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慧
[摘要] 目的 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1月间收集该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根据患者住院单双号分为:研究组(接受甲钴胺与依帕司他治疗)和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对比两组在治疗12周时疗效;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两组服用药物期间不良反应。结果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疗效分别为96%、82%,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为[(11.38±1.40)分、(105.32±17.54)ng/L、(76.98±5.40)ng/L] vs [(11.01±1.69)分、(96.04±16.93)ng/L、(72.19±5.03)ng/L]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为[(5.33±1.35)分、(26.49±6.04)ng/L、(21.23±5.43)ng/L] vs [(8.68±1.53)分、(45.95±6.34)ng/L、(43.45±7.95)ng/L]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期间出现1例腹泻,1例肝功能升高,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头晕,两组服用药物期间安全性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安全性好。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
[中图分类号] R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8)04(a)-0172-02
近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上升显著[1]。我国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60%~90%且发病率、致残率和病死率逐渐上升,给社会经济发展及家庭造成严重经济负担[2]。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病机制多而复杂,目前治疗方法虽然较多,尚缺乏有效方法来降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机体造成的损伤。多年来许多研究表明,其发病机制中免疫炎性反应、神经内皮损伤、氧化还原、微循环障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通过研究相应机制的药物,进一步开拓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方案[4]。甲钴胺、依帕司他为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药物,在多项多中心的研究报道中发现两者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因此该文拟收集2017年2月—2018年1月该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分析上述药物的治疗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该院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患者,根据住院单双号分为:研究组(接受甲钴胺与依帕司他治疗)和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每组50例。研究组年龄43~69岁,平均年龄(55.49±15.39)岁,男性26例,女性24例;对照组年龄41~67岁,平均年龄(53.93±14.38)岁,男性23例,女性27例;2组人员性别,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①糖尿病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②血糖控制良好,近期未发生糖尿病并发症。
1.3 排除指标
①恶性肿瘤、严重肝肾疾病、心肌梗死者。②近期服用抗炎药物、免疫抑制剂、他汀类药物。③足溃疡、感染及水肿,糖尿病酮症。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甲钴铵治疗(H20052315, 生产批号:16011302)治疗,服用0.5 mg/次,3次/d。研究组采取甲钴铵加用依帕司他(H20040012,生产批号:16092801)治疗,50 mg/次,3次/d。服用周期为12周。
1.5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在治疗后时疗效;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两组服用药物期间不良反应。
1.5.1 治疗疗效 显效: 四肢末端疼痛症状消失,腱反射正常;有效: 症状明显减轻,腱反射部分恢复正常;无效: 治疗后症状和体征无好转。
1.5.2 神经病变评分 主要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足部检查、振动觉、肌肉牵张反射、单丝检测,总分12分,分值越高症状越严重。
1.5.3 炎症因子水平 测定项目为IL-17、IL-2。
1.6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12周时疗效
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療效分别为96%、82%,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
两组治疗前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关炎症因子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服用药物安全性分析
研究组用药期间出现1例腹泻,1例肝功能升高,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头晕,两组服用药期间安全性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研究组服用甲钴铵与依帕司他期间出现1例腹泻,1例肝功能升高,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头晕,两组服用药物期间安全性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 讨论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发展到10~20年之后常见的并发症[5]。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高血糖会激活醛糖还原酶介导的多元醇通路,导致神经内膜中微血管循环改变。同时高血糖还会激活血液“高凝”状态,导致神经缺血、缺氧,引起原发性轴索变性和继发性脱髓鞘改变[6]。此外胰岛素不足也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一个关键因素,胰岛素作用于感觉神经元和轴突受体,可导致神经损害[7]。
该次研究中发现研究组和对照组在治疗12周时疗效分别为96%、82%,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周围神经病变评分及机体炎症因子水平分别为[(5.33±1.35)分、(26.49±6.04)ng/L、(21.23±5.43)ng/L]、[(8.68±1.53)分、(45.95±6.34)ng/L、(43.45±7.95)ng/L],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看出甲钴铵与依帕司他联合用药后可以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癥状,同时减轻患者体内炎症状态。
甲钴胺为内源性维生素B12,参与脱氧核苷合成胸腺嘧啶过程。多项研究指出长期服用可以明显改善神经元的传导作用。药理学指出口服甲钴胺3 h达到血药浓度峰值,每日服用3 d后达到稳态血药浓度。通过动物实验证实甲钴胺可以使动脉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减弱,改善血管结构蛋白和胶原蛋白分泌水平,从而延缓疾病的发展[8]。甲钴胺促进叶酸的利用和核酸代谢,能使延迟的神经突触传递和神经递质减少并恢复正常[9]。
依帕司他以可逆地抑制与糖尿病性并发症的发病机制相关的多元醇代谢中葡萄糖转化为山梨醇的醛糖还原酶而发挥作用,增加Na+-K+-ATP酶活性,欧洲一项多中心实验显示依帕司他能改善正中神经的传导速度和防止振动感觉阈值进一步恶化。同时还有研究指出依帕司他服用1周后,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肌电图检查中神经传导。
对于药物服用中的安全性,也是该次研究的重点。该文发现研究组期间出现1例腹泻,1例肝功能升高,对照组出现1例恶心、1例头晕,两组服用药物期间安全性好,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可以看出甲钴铵与依帕司他联合服用后并未增加药物的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该文认为甲钴胺、依帕司他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肯定,安全性好,能改善患者症状。
[参考文献]
[1] 姚园场,胡长新.α-硫辛酸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36例疗效观察[J].北方药学,2018,15(1):85,86.
[2] 鹿云,江彤.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血清标志物[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16):152.
[3] 王晓英,李龙.α-硫辛酸联合依帕司他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效果观察[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5):22-23.
[4] 何珂,朱丽华,陆西宛,等.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荟萃,2018,33(2):115-117,121.
[5] 衡爱玲.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3):29-31.
[6] 高妍,李立彬,贾兴泽,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应用鼠神经生长因子联合胰岛素泵后血清Cys-C水平的变化[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8,39(1):119-121.
[7] 林源,高海燕,郭亚菊,等.依帕司他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8,3(2):30-31.
[8] 王英英,唐咏春.老年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1β、同型半胱氨酸、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的水平变化及意义[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8,38(1):77-79.
[9] 李芳.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8,34(1):36,38.
(收稿日期:2018-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