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莹 刘瑞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安徽蚌埠 233030
在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中华儿女们在华夏大地上创造出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留给我们当代人最宝贵的文化精神财富。不同与以往的静态实体文化遗产,这些动态的文化表现形式,如传统表演艺术、口头表述、礼仪、社会风俗、节庆庆典等,不仅体现出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源远历史,也表现出中华儿女丰富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是地方提高自己的文化竞争力,展现地方的文化历史底蕴的重要途径。当前,蚌埠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这一重要工作上,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资源丰富,种类繁多
蚌埠市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7300年前史前文明双墩文化就已经在蚌埠这块淮河流域上闪闪发光,历史上有大禹治水、垓下悲歌等文化故事。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注定着蚌埠会有一批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资料来源:蚌埠市广电局
如图是蚌埠市市一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与数量的关系。可以看出,蚌埠市非遗种类齐全、数量众多,涵盖了非遗的绝大部分种类,在每个种类中也包含多个项目,勤劳聪慧的淮河儿女们在这块土地上创造了诸多属于自己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随着相应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正稳固开展,增速明显,将原本单一、分散的保护机制,转换为系统性、全面性的整体保护体系。蚌埠也积极申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初步形成了以花鼓灯为代表的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的四级非遗保护目录。目前。全市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三项,分除花鼓灯外,泗州戏、五河民歌也是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非遗项目16项,市级38项,县级90项,数量在全省稳居前列。
蚌埠市也初步建立了传承人机制。目前,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省级传承人32人,市级传承人115人。同时,也建立了多个重要的非遗传习基地与文化遗产生态保护区,例如确认怀远师范学校、蚌埠市新城实验小学等为特色非遗文化传习基地;以禹会区冯嘴子村这一花鼓灯特色村落为中心,建立了花鼓灯文化生态保护区,被外界广泛誉为“中国花鼓灯第一村。
自2007以来,蚌埠市政府高度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先后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并对原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非遗知识培训,使其更好地去发掘整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宣传和保护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蚌埠市博物馆中,开设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馆,介绍来自于蚌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瑰宝。目前,蚌埠市的蚌埠花鼓灯艺术交流活动、怀远县的花鼓灯艺术节、五河县的五河民歌赛等节庆活动均已举办多届,这些由政府主导并且形式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受到群众们一致好评,为蚌埠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与宣传带来良好效果。
同时,蚌埠市在传统非遗项目的创新性开发上有所尝试。建立了皖北最大的文化主题公园——蚌埠市花鼓灯嘉年华,其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花鼓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打造出合适大众观看的大型歌舞剧,演出效果良好,受观众一致好评。
如冯骥才所说“民间文化的传承人每分钟都在逝去,民间文化每一分钟都在消亡”,虽然蚌埠市投入大量精力建立了初步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匮乏问题,却一直无法解决。上文提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6人,但已去世5人,。一大批优秀表演艺术家、优秀文化传承人相继离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工作进入艰难的境界。究其根本,是因为越来越少的新鲜血液加入进来。
笔者曾在蚌埠市多个小区进行街头采访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在约500个有效被调查家庭中,极少部分家庭对学习花鼓灯表演感兴趣,仅6户有学习花鼓灯表演的经历与体验,可想而知,花鼓灯的学习与传播并不受广大群众所喜爱。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晦涩难学、学起来费时费力,相比于更加时尚流行的钢琴舞蹈等,着实竞争力较弱。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因此较国际上其他国家相比,有不少差距。我国于2006年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直至2011年才正式拥有了自己的正式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就蚌埠市来说,虽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较周围几个县市更加积极,第一批申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并斩获三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但在相应的法规条例上,全市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仅部分区县有相关规定草案,《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还尚在征求意见中。地方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规建设,任重而道远。
在经费支持上,蚌埠市也面临诸多难题。2017年,仅国家级省级 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百万元的财政拨款,而其他众多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不到经费的支持而难以开展活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上,更多地是去靠地方政府自己去解决资金问题,这无疑给带来诸多困境与难题。
当下,蚌埠市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弘扬传统美德。蚌埠市的各级部门以及文化保护单位应当加快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系,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调查、论证、保护、传承体系。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多为单一部门孤军奋战,相关部门之间信息交流不畅,地方政府应当加强统筹意识,多部门联动,多角度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与保护。同时,加大力度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遴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建设等重要环节上。
对于蚌埠市拥有的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关部门可以进行探究性开发,探索保护非遗新途径。例如蚌埠文化特色主题公园——花鼓灯嘉年华,将花鼓灯重新编排,融入现代科技元素,让更多的观众喜欢上花鼓灯表演艺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兴趣。 “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在保护传统物质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以发展促保护,让其重新焕发活力与生机,此来提高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近年来,在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等中央部委的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费支持逐年提升,但对于蚌埠市来说。完全依赖于来着于国家与省级资金扶持,难以解决经费难题。因此,各部门应当多方位协作,除了财政拨款,也可灵活运用地方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拓宽经费来源渠道,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同时,尽快完善地方性政策法规,相信随着《蚌埠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落地,相应的地区性非遗保护工作将能更好的有序开展。
文化遗产与我们的实体生态环境一样,都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严谨的探究论证、合理的开发保护、有效的传承发展,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也能见到这些传世瑰宝。地方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除了各级政府应大力参与之外,当地民众也应积极参与。笔者期盼着每一位民众能树立民族意识,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决心,积极投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设工作中,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并不是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