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相寺45龛浮雕建筑的文化涵义

2018-10-18 02:44李东风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18年3期
关键词:楼阁斗拱浮雕

李东风 秦 苗

(1,2,四川省,南充市,西华师范大学 637009)

广安市位于四川东北部,春秋战国时期为巴地。秦、汉属巴郡宕渠县。①隋属渠州賓城县。唐先后属渠州始安县和渠江县。宋太祖置“广安军”,②广安之名由此始。隋唐时期广安为入蜀米仓道东路要道之上,由兴元府(今南郑)南下,翻大、小巴山,过米仓山,进入巴中,再沿巴河、渠江南下可达重庆。冲相寺位于广安肖溪镇东北部,渠江北岸,是米仓道转水路进入巴蜀腹地必经之地,是连接汉中、巴蜀的交通要道和文化交流通道。宋元时期由于米仓道战事频繁,冲相寺逐渐走向衰落。尚存的造像遗迹多为隋唐时期,以唐为主,除造像外还保留摩崖石刻数十方,其中有浮雕建筑。五代宋次之,明、清、民国极少见。

在解析浮雕冲相寺45龛浮雕建筑前,先了解一下冲相寺的整体状况。冲相寺本名药寺,隋开皇八年(558)流江郡守袁君等立,唐改名为冲相寺,为定光佛道场。③冲相寺尚存摩崖龛窟58个,造像261尊(不计浮雕),题刻77方。④分布于定光岩及其东西两侧和“狮子山”⑤的崖壁上,东西绵延数百米,造像凿于砂质岩上,风蚀剥落较为严重。造像题材多样,组合形式丰富。题材有锭光佛、七佛、释迦佛千手手观音、西方净土变等。组合形式有一佛二弟子、一佛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及天龙八部、七佛及二力士、二菩萨立像等。

冲相寺造像年代分为三个时期。⑥第一期隋代至初唐,下限到高宗时期。本期龛窟规模不大,多为中小型龛,主要分布在定光岩上。

龛窟型制有双层和单层两种,都装饰有尖顶龛楣。龛楣饰有几何纹,火焰纹、忍冬纹、缠枝纹以及小化佛等。造像多为佛、弟子、菩萨、天王、力士的组合。其中有一龛为国内外罕见的单尊锭光佛立像,造像在题材、服饰和手印等方面都极具特色。 第二期为盛唐时期,这一时期造像龛窟规模更大。

龛内空间布局也更加有序,人物较前期明显增多,出现人形化天龙八部、三佛、七佛等新内容。整体来看这一时期造像技术更加成熟,雕刻更加精细,造像的艺术感和美感大大提升,呈现出盛唐气象。第三期为中晚唐以后,该时期石窟数量较少,总体规模较小,亦有个别大气精美的龛。西方净土变、千手观音新题材在本期出现。人物形象方面显得较为呆板,比例不够合理,身材短粗,衣服厚重,造像水平明显下降。

一、45龛概况

45龛属于上述的第三个时期,造像方面不及第二期,似乎在浮雕建筑上更下功夫,其建筑造型细致、严谨,为研究唐代建筑留下了宝贵的资料。45龛为方形单层平顶龛,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呈方形,龛楣未有雕琢。

主尊像位于龛的正中央,身着通肩佛衣,屈双肘呈跏趺坐姿,莲花座为典型的唐代束腰式。底座下游莲茎,枝叶繁密、盘根错节,延伸至二菩萨体侧,一直到头顶。每片荷叶上雕一小人,各具形态,或结跏趺坐,或侧身作揖,或嬉戏。头部已毁,手残缺。头部后饰内层为太阳纹,外层为忍冬纹的头光,之上是华盖,有残。

主尊两边二菩萨立于束腰莲花座上,残缺较重,但能看出头光、僧带和天衣的痕迹。主尊莲座两侧各有一划船小人,皆手执木浆作划船状。底座下有一圆柱,圆柱下有一大一小两级环形平台,小环形平台上有浮雕小像,有的蹲坐,有的单膝跪地,但残损严重,具体难辨。较大环形平台上有一组浮雕众像,头部均残,上身坦露,肌肉健硕,席地而坐或双膝跪地。中间有身披帛带者两像,背后帛带翻飞。

在力求表现造像的同时,这一龛中将人物造像和建筑结合的较为完美。建筑充当了分割连接空间的作用,将主尊与二菩萨用三座浮雕阁楼联系起来,主尊头光后雕刻一层楼阁,楼顶有二神鸟振翅高飞。在楼阁两侧雕刻出才长廊,将众天将安插于此,毁坏较为严重,从残留形象能感受到其造型的特点。天将左右的祥云上托是众仙人,其中外侧两祥云一直延伸至龛顶左右角。

