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研究

2018-10-18 01:09陈海玉郭学静刘庚常
西北人口 2018年6期
关键词:主观劳动者维度

陈海玉,郭学静,刘庚常

(泰山医学院医药管理学院,山东泰安27101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保证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进一步明确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发展理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科学揭示了人民群众社会需求的新变化及对更多获得感的诉求。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当代中国正处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更加突出以人为本,关注尊重劳动者价值,把重视和提升劳动者获得感作为时代主题而不断强化和发扬。获得感指向的是各项具体的社会福祉,是对“民生事业推进过程中人民群众能够获得什么”、“人民群众能够通过共建共享社会发展成果中有哪些期待”等问题的直接回应。因此,劳动者获得感除了使用一些客观数据考量外,更要关注劳动者对获得感各个维度的真实感受即主观获得感。在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根据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构建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方程模型,量化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因素,以便更好地把握劳动者的需求及满足程度,为相关部门制定提升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政策提供决策参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研究综述

社会大众和学术界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及人类的发展,它作为国家全面发展的目标,被越来越庞大的研究者关注并研究。

(一)国外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围绕幸福导向的人的发展问题的研究:一是相关理论研究。(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指出:“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1]。直接劳动者的活劳动是商品价值创造的唯一源泉,劳动者又是劳动的主体,这一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内涵揭示了劳动和劳动者在社会发展和进步中的主体地位。(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其实都有五个层次的需求: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生理和安全的需求称为较低级需求,而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称为较高级的需求。[2](3)福利经济学理论。福利经济学经历了公平、效率到自由的发展历程。旧福利经济学强调收入公平分配,关注弱者,代表人物是英国经济学家庇古。20世纪30年代,以罗宾斯、勒纳、伯格森、萨缪尔森为代表,在对旧福利经济学的批判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其注重个人自由,强调经济效率而忽略收入分配。福利经济学的发展方向是构建起同时容纳效率、公平和自由的逻辑体系,并从中能够发现三者之间的逻辑关系,找出经济发展的方式、经济增长的阶段性目标和社会正义的总体变化[3];二是测评指标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人类发展指数、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指数等。(1)人类发展指数研究。1990年,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发布《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人类发展指数(HDI)是一个包含人均GDP、教育、健康三个维度的综合发展指数[4]。此后,诸多学者在HDI指标选取提出了改进的思路,Noorbakhsh(1998)认为应当根据不同的社会发展程度来制定不同的人类发展指数,并针对发展条件不同的发展中国家,设计出了相应的人类发展指数[5]。Chakravaty(2003)提出包含社会稳定性、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广义HDI的k个福利属性[6]。联合国计划开发署借鉴了部分修正意见,并对HDI进行了多次修订。(2)主观幸福感量表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总体幸福感量表(Fazio,1977)、主观幸福感指数量表(Campbell,1976)和情感量表(Kammam、Flett,1983)等。(3)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Khizindar(2009)从物质、社会、健康、身体健康和安全等维度对发展中国家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实证分析[7]。Irina Glebova和 Rezeda Khabibrah⁃manova(2014)运用生活质量指数模型对俄罗斯百万以上人口城市的居民生活质量进行了评价[8]。Handan Turkoglu(2015)通过环境、经济、社会、体育和健康等指标探讨居民生活质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9]。

这些研究成果虽然不是直接针对劳动者获得感,但却对本课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尊重劳动者主体地位,注重劳动者的需求满足和主观感性评价,构建起符合经济运行和社会偏好的社会福利函数,改善社会福利,以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另外,要实现人类和社会发展目标,必须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将人的幸福和满足作为检验社会发展成就的标准。

