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淑云
(辽宁省精神卫生中心,辽宁 开原 112300)
本文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呼吸内科接诊的68例哮喘焦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哮喘焦虑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并获得较佳的临床研究价值,故汇报如下。
1.1 一般临床资料:本文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呼吸内科接诊的68例哮喘焦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68例患者平均分为34例参照组与34例实验组,且所有患者均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参照组患者最大年龄76岁,最小年龄44例,平均年龄(56.5±1.3)岁;其中女性14例,男性20例;实验组患者最大年龄77岁,最小年龄42例,平均年龄(55.5±1.3)岁;其中女性13例,男性21例。实验组与参照组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中均未出现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具备两组对比研究价值。
1.2 方法
1.2.1 参照组:34例参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
1.2.2 实验组:34例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接受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①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讲解哮喘疾病诱发原因、治疗方法及注意事项等疾病相关知识,以此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使得患者以平稳的心态面对疾病;护理人员需对患者日常生活行为进行密切观察,以此评估患者心理状态;如患者出现缺乏食欲、悲观、失眠等症状,则需立即观察患者是否存在抑郁反应,针对出现心率加快、容易激动、惶恐不安的患者,需观察患者是否存在交流焦虑反应,针对患者评估结果对其开展个性化心理干预。②护理人员需及时疏导出现心理障碍的患者,多与患者开展交流活动,耐心倾听患者诉求,以此了解患者出现心理障碍的原因,及时解决患者提出的问题,组织患者开展沟通交流会,使患者受到其他患者的鼓励与支持。③由于心理状态会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为患者提供温馨、舒适的病房环境,定期开窗通风、产保证充足阳光及病房空气质量。④针对病情较轻的患者,且不影响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可能的选择最经济的治疗药物,防止患者因经济压力造成负性情绪;针对发病时间较长且需要长期服药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着重强调药物服用的重要性以及私自增减药物的危害性,以此强化患者服药依从性[1-2]。
1.3 评定指标:观察并记录两组护理前后焦虑情况,通过SAS评分法评估患者心理焦虑情况,分数越高代表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本文对68例哮喘焦虑患者的指标数据进行SPSS20.0软件分析,焦虑改善评分以 形式展开,t检验。P<0.05:组间指标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评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组间差异存在统计秀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改善情况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改善情况对比(分,
组别 例数 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34 69.88±1.53 50.20±0.99参照组 34 69.20±1.45 60.98±1.45 t-1.8810 35.8013 P-<0.05 <0.05
随着我国社会不断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同时也增加了人们心理压力,使得人们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进而影响患者内分泌系统及神经系统,降低人体免疫功能,最终引发哮喘疾病的出现。哮喘疾病一般临床症状表现为咳嗽、胸闷、气促、喘息等,严重时还会导致患者出现濒死感,进而使得患者产生紧张、悲观、焦虑等负性情绪,同时患者情绪因素与哮喘疾病紧密相关,患者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并反作用于哮喘疾病的治疗及预后,使得哮喘患者与焦虑情绪呈现互相影响的趋势。因此,有效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支气管患者改善焦虑情况是非常必要的[3-5]。基于此,本文选择2016年7月至2017年8月我院呼吸内科接诊的68例哮喘焦虑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观察并分析心理护理干预对哮喘焦虑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通过本组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评分未出现显著差异(P>0.05),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焦虑改善情况,组间差异存在统计秀意义(P<0.05)。
综上所述,哮喘焦虑患者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治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焦虑情况,改善患者临床病症。因此,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