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防控

2018-10-18 03:15
金融经济 2018年18期
关键词:信贷风险不良贷款信贷

在经济下行期和宏观经济“三期叠加”的背景下,随着“三去”任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产能过剩行业也将逐步退出,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特别是信贷业务的风险陡增,不良贷款指标的恶化为股改后的商业银行敲响了警钟,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面临较大压力。

在我国商业银行的各项业务中,信贷业务是主要业务,银行信贷资产一方面为商业银行带来巨大收益,另一方面也承担着重大风险。基于此业务而形成的信贷风险成为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如今信贷风险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银行业的发展。从商业银行面临新常态的实际变革出发,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对现阶段存在的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特征和对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控的对策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维护金融稳定,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的主要特征

(一)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大致呈“双升”态势

在当前经济增速换挡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一部分行业、企业经营活动出现困境,违约信贷风险陡增。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 19个季度“双升”(见图1),从 2012 年第一季度的 4382亿元和 0.94%上升到 2016 年三季度的 14 939 亿元和 1.76%(见表1)。就不良贷款余额而言,农行、工行、建行、中行等四大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占商业银行总额的64.74%。在经济下行的情况下,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的规模和比率都有了一定的上升,《商业银行主要监管指标情况表(季度)》表明,不良贷款余额从2015年末的1.2744万亿上升到2016年末的1.5122万亿,增长了18.66%,而不良贷款率从2015年末的1.67%上升到2016年末的1.74%。

表1 商业银行2012-2017年不良贷款余额、不良贷款率指标情况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图1 2012年第1季度至2017年第3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资料来源: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

(二)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集中在产能过剩、库存较多的周期性行业

商业银行信贷投放的行业和领域比较集中,在经济下行期和产业结构转型的背景下,产能过剩、周期性行业的信贷风险不断增加。产能过剩形成的大量僵尸企业更是成为中国经济最大拖累。产能过剩行业经营困难,存货、应收账款增长较快,资金周转率明显下降,信贷需求较之以往更大,导致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增加。国家统计局公开统计数据表明,煤炭与钢铁行业债务总额为8万亿元,其中大约三分之一是银行贷款。倘若这些债务中有20%成为坏账,就会导致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规模增加近一半。目前房地产贷款,再加上同房地产开发相关的贷款在银行贷款中的比例是比较高的。这是中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环节,如果房地产的价格暴跌,银行资产会严重恶化。

(三)高杠杆及资产泡沫传导风险凸显

根据中国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NIFD)的研究,截至2015年底,我国债务总额到达168.48万亿元,而全社会杠杆率是249%。 非金融企业部门债务问题比较突出,债务率高达156%。企业债务高企源于企业经营效益下滑、房地产发展进入拐点,房地产、股票等资产泡沫严重。在经济下行情况下,企业和居民的收入必然减少,这会传导到银行信贷方面,导致公司和个人贷款违约率上升,从而增加风险。

(四)商业银行面临同业竞争及综合性金融市场竞争双重压力

随着多主体、多层级、多领域的综合性金融市场格局日渐形成,来自资本市场、民间借贷、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的跨界竞争,导致严峻的金融脱媒问题,银行业市场竞争压力陡增,银行间急需构建新的竞合关系,探索新型金融与非金融服务模式。数据表明,社会融资规模总量呈现稳定变化态势(见图2),社会融资出现多元化 ( 见表2) 。

图2 2007-2016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单位:亿元)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表2 2007-2016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及其构成 单位:亿元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

随着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推进、资本市场建设日益完善,导致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直接融资方式迅猛发展对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提出了挑战。企业债券融资、股票融资等直接融资对企业贷款的替代性进一步增强。有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民营银行蓬勃发展,加剧了现代银行业竞争格局。与此同时,以第三方支付、P2P、互联网理财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给银行业经营管理带来更大冲击。

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防控对策

(一)增强信贷风险的防控理念,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和 GARP (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提出的一致性理念、权威性理念、集中性理念、互通性理念和权威性理念等健全的风险管理理念,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完善管理制度和优化管理结构的硬性手段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同时也需要从意识上树立并强化与目前信贷风险管理需求相适应的先进的风险防控理念。根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求,商业银行应坚持 “有保有压,有扶有控”的原则,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通过培育专业审慎的风险管理文化,全方面的、自上而下的将风险防控意识贯穿于商业银行经营活动中,强化信贷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和道德责任约束,增强信贷人员对风险的敏感性与应对风险的主动性,从根本上提高银行信贷资金的质量与安全性。另外,还须开展经常性的信贷风险排查,建立风险防范长效机制。