(二)国内研究综述

国内学者对于人类发展的研究无论从“量”还是“质”上都有了飞跃发展,从理论推演、经验借鉴到测评模型及实证分析,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为进一步深化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是对与获得感相近的概念的研究。(1)人类发展指数(HDI)研究。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中心(2007)提出构建包括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四个单项指数、十五个指标的中国发展指数;陈友华、苗国(2015)对人均GNI指数、预期寿命指数和教育指数进行了重构来修正HDI;张美云(2016)对HDI的研究前沿进行了评述,并建议从理论基础的拓展、本土化研究的实践、影响指标的增加和测量方法的改进、比较研究的推进等方面加以改进。(2)幸福感评价指标研究。王慧慧(2016)构建了包括经济状况、身心健康、职业状况、家庭生活、基础设施及社会环境满意度等六个维度的中等城市居民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连高社(2017)用结构方程模型构建了城市居民幸福感指标体系,结果表明经济幸福、社会幸福、娱乐幸福、婚姻幸福和家庭幸福对城市居民幸福感影响显著;(3)生活质量指标体系研究。王云翠、王云松(2010)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和收入消费水平、文化教育、居住与生活条件、健康状况、社会保障和资源环境六个维度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游芳(2016)选取了城市生活质量主观和客观的多方面来共同对生活质量研巧评价。

二是对获得感的研究。主要有三方面:(1)获得感的理论研究。邵雅利(2017)在挖掘了“人民获得感思想”的提出背景基础上,从主体维度、内容维度、方法维度和保障维度对获得感进行了解析;唐钧(2017)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获得感与人的需要密切相关;王浦劬、季程远(2018)对获得感的内涵进行了规范分析,提出获得感是新时代国家治理的良政基准和善治标尺。(2)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从生存角度,邵雅利(2017)在反思获得感现状的基础上,从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民生普惠、促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提出了解决对策;从公平角度,秦川(2015)、卿定文(2018)等提出改革应惠及全体人民,关注失地农民、“穷二代”、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群体获得感;从更高价值体现角度,窦克林(2015)、董瑛(2017)等提出要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强正风反腐力度,增强共筑“中国梦”的共识与自信;(3)获得感评价内容和维度研究。郑风田(2017)认为,应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构建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王浦劬、季程远(2018)认为,获得感是由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公正价值和人民收益考量等主客观要素构成,并通过实证研究对获得感、横向获得感和纵向获得感进行了测量。

以上研究成果对今后该领域的研究具有丰富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多采用定性分析,较少采用数理模型分析和实证分析。鉴于此,基于共享发展理念,运用调查问卷采集数据,构建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方程模型,进而深化和丰富相关成果。

二、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一)劳动者获得感的内涵

劳动者获得感,是基于对劳动者主体性的尊重以及对满足其美好生活需求的倡导,提出的一个涉及劳动者物质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满足与充实、社会关系的丰富与和谐、能力的全面发展与提升的综合概念。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客观实践与劳动者主观认知的有机结合[10]。客观获得感反映劳动者需求因素的实际状况和水平,运用劳动者获得感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测评,原始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经济数据库等;主观获得感反映劳动者对于需求物现实满足情况的理解、体验和评价,通过劳动者获得感量表进行测评,数据主要来源于问卷调查和访谈。

(二)研究原理与数据

1.结构方程模型的数理表达

结构方程模型既包括测量模型,又包括结构模型。一方面,运用测量模型加以检验潜变量与观测变量间的相关关系,提供一种测量难以直接观测的潜变量的有效方式,有利于对该变量做深入研究;另一方面,运用结构模型检验不同变量间可能存在的相关关系[11],通常包括三个方程式:

其中,方程(1)和(2)是测量模型,描述的是观测变量和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方程(3)是结构模型,描述的是潜变量之间的关系。

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要满足以下约束条件:(1)大样本分布(200以上);(2)数据要符合多元正态分布;(3)每个构面至少三个题目;(4)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是线性;(5)良好的统计概念。

2.数据来源

根据表1的观测变量,设计出相应的、通俗易懂的量表题项。初始量表条目编制完成后,访谈2名管理学专家、2位社会学专家及5名管理专业的博士生对这些题项的措辞进行了修订。量表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为基本情况,主要用以获取被调查者的个体属性数据,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婚姻状况、所在城市、工作年限、月均收入等;第二部分为各观测变量满意度调查,总共包含34个题项,采用Likert5点量表法,即1=非常不满意,2=不满意,3=—般,4=满意,5=非常满意。

