V。即C=F+V。由于期刊与期刊数据库均为信息产品,边际成本趋近于0,因此无论F还是V均与订阅用户数量不存在显著的函数关系,可近似为某固定常数。假设期刊数据库的用户——科研机构或公共图书馆的订阅年费为p,Q为订户数,订阅年费p与订购量Q呈负相关关系(需求曲线负斜率),本研究定义期刊数据库市场的需求函数为Q=a-bp,其中a、b为参数。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期刊数据库属于信息产品,其定价与成本无关[1]。在此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对以下4种可能的产业情境进行分析。
3.1.1 情境1:商业数据库商独家垄断
图2 商业数据库商独家垄断的图示分析
3.1.2 情境2:非营利性公共数据库
图3 非营利性公共数据库的图示分析
3.1.3 情境3:开放获取数据库
图4 开放获取数据库的图示分析
3.1.4 情境4:两家同质商业数据库商竞争
图5 两家同质商业数据库商竞争的图示分析
上述4种情境在现实中均有存在的可能性。
情境1由独家商业数据库垄断市场,与目前国内外期刊数据库的产业现状均十分相近。国内方面,中国知网由于内容较为丰富,市场占有率非常高,绝大多数科研机构或公共图书馆均将其作为中文期刊数据库的基本产品,每年都要订购。这使得中国知网可以利用其垄断势力,年年涨价。虽部分高校对其定价提出抗议,但最终还是接受[19]。国外方面,虽然有多家大型出版商,但它们之间的内容完全不同,所出版的期刊之间不具有可替代性(例如,不能因为看了Science就可以不看Nature),因而每个商业数据库仍是独家垄断的性质,也符合情境1。
情境2也符合我国国情,因为我国的科研机构与公共图书馆以事业单位为主,学术资源的生产和消费主要靠政府拨款,政府将学术资源作为公共品免费提供给学者也是一种可行方式。
情境3基于开放获取期刊,典型商业模式是作者付费[26],这与当前中文期刊(注:不是数据库)的现状十分吻合,也是一种可行方式。
情境4在外文期刊数据库中很少见,因为外文数据库主要由出版社提供,属于“独家内容”。但这在中文期刊数据库中十分常见,因为中文数据库属于集成商,通过购买数字版权获得学术资源,只要没有“独家授权”限制,很容易导致同质数据库产品。
在实践中,中文期刊数据库独家垄断造成的负面影响,不仅仅表现在社会福利净损失,还会给学术界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并强化其垄断地位。图6绘制了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价值网络模型,其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中文期刊数据库集成商、期刊出版者、科研机构与部分公共图书馆、学术评价机构以及学者。其中,中文期刊数据库集成商是核心,与其他4个利益相关者之间发生价值互换。
在图6的价值网络模型所定义主体与边界的基础上,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中的因果回路关系方法[27],分析数据库独家垄断带来的正反馈效应,发现存在3条典型的正反馈回路:(1)期刊收录锁定;(2)数据库购买锁定;(3)学术不端检测锁定。具体情况如图7所示。
图6 中文期刊数据库的价值网络模型
图7 数据库独家垄断的锁定效应
(1) 期刊收录锁定:期刊数据库的垄断地位→+学者学术研究对数据库的依赖→+数据库收录论文的曝光量→+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收录期刊的权威性(分支:学者的学术声望→+学者发表论文被收录的意愿)→+学者投收录期刊的意愿→+期刊出版社出让版权的意愿→+数据库收录期刊的种数→+期刊数据库的垄断地位。这条回路表明,数据库提供商通过期刊收录锁定了作者和期刊出版者。
(2) 数据库购买锁定:期刊数据库的垄断地位→+学者学术研究对数据库的依赖→+图书馆对数据库的购买意愿→+数据库的定价→+数据库商的利润→+数据库商的发展能力→+期刊数据库的垄断地位。这条回路表明,数据库商通过数据库购买锁定了科研机构和公共图书馆。
(3) 学术不端检测锁定:期刊数据库的垄断地位→+学术不端检测对数据库的依赖→+将数据库作为指定检测库→+学者投稿数据库收录期刊的意愿→+期刊出版社出让版权的意愿→+数据库收录期刊的种数→+期刊数据库的垄断地位。这条回路表明,数据库商通过学术不端检测锁定了期刊出版者,尤其是权威性较低的或新办的期刊。
