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杰
国家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全面启动,新的课程标准已经下发,新教材正在编写中,河南省也即将迎来新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处在这样一个变革的节点、选择的交叉口上,如何把握国家课程改革方向,让课堂教学适应未来的人才选拔标准,是一线教师要思考的问题。
一、让核心素养落地
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和创新实践。核心素养的发展需要特别注意三个问题:其一,对象是学生,而不是教材和教学内容;其二,要适应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要着眼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其三,培养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要求教师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规划未来,再反观自己的发展方向,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核心素养的发展路径明确之后,如何使其落地生根,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核心素养的提出只是进一步明确了目标而已,教师还要清楚如何培养核心素养,如何检测核心素养培养得怎么样。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首先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
一是对学生的成长历程和主观意愿要有充分的认识。教师要能够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从而愿意亲近和信任教师。这是教师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的前提。教师在教学之余,还应多渠道了解学生的各种成长信息,如家庭背景及成长环境等。教师对学生了解得越全面,对学生的指导就更有效。
二是对所教学段学生的成长需求和常见问题有专业的研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成长需要也是有阶段性的。学生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自我认知和期望,但受到阅历和认知水平所限,还无法把对自己的认识提升到理性层面。鉴于此,家长和教师就要及时介入,给予指导。而教师更应深入研究所教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针对他们的成长需求和常见问题,积极探寻科学有效的问题解决策略。
三是对学生进行分类评价,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合理分类,并进行科学评价,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以下是一个分类评价的例子。假如有100个学生,将优秀的比例定为10%,那么就有10个学生是“优秀学生”;如果评价指标是学业成绩,那么他们就是成绩最高的10个人。但如果同时引入第二个评价指标,比如运动能力等,就会再选出10个“优秀学生”,这10个人可能与前面的10个人有重合,但不完全重合,这样“优秀学生”就会变成十几个甚至二十个。如果同时引入第三、第四甚至更多的评价指标,那么就会有更多的人成为“优秀学生”。教育理应让更多的人变成优秀的人,而不是鼓励一小部分人、打击一大部分人。
四是对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有准确的判断。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可塑性很强,但可能方向不是太明确。鉴于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发展潜质和发展意愿,引导学生能够朝着一定的目标或方向前进。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能“挠”到学生生命成长的“痒处”,对影响学生发展的核心要素作出准确的判断,并能采取适当的措施有计划地进行培养。
教师只有关注学生的发展,对学生有足够的了解,遵循帮助学生认识并发展自己,最终形成自我认同的思路考虑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才能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二、让课堂教学“回家”
核心素養是教育的大方向,从关注教学内容到关注人是让核心素养落地的前提。然而,如何让核心素养植根于课堂,通过课堂实施达成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还需要关注课堂形态的变化。只有充分关注课堂,改革才能落到实处,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课堂形态包括知识的传递内容和传递方式。进入数字化时代,电脑比人脑在存储和计算方面要强大很多。今天,便携式电子智能产品已经使人们能够通过简单搜索而迅速获得海量信息。教师需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知识或信息的甄别和筛选。在知识的传递方式上,单一的传授模式显然既不符合当代学生的心理需求,也无法发展学生的能力。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变或丰富知识传递的方式,让学生能够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能力、形成素养。
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提出了一个有关教学的观点,那就是把知识“打回原型”,让学生在情境中重新历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形成认知、迁移应用的过程。学生只有通过这样的路径获取知识,才能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理解其价值。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意义,有意义的学习才能构建有意义的生命。要让课堂教学找到“回家”的路,教师应特别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回到知识的原点,筛选出关键的必备知识。互联网是新知识产生的催化剂,让知识更新的速度有了质的飞跃,但是如果对其不加筛选,就会迷失在“知识”的海洋里无所适从,还可能浪费很多时间却得到对自身发展没有帮助的东西。因此,教师要引领学生回到知识的原点,筛选出关键的必备知识。
二是设计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关注学生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历经知识发现、发展的过程,目的不仅是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使用科学方法,还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组织领导力以及科学的表达能力等。这些才是符合人终身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三是对学生进行能促进其发展的评价。评价主导着教学目标的预设和教学过程的落实,从知识考查到能力考查,也正是中高考改革所体现出来的明显导向。因此,对于学生的考查和评价,教师应从内容和方式上进行认真研究,将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中,激发学生调动各方面的知识和素养进行“实战演练”,以考量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注重能力的养成,最终形成核心素养。
三、结束语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视线锁定在学生身上。研究学生作为一个社会人,适应未来发展所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才能让核心素养真正落地生根。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育人主阵地。教师除了在认识上要关注到人,还应该思考要把学生带进什么样的课堂,才能实现最终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循着核心素养发展的方向,研究课堂形态,筛选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学生获取知识的路径,并对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才能让课堂教学找到“回家”的路,让学生通过教育实现生命的升华。
(责任编辑 郭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