连接长廊左右的是两层辅楼阁,上立数人,面部残缺,衣饰斑驳,或双手扶栏,凭栏远眺,或抱柱嬉戏,或手持杖端立;下层屋檐之上,即上层栏杆之外,亦雕数人,具体不识。左右楼阁下还各立一力士,残损严重,依稀可辨,体型伟岸,双臂张举,身披帛带。饰有圆形头光,雕太阳纹。

根据龛中的造像特点以及与《阿弥陀经》内容比对,⑦可以判断45龛表现的 “阿弥陀经变图”,为中晚唐时期的造像西方净土变的内容表现,在各个地方的石窟造像及壁画中,都是较为宏大的场面,诸佛菩萨都身居庄严宏伟的殿宇,建筑是其必不可少的表现内容(见图1⑧)。

图1

二、45龛浮雕建筑的文化涵义

1.世俗的建筑

马克思说:“宗教本身是没有内容的,它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⑨建筑是围绕人的意志来建造的,即便是宗教建筑也是对世俗建筑的模仿。唐代是中国佛教思想建构完成的完成阶段,开启了“以儒释佛”之门 ,其中佛教建筑的世俗性就反映了这一点。这种世俗性首先体现在建筑的居住性质上,45龛中的浮雕楼阁建筑位于佛像的身后和菩萨的两侧,作为背景出现。

在敦煌经变壁画中建筑也是以背景的方式出现。即便是在神的世界里建筑也是住宅。这居住功能反映了中国建筑所表现的务实精神和实用理性,是入世的,与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宗教建筑。[1](63)其次表现在建筑的外部特征上。

45龛中间楼阁为单檐庑殿顶,左右两侧为重檐庑殿顶。屋顶平缓而舒展,屋檐朝下朝外延伸,向下庇护着芸芸众生,在宗教意义之外有着明显的世俗特征。再从建筑的总体布局上看,由于受石窟空间的限制以及雕凿的难度等因素,没有能表现出完整的建筑布局。三座楼阁以长廊相连围合起来,呈半封闭式,采取了中国院落式和中轴式的布局,这是典型的传统建筑布局。中央为主殿体量较大,两侧为配殿。唐代寺院的布局也同样采取以殿堂、门廊等构成以庭院为单元的群体建筑。(见图2⑩)

实际上是世俗建筑的佛教化。这种建筑结构渗透着以儒家伦理为主秩序观念,打破了佛教原先所具有的彼岸与此岸。世间与出世间的对立界限,而向入世的中国传统儒家世俗思想靠拢。45龛建筑的整体形制在观念和仪式上都有神人同在的倾向,建筑不是孤立的宗教符号,而是入世的,与生活环境联系起来的殿宇与宗庙建筑,将佛的世界引入人间,空旷而亲切,非常接近日常生活的空间结构。

2.生命的建筑

台湾学者汉宝德在其《中国建筑文化讲座》一书中说到“在中国文化里,一方面建筑因其材料的选择有其生命,另一方面建筑造型表达了人对生命的期望。”[2](27)宗教建筑也同样如此。在对建筑材料的选择上,45龛中的浮雕建筑是仿木质结构的石头建筑,屋檐下的飞椽、斗拱、柱子等能看出来与木结构建筑一致。中国传统的恶木结构建筑是建筑构件形成的物质基础,一方面是古代有茂密的森林,取材方便。

另一方面中国人认为木在五行中方位东,象征生气,代表着勃发向上的生命力。石头只是建筑附件台基、台阶、砖瓦以及墓室建筑材料的选择。正因为木头这种材质,所以中国人不求原物长存。简单的说,中国人把建筑看成一种工具,一种象征。因此可以腐朽的木要比不会腐朽的石头更有生命的意义,能体现生生不息的生命观。即使在用石头雕刻建筑时,也要表现其木质的特征,赋予石头木的生命力。

在材料的使用上选择木材之外,生命性的表现还体现在组合和建筑造型上,而生命性又离不开“气”。气从从自然界的天气状况到人的精神状态再到艺术表现中。《孟子》“气者,体之充也”,即徐复观所说的“生理的生命力”,人的生命活动的特征的表现。在绘画艺术中早在六朝时期就有“气韵生动”之说。李泽厚在《美学三书》中谈到:“气的基本特征是一种诉诸感知的生命力”。[3](562)同样建筑的生命性也要通过“气”表现出来的。

在建筑上则是飘逸、流动、轻盈之感。石头过于厚重,只有木材能表现。在石刻的建筑中,更难表现这种飘然轻巧之感,但古代工匠凭借高超的技艺做到了这一点。

冲相寺45龛的楼阁建筑中,曲线的屋檐、屋脊上的鸱吻、斗拱的排列穿插,柱子适宜的空间排列,三座楼阁高低错落有致的组合,予人以生动的感受,毫无石头的笨重。建筑造型上平缓的屋顶。翼角略微上翘,给人以坚如磐石的岿然之感,又如大鹏展翅,有欲飞之态。斗拱雄硕显得十分醒目,表现出唐代建筑强健、蓬勃、向上充满生命活力的文化风格。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就在于将物质精神化、生命化,中国的书法、国画都趋向飞舞,就是庄严的宗教建筑也有飞檐的舞姿。冲相寺45龛的建筑屋顶无例外地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生命性特点(见图3)。