本着方便抽样的原则,采用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对山东、河北和与云南三省的年满十八周岁且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进行调查。根据结构方程样本量要求,需为观察指标(本研究为34个条目)的10~15倍。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剔除调查对象明显应付及填写不全的问卷,最后得到有效问卷390份,满足样本量的要求。然后运用SPSS21.0进行统计分析。具体的描述性统计情况如表1所示。

(三)模型构建与实证分析

1.潜变量与观测变量的确定

潜变量的确定是模型建立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代表了劳动者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只有将“五位一体”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这五大方面的战略发展规划落到实处,劳动者才能更多、更公平地享受到改革开放所带来的利益和好处、感受到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因此,我们将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文明五个维度作为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

(1)经济生活维度。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尽量把“蛋糕”做大做好,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健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完善收入分配监测体系,提升收入分配的公平性,使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劳动者。这是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升其获得感的根本保障。

(2)政治生活维度。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完善民主制度,维护和保障劳动者的民主权利,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民主参与和利益协商机制,拓宽劳动者有序、合法进行政治参与的渠道,让劳动者更好地行使自己的权利,切实感受到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涉及与劳动者合法权益及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问题时,要进行民主协商和社会对话。以民意为引领,以法治为手段,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提升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重要条件。

表1 调查样本描述性统计表

(3)文化生活维度。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社区阅览室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劳动者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服务,不断满足其精神文化需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是提升劳动者高层次获得感的必要保证。

(4)社会生活维度。以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为核心,通过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实施精准扶贫策略、提升基础教育水平、提高就业和创业率、弱化收入不均引发的社会矛盾、建立更加公平更长效的社会保障机制、加速“健康中国”的步伐、促进社会公正。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帮助劳动者在群体生活中找寻自己的定位和归属,为他人和社会创造价值,并借助于外界的承认与认同,充分彰显自己的社会价值。这是提高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关键因素。

(5)生态文明维度。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构建包括政策与规划制定与实施、组织结构与责任、约束监督、奖惩激励、科研创新等在内的全面系统的环保制度体系,确保环境治理法制化、规范化及程序化,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文明社会,为劳动者打造绿色、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也是提升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基础。

主观获得感反映劳动者对共享发展成果的总体感受,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概念,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不可直接观测的潜变量,需要借助可以直接测量的变量作为其观测变量(见表2)。

2.研究假设

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及生态文明等维度(外生潜变量)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内生潜变量)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并且各下级指标(观测变量)通过对其所在维度(外生潜变量)的影响,均间接影响劳动者主观获得感(内生潜变量)。

3.实证分析

(1)效度检验与探索性因子分析

表2 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潜变量及其观测变量

所谓效度(Validity),是指能够测到所要测量的东西或达到某种目的的程度,即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用SPSS对各个因子进行相应的探索性因子分析前,必须要先分析KMO值与球型检验。KMO系数是用于比较变量间简单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的指标[12],KMO低于0.7,则不适合进行因子分析;0.7~0.9,比较适合进行因子分析;超过0.9,非常适合进行因子分析;Bartlett检验的统计值的显著性概率小于等于显著水平时,则说明对应的测量题项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对各研究变量进行因子分析,第一次进行因子分析的结果如表3和表4所示。结果表明,KMO值为0.915,大于0.7,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著(sig.=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提取出6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了55.847%的方差。当六因子结构时,C1(教育公平)、C2(教育质量)和C3(职业技能培训)三道题独立成另一个因子,与理论不符,故删去这三道题重新进行因子分析。

在多次进行因子分析过程中,依次删去旋转后的因子负荷低于0.45的题项或公因子方差中存在小于0.4的题项,据此删掉E1(经济发展)、E2(消费水平)、S6(社区安防)和S7(公共医疗服务),最后一次得出的因子分析结果如表5和表6所示。结果表明,KMO值为0.906,大于0.7,Bartlett球度检验结果显著(sig.=0.000),表明数据适合进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共提取出5个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共解释了57.722%的方差。

