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祀典,最隆重者,莫过于天地之祭;而在天地之祭的诸种祀仪中,最典型、最庄重者又莫过于封禅,“封禅”。堪称为中国古代民族或国家的最高祭典。古代帝王的封禅仪式,皆在泰山。
何谓封禅?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中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日封。此泰山下小山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通俗地理解,封禅即是人间帝王与天、地通话的一种神圣仪式。在泰山上筑土成坛,燔柴(烧柴禾)于坛顶,以祭天,此称“封”。在泰山下面的小山(梁父)上选择一块地方(称为折)瘗埋祭品,叫做禅。两方面合而称为“封禅”。
中华先民心中最高的主宰神是“天”,其次是“地”。即所谓“皇天后土”。《尚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皇天是至高无上的君主,主宰着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予的。因此,“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上报天,下报地,以“报群神之功”。
用今天的话说,封禅就是宣示天地认可帝王执政合法性的仪式。拿到了以上天的名义颁发给自己的“营业执照”,便可以此来驯服竞争对手和心存疑虑的百姓。
据记载,自夏商周三代至春秋战国,计有72位帝王在泰山进行过封禅活动。传说中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颛项、帝喾、尧、舜、禹、汤、周成王都曾经前往泰山封禅。沿至秦汉,封禅遂成为帝王的旷世大典。至唐宋时代,封禅仪礼臻于完备。
正因为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天下大乱之后重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上苍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所以,每一次封禅仪式都是举国关注,格外隆重。
泰山贯穿山东中部,绵亘于泰安、济南、莱芜三市之间,古称“岱山”、“岱宗”、“岱岳”,远古时始称火山、太山,“大”在甲骨文与金文中均见其形,读音为“太”。且“太山”意为“大山”。因先秦古文中,“大”、“太”通用。春秋时改称“泰山”。泰山被古人视为“直通帝座”的天堂,成为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说法。
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首。古人形容其“吞西华,压南衡,驾中嵩,轶北恒”。但论高、论大,泰山在五岳之中只能排到第三位。那么,如此隆重的封禅祭仪,为何独独选中泰山?
其实,古之先贤选中泰山,并不在于其实际高度,泰山在人们心目中,占有众山的至高、至大、至重、至尊的地位,其精神高度已无与伦比。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只有到“文化”那里寻找答案——我们不要忘了,泰山地处儒家思想发源地——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东临大海,西靠黄河。
孟子有云:“孔子登太山而小天下。”这样的“特殊话语权”,是其他众山望尘莫及的。
“封禅”一词最早出现在《管子》中的《封禅篇》。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五经通义》写得更为明白:“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的“梁父”不是一位姓梁的父亲,而是一座小山的名字,坐落于新泰境内的徂徕山东。因为与泰山常连在一起提,所以月亮跟着太阳走,沾光了,也一起出名了。秦始皇第一次“封禅”时,就封泰山而禅梁父。
泰山祭祀起源于远古时代的泰山崇拜。《尚书·舜典》载,岁二月,东巡狩,至于岱宗,柴望秩于山川。所谓柴,就是燔柴祭天,积薪于焰上,而取玉及牲置柴上烧之。所谓望,就是望祭山川。这种祭祀天地的形式可以说是后来封禅的雏形。《史记·封禅书》中所谓七十二帝王封禅泰山的记载,便是最早泰山山川崇拜活动的记录。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分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陵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的这首《望岳》诗,可谓赞誉泰山“五岳独尊”的千古绝唱。
对于历代帝王将相而言,走向泰山,也正是走向功德圆满的重要标志。他们之中,谁不想成为“会当陵绝顶,一覽众山小”中的那一位佼佼者?
正因为是以“封禅”作为主体礼仪的思想体系的地理支点,泰山,在每一位君王心里,无疑都是一个至高无上的道德地标。
封禅被看作庄严至上的政治仪式。故而,泰山的神性,在历朝历代也有着深刻的文化印痕。《淮南子·说林》有“太山不上小人”的说法,东汉文豪高诱解释称,泰山是“王者所封禅处”,所以“不令凶乱小人得上其上也”。
封禅的目的是“答厚德,告成功”,也就是去报答上天深厚的恩德,告诉上天自己治理天下的成功。对于历代君王而言,封禅是一种得到上天认可,也希望百姓认可的标志。古代宗法礼仪程序里,一般帝王是没有资格封禅的,一定要受命于天,奄有四海,致天下太平者才可前往泰山封禅。也就是说,没有治理功绩的人是不配去面天的。
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登过泰山,舜帝曾巡狩泰山。除却秦汉以前72代君王例行到泰山封禅以外,之后的秦始皇、秦二世、汉武帝、汉光武帝、汉章帝、汉安帝、隋文帝、唐高宗、武则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帝康熙、乾隆等,都曾争先恐后到泰山封禅致祭,刻石纪功,期望借助泰山的神威巩固自己的统治。
《礼记正义》说得在理:“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祭地,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章夫
擅长报告文学和人文地理写作,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首届四川省十佳新闻工作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