图3

3.伦理的建筑

梁簌溟曾说:“社会秩序之建立,在世界各方一般地说无不从宗教迷信崇拜上开端,中国似乎亦难有例外。但中国人却是世界上唯一淡于宗教,远于宗教,可称非宗教的民族。”[4](68)而表现于建筑上则是中国的宗教建筑始终没有超出于人生之外,造成一种绝对的超世的形式与威严的气势。几千年的礼制传统文化思想,建立了“三纲五常”的伦理秩序观念。这种伦理秩序同样反映在45龛的建筑中,首先是空间建筑上的均衡、对称,主殿和两边的配殿基本对称。反映出中国人文化心理中追求一种中庸和谐的思想。其次龛中建筑主客关系分明,主殿位于中央,其体量高大,次要的楼阁殿宇分列于两旁体量小。是尊卑长幼的伦理关系的反映。“礼”的意识融合到古代大部分的建筑制式中,从上述45龛的建筑结构、形制、布局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伦理秩序观念。合“礼”的中国传统建筑不仅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标准,也是建筑形制的规范。

“礼”还体现在龛中建筑的细节部分,传统建筑几乎所有的细节都有规定,是“礼”的象征与载体。如,45龛中三座楼阁的斗拱样式各不相同,一定要有区别。这些斗拱位于楼阁外檐,称之为外檐铺作。我们观察右侧两层阁楼的斗拱形制,可以看到,从上自下的装饰秩序,上层有柱头铺作三朵和转角铺作两朵,同时出两跳为六铺作,无补间铺。这种斗拱于山西佛光寺大殿的斗拱极相似。该层柱身较矮,斗拱占上层建筑空间的一半,显得特别突出。

下层屋檐下是柱头铺作和补间铺作,形制上为五铺作。再看中央楼阁和左侧楼阁的斗拱结构相同为双杪斗拱,这种斗拱可见于西安大雁塔门楣石画上。从这些斗拱的结构组成可以看到,在表现建筑的美感同时,必须遵守规定,以“礼”建筑(见图4)。

总体而言45龛建筑斗拱上繁下简。这种实用结构的斗拱因其数量不同、型制不同也同样变成了表达社会伦理的符号。以及45龛建筑屋脊顶均为庑殿顶,这种型制只有宫殿和宗教建筑才可以使用,再次强调了伦理中身份的尊卑高低。综上所述中国的宗教建筑是溶于伦理之中,远于宗教,近于伦理。

中国传统建筑在功能上既有遮风避雨的作用,也有满足人的种种精神活动的作用,在审美、心理、伦理、宗教等方面都会有所体现。一方面建筑表现人自身需要的目的,另一方面建筑既成之后,以其形象反过来表述人和社会。所以建筑本身也被赋予了文化的、历史的等诸多含义。从冲相寺45龛建筑中我们可以发现,即便是宗教建筑,无疑也反映了中国建筑中的世俗的、生命的、伦理的文化特征,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民族文化特征。

图4

注释:

①参看《后汉书》中华书局标点本。

②《太平寰宇记》卷56记载“宋太祖乾德六年于渠江县境内秀屏山下浓洄镇置广安军。”

③《广安州志》卷三十七《寺观志》 51龛《大唐渠州始安县冲相寺七佛龛铭碑》

④参看《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

⑤ (清)周克堃《广安州新志》卷四《山川志》(民国十六年刻本,广安县教育局藏版)载:“冲相寺后山一名狮子山,正比渠县界……”,可见此时已有“狮子山”之称谓。

⑥蒋晓春:《嘉陵江流域石窟寺调查及研究》造像分期,内部课题报告,2016.

⑦据《阿弥陀经》说:“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诸无秧数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皆于七宝水池莲花中化生,长大皆作菩萨。”以及“八功德水”相符合。阿弥陀经》中所说的:“其土众生,常以清旦,各以衣械,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到本国。”

⑧图片由作者本人绘制。

⑨1842年11月30日马克思致阿卢格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二十七。

⑩图片由作者本人绘制。

猜你喜欢
楼阁斗拱浮雕
说不完的斗拱
浮雕圆圈
紫檀木边嵌玉 石楼阁图挂屏
民居趣读
他用筷子搭起心中的楼阁
浅析中国古建筑的斗拱——以沈阳故宫为例
出错的浮雕
亭台楼阁知多少
斗拱系列灯具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