(2)信度检验和验证性因子分析

信度检验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检验量表是否有一致性与稳定性。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克朗巴哈α系数是目前计算Likert量表信度系数最常用的方法[13]。本研究主要采取克朗巴哈α系数来进行分析和检验。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五因子结构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得出的模型图1所示,已进行过适度的模型修正。该模型的各项主要拟合指标如表7所示,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各项主要拟合指数均达到了建议值范围,表明模型和数据的拟合良好,即该模型可接受,研究变量的结构效度良好。

表3 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题前)的特征根和解释方差、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表4 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题前)的公因子方差和旋转因子矩阵

表5 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题后)的特征根和解释方差、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

表6 探索性因子分析(删题后)的公因子方差和旋转因子矩阵

通常认为,Cronbach’s α系数超过 0.8,表示量表的信度较高,可以接受;Cronbach’s α系数处于0.7 0.8内,表示量表的信度可以接受;若Cronbach’s α系数低于0.7,则表示信度太低,不能满足要求,应该清除相关指标,并对余下指标重新进行信度分析。表8的结果则表明,各研究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均在0.7以上的良好水平,即信度检验良好。

(3)相关分析

表7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的拟合结果

图1 验证性因子分析模型图

对各研究变量之间的两两相关关系如表9所示,结果表明,各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两两正相关关系(p<0.001)。

(4)模型构建

表8 因子负荷及信度系数情况

表9 变量相关分析表

构建结构方程的二阶因子分析模型,以满意度各项指标为结构方程的外生观测变量,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生态文明作为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的一阶因子外生潜变量,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即为结构方程模型中二阶内生潜变量,构建满意度评级模型,如图2所示。

使用AMOS21.0对构建的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模型进行拟合验证,确定各观测变量与外生潜变量以及外生潜变量与内生潜变量之间的关系。根据模型修正的提示,设置了社会生活1和社会生活2的残差相关。各项主要拟合指标如表10所示,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各项主要拟合指数均达到了建议值范围,表明模型和数据的拟合良好,即该模型可接受。

图2 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方程路径图

在结构方程计算的过程中,可以得出各显变量对一阶因子的影响路径的系数,以及各一阶因子对二阶因子的影响路径的系数,结合两者即可得到如表11所示的归一化的权重系数。归一化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归一化的具体操作步骤为:将每一个分类指标的路径系数相加,每个分类指标除以该路径系数总和得到该分类指标的权重。

三、结论与讨论

表10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

表11 满意度指标权重计算结果

(一)结论

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结构方程模型中各变量的计量尺度都有较高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另外,数据分析结果基本上都支持我们在探索性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所有假设,模型和数据的拟合程度较好。

经济生活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有显著影响,并且经济生活维度的工资水平、工资增长、居住质量及住房购买力等指标通过对经济生活的影响,间接影响劳动者主观获得感,且工资水平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水平最高;政治生活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有显著影响,并且政治生活维度的协商民主、信息公开、民主参与、依法行政及法治建设等指标通过对政治生活的影响,间接影响劳动者主观获得感,且依法行政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水平最高;文化生活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有显著影响,并且文化生活维度的再就业培训、公共文化设施、文化产品质量、文化配套设施及公益性文化活动等指标通过对文化生活的影响,间接影响劳动者主观获得感,且文化配套设施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水平最高;社会生活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有显著影响,并且社会生活维度的社会保障水平、社保缴费比例、社保部门服务、公共基础设施、公共交通、食品安全、药品安全及诉求渠道等指标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间接影响劳动者主观获得感,且社会保障水平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水平最高;生态文明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有显著影响,并且生态文明维度的环境污染整治、生态环境维护、城区绿化、空气质量、生活垃圾处理等指标通过对生态文明的影响,间接影响劳动者主观获得感,且环境污染防范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水平最高。