(二)建立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减少信息不对称

商业银行必须建立一个全面的信息管理系统,来支撑对项目风险评估、信贷风险分析、客户信用评估等信贷管理工作,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例如,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收集全面、连续、实用的宏观与微观兼顾的贷款信息;严格贷前信息审核;对贷款发放后期要进行常规检查。

(三)健全信贷风险预警机制

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是商业银行事前监测和防控信贷风险工作的重要部分。主要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工具,监测与信贷活动相关的特定行为主体,对获取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根据风险预警指标,分析判断信息中隐藏的风险,为商业银行决策层作出风险防控措施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建立全方位的信贷风险预警数据库。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机制一般包括预警信息、预警指标、预警方法、预警信号、预警反馈、预警防控对策等内容。

(四)完善信贷风险内部控制体系

一是从制度上明晰界定银行信贷活动的授权和责任,保证责任与权力相对称。建立岗位责任约束制度,落实权责。贷款风险的大小和管理水平的高低与相关人员的切身利益挂钩,有效控制信贷风险。二是严格贷款程序,信贷部门和信贷管理人员务必做到贷款的调查、审查、检查、回收等环节上层层把关,严格按照信贷调查程序展开工作。信贷工作要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规范运作、严格管理。按照经营合规化、文本标准化、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及时修订信贷业务管理的办法和规定。三是确立职责分离原则,构建内部管理和内控约束制衡机制。适当分离银行经营管理活动的主要职能,确保职责分离和相互制约。四是加强制度及流程梳理,如将少数绿色信贷严控客户和项目纳入绿色信贷范围,这就需要对绿色信贷政策进行梳理,对绿色信贷范围实施动态化管理。

(五)加强信贷队伍建设,提高信贷人员的综合素质

新常态下,经济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四降一升”(经济增速下降、通胀率下降、企业利润下降、税收下降和金融风险上升)的挑战,各种风险凸显,信贷风险防控形势严峻,这对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信贷队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对现有信贷人员展开综合技能的专业培训,使信贷人员在信贷风险管理决策和执行上能够积极的履行自身职责。二是引进掌握现代技术工具、具备专业素养与复合背景的金融风险防范领域的高素质人才,这对目前风险量化管理、管理风险的技术和手段的日益科学化背景下,提高商业银行整体的信贷风险防控能力发挥重要作用。

(六)健全信贷风险处置机制

完善的信贷风险处置方式包括信贷风险补偿、信贷风险转移和消化以及信贷风险分散等部分。一是构建以新资本协议思想为指导的以贷款定价为基础的风险补偿机制。信贷风险补偿与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密切相关,通过合理的贷款定价,补偿信贷业务可能面临的风险,从而避免当产品利率不能弥补贷款风险成本和支出时,信贷资产的损失侵蚀银行资本,威胁其持续经营的后果。二是建立风险转移和消化机制。风险转移包括分散投资、保险或担保、以及套期保值等。风险消化包括、利用已有的风险转移机制对风险进行化解,利用风险后备基金冲销贷款损失,利用债转股、贷款证券化等工具来消化企业的负债等。三是构建信贷风险分散机制。风险分散策略就是将贷款相对分散,提高商业银行抵抗风险的能力。

(七)建立公开透明的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信息披露对于具有内在脆弱性的高风险特征的商业银行尤为重要。如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信息披露,确保市场利率、股价等准确反映银行信用状况,建立有效的市场约束机制。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文件,公开信息披露有利于风险问题的及早发现,迫使商业银行采取防范措施,改善其经营管理,从而构建早期预警机制,提高信息对称水平,防范商业银行道德风险。

(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湖北省分行,湖北 武汉 430014)

猜你喜欢
信贷风险不良贷款信贷
聚焦Z世代信贷成瘾
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影响因素分析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我国商业银行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四川农户小额信贷风险防范研究
不良率农行最高
绿色信贷对雾霾治理的作用分析
地方性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