通过期刊数据库定价的经济学分析及数据库独家垄断的锁定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不难发现期刊数据库垄断导致社会总福利净损失,不利于学术交流。因此,提高社会总福利的首要措施就是打破垄断,通过多种途径减少数据库商的独家学术资源数量,促进学术交流的可持续发展。
有学者认为期刊非独家授权是一种低水平资源重复建设,浪费大量人力、物力[21],但本研究通过情境1和情境4的经济学分析发现,两家同质数据库比独家垄断数据库的社会总福利更高,其中的关键点是垄断导致社会福利净损失很大,市场充分竞争更有利于资源配置,这也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因此,建议政府尽早制定适宜的产业政策,抑制数据库商要求期刊出版者“独家授权”。另外,政府也应扶持市场占有率较低的优质数据库集成商,让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出现“多足鼎立”而非“一枝独秀”的局面。
开放获取模式的社会总福利仅次于公共品模式,作者支付版面费的商业模式与中文学术期刊的现有模式相似,有较强的实施基础。当前,开放获取也存在众多类型,如按照期刊的创办方式分为以开放获取模式新创办的原生型期刊和传统学术期刊转化的期刊两种[28]。结合我国的情况,可以鼓励高校与学会的自办期刊实现开放获取,减少高校对数据库商的自我付费。具体措施包括:(1)鼓励自办期刊开放获取,我国高校与学会创办的期刊通常不以盈利为目的,而以提高期刊权威性为主,开放获取有利于提高论文被引率;(2)促进第三方整合学术资源平台,如百度学术等,由第三方聚合各类高校的开放获取期刊资源,形成规模巨大的开放获取期刊集成库。笔者发现,百度学术的论文与开放获取期刊的匹配度仍不太完善,检索结果大都未链接至期刊编辑部网站上的开放获取论文,主要指向全文数据库或豆瓣等第三方平台,这导致许多已经开放获取的期刊未能被有效使用。
根据情境2的经济学分析,发现政府通过购买期刊版权并以公共品形式免费提供数据库,在4种情况中社会总福利最高。但在实践中,公共品的配给会产生诸如“公地悲剧”等问题,全方位建设公共期刊数据库也不太现实。因此,对于专业性强且科学研究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研究领域,相关部门可以考虑建立专题期刊公共数据库,既能保障相关领域学术的自由交流,又能节约政府支出,还能降低商业数据库的市场集中度。
本研究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中文期刊数据库市场定价机制进行分析,比较了不同数据库市场结构对社会总福利的影响;同时采用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揭示数据库独家垄断带来的锁定效应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打破垄断的对策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 以社会总福利最优作为评价标准,由政府投资建设中文期刊数据库,作为公共品免费提供给学术界的模式为社会带来的价值最大,其次是基于作者付费、读者免费的开放获取模式,再次是由两个同质数据库集成商分享市场份额,而独家垄断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最大。该结论也说明多家数据库商重复建设同质数据库造成的资源浪费并非最大。
(2) 中文期刊数据库商独家垄断学术资源,不仅会造成社会福利净损失,还带来至少3个典型的锁定效应:①通过期刊收录锁定了作者和期刊出版者;②通过数据库购买锁定了科研机构与公共图书馆;③通过学术不端检测锁定了期刊出版者,从而进一步强化其垄断地位。这一结论说明中文期刊数据库发展仅依靠市场机制不但不能消除垄断,反而还会加强其垄断地位。
(3) 要打破中文数据库集成商垄断地位,政府产业政策的干预是必要的:①抑制期刊的“独家授权”;②鼓励高校的自办期刊转向开放获取,推进第三方平台整合资源;③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题期刊公共数据库,降低商业数据库的期刊版权拥有量。
本研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基于经济学分析视角,评价标准单一,不能全面体现期刊数据库产业的现实情况;研究方法以理论推演为主,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的实证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