如表11满意度指标权重计算结果所示,在分类评价指标中,社会生活权重最高,值为0.279,其次为文化生活,值为0.222,表明这两方面对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影响最大。相关部门应基于重点关注,并通过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等政策和措施,不断满足劳动者需求,提升劳动者主观获得感。

(二)讨论与对策建议

将提升劳动者获得感作为改革创新的关键点和基本依据,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使改革的“红利”惠及广大劳动者。

1.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让劳动者的物质文化需求得到更大满足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必须坚定不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劳动者是经济改革的主体,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就是提升劳动者获得感。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实现劳动者收入与经济建设同步增长、劳动报酬和劳动生产率同步提高。完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加强对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工资支付保障长效机制,推进工资集体协商,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工资集体协商共决机制、正常增长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建立统一规范的薪酬调查和信息发布制度,努力提高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物质生活水平。完善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推进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健全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积极推进安置房、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经济适用房、人才公寓建设,推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构建适应多层次需求的保障性住房供应体系。

2.深化政治体制改革,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劳动者民主参与权的确认和行使是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实现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的关键。因此,建立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民主参与和利益协商机制,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涉及利益分配、权益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公共服务规制等与劳动者主观获得感直接相关的问题时,要“广泛协商、广纳群言、广集民智、增进共识、增强合力”,在政策制定中加强“专题协商、对口协商、界别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等[14]。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视域下劳动权益保障立法,特别要确保劳动基准法的制定与实施,对与劳动者主观获得感密切相关的物质生活、健康安全、支持网络、社会公正和价值实现等方面进行干预、限制或约束,为切实提升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提供法律保障。同时,应在国家法制建设的整体框架下规范政府在提升劳动者主观获得感方面应履行的行为和责任,并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问责制度,督促和激励政府有效履行政治和社会责任。

3.推动文化体制改革,满足劳动者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15]”要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快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政府为主导,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大力开展文化惠民建设工程,丰富劳动者的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公益性文化艺术活动,满足劳动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让其在精神层面拥有更多“获得感”。推进就业与再就业培训,相关部门要科学制定培训规划,实行项目管理,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再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和法律知识培训等,提升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维权能力,为劳动者赢得更广阔的晋升和发展空间。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宣传,推进诚信建设,促进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和谐发展。同时,通过文化的传播和影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劳动者的精神追求。

4.促进社会体制改革,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劳动者

在提升劳动者获得感目标下,社会体制改革要以改善民生、促进公平正义为核心,通过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切实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改善民生水平。以提升劳动者获得感为导向,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住房等民生热点领域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16]。创新法制环境,通过健全法律和制度,明确中央政府在社会宏观管理以及地方和基层政府、社会组织及用人单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角色和责任,建立多元共治的权力运行防控监督体系,提升多元治理水平。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构建制度化的政策咨询机制,促使公共政策体现多元相关者的共同价值和利益,有利于满足劳动者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需求。完善食品和药品市场监管体系,运用法律、行政、经济、伦理等综合手段加强食品和药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对食品和药品市场秩序进行有效治理。

5.加强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劳动者享受到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7]。贯彻落实《新环保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确保环境治理法制化、规范化及程序化,逐步实现环境保护从末端治理向源头控制转变。加强科技创新与转型升级,构建创新奖励和补偿机制,建立生态保护信用档案,激发企业治污内动力,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及高端产业低碳化。构建“政府监管,社会监督,公众参与”的环保督查机制,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科学设定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明确大气污染防治重点任务,并层层分解落实,建立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的目标责任考核体系。强化日常监管、突击检查与日常监管,并将综合督查结果作为环保考核的重要依据。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及时公布各类环境信息,建立环境保护网络举报平台和举报制度,提高公众参会环境治理能力。总之,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在推动绿色发展中不断提升劳动者的获得感。✿

猜你喜欢
主观劳动者维度
劳动者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在云端
主观评述构式“很+x”认知研究
劳动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