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郝海孝
负责土建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桥站项目部自开工以来,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923天。安全成效如此显著,他们是怎么做的?
12号线长春桥站施工现场
在建的北京地铁12号线,有着“地下北三环”之称,是未来横贯北京主城区的又一条交通大动脉。这条线路换乘站多、地下管线密集、主城区施工场地受限、地下水位高影响大,每一个因素都给线路施工增加了一层风险。
长春桥站为12号线第三座车站,采用PBA8导洞暗挖法施工,占尽了上述所有不利因素,其面临的主要风险有四个方面:第一,隧道开挖中最大的风险就是透水,车站多处近距离下穿1.8 m直径雨水管线、1.6 m直径雨管线、1.05 m直径污水管线。隧道拱顶开挖面离这些管线最近的只有59 cm,开挖过程中支护做得稍有疏忽,就有可能导致这些大直径雨水污水管线破裂透水,后果不堪设想。施工过程中的开挖及沉降控制,成了项目部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第二,12号线长春桥站与既有10号线长春桥站呈T字型换乘,明挖基坑施工临近既有10号线,12号线围护桩和10号线的围护桩最近只有60 cm。40 m深的围护桩在施工中稍有偏差,就会对10号线的运营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对施工精准性控制要求非常高。
第三,10号线长春桥站当年是明挖施工,基坑深14 m左右,12号线现在的基坑深27 m,一旦基坑开挖且施工过程中支护不到位,将导致10号线基础下沉或侧塌,同样给10号线安全运营造成威胁。
第四,车站施工紧邻远大路的主路,车站的换乘通道下穿长春桥的桥桩,如果施工造成对桥桩的扰动,可能导致桥桩下沉或偏移,对长春桥的安全使用造成影响。
12号线项目施工中类似的一级风险源就有25个。
在这样高风险的施工条件下,负责土建施工的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长春桥站项目部自开工以来,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923天,安全风险管控成效显著,施工安全、质量、进度受到甲方及北京市各委办局充分肯定,荣获北京市建委“2017年度绿色安全工地”、北京市建委“2017年下半年轨道交通工程项目质量安全标准化示范项目”等25项奖项及称号,成为北京地铁建设领域的标杆项目部。
取得这样的成绩,我们认为,靠的是项目部全体职工内化于心的安全责任和以风险预控为目的的科技手段。
长春桥项目部有管理人员58人,施工作业高峰期施工人员近400人。按照施工面积和产值规模,应当设置4个专职安全员。但是该项目部从“一岗双责”这个理念出发,要求不管是专职安全员还是质检员、施工员、造价员、材料员,所有的技术岗位都要求取得北京市住建委的专职安全员证才能上岗,形成“人人懂安全,人人抓安全,安全责任人人担”的理念和氛围。在这样的理念支持下,项目部安全管理工作被高度重视,当施工进度与安全遇到矛盾时,安全第一成为毋庸置疑的选择。
2017年6月22日,气象部门预报有大到暴雨,并发布了黄色预警。项目部提前召开防汛会议,就主体导洞进度与雨污水管道位置关系、预防措施进行讨论。现场12个导洞作业面正在进行开挖,由于多处下穿雨污水管道,项目部从汛期安全考虑,决定于6月21日采用工字钢支护并挂网封面,停止施工,人员加强巡查,确保安全度汛。
这样的情况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以人为本的处理原则已成为项目部所有人员的共识。
理念指导行为规范,“一岗双责”“安全责任人人担”的理念鲜明地体现在项目部日常隐患排查治理工作中。项目部负责人深知,好的安全绩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扎实做好每日巡检、认真消除每一项隐患要成为项目部的常规工作。
按照项目部安全检查制度要求,项目经理每周至少组织一次全员大检查,安全总监、总工程师、生产经理等中层干部每周组织2~3次安全检查,专职安全员、“青安岗”“群监员”每天一次安全检查,其他管理人员下现场也随时带着安全检查任务,发现问题,及时上报。通过全员参与,隐患排查成为项目部的常态化工作。
为使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更加高效智能,项目部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充分发挥“中铁电化局安全质量隐患排查治理系统”的作用,实现了把常态化的隐患排查工作智能化,提高了现场安全管理的效率。
在实践中,有的隐患问题,现场能够立即整改,但有的问题无法做到,例如现场吊装作业检查发现,吊装工人没有经过培训,这类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就会上报到隐患排查系统,系统会自动通知安质部处理工人未经培训上岗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该系统的隐患分级报送功能也使得管理更加智能化。哪个级别的隐患将会智能地推送到该级别的负责人手机中,红黄蓝色预警也会相应地通知到不同级别的负责人手中。例如上报的隐患达到二级和一级,手机APP就会自动提示项目经理来关注处理。智能化分级高效地落实了安全隐患排查治理的责任分工。
智能化监控也是项目部进行风险管理、隐患排查的重要手段。项目部在所有的一级配电箱和二级配电箱上都安装了电气火灾监控系统,对电气线路温度、电流进行实时监测,当发生电流过高、线路温度过高时,系统将自动发出报警信号,通过手机短信及电话形式通知电工及相关管理人员第一时间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避免电气火灾发生。这是全国首次在地铁施工领域安装使用这套监控系统。
隧道施工现场
安全风险监控管理系统
信息化和智能监控手段,帮助项目部高效地落实了隐患排查责任。
在高风险施工作业中,单靠人海战术、严防死守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安全责任需要借助科技手段来落实。三年来,项目部在安全管理信息化应用方面不断尝试,逐渐摸索出一套“六位一体”的信息化管理模式,使安全管理工作更智能、更高效。
这套系统在每个作业面安装施工监控探头,用以采集、传输、显示现场施工图像,掌握作业面动态情况,同时可通过双向语音系统实现监控室与作业面通话,出现险情第一时间向监控室上报。
安全风险监控管理系统,从事前预防的角度,成为项目部有效管控安全风险的一个重要技术手段。项目部在可能对施工安全有影响的地表、管线、构建物上设立500多个监测点,每个点要求的变形控制值不一样,有的点变形需要控制在1 cm以内,有的部位变形可能需要严格控制在2 mm以内。这套监控系统通过实时监测各点的变形控制值来预先判断可能的安全风险,项目部据此及时采取措施控制风险。
对于关键变形控制点,项目部每天安排专人采集变形数据,用精密仪器去测量沉降数据,采集数据通过蓝牙系统即时上传系统,无法造假。自开工以来,该项目没有出现过一次监测数据超标问题。据统计,该项目部暗挖施工开挖造成了地表平均沉降量为32 mm,远小于60 mm的允许值。高标准的施工质量保障了施工安全,这套监控系统起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该系统通过移动自动识别技术,将消防巡逻人员在夜间巡更巡检工作中的时间、地点准确记录下来,并通过软件把手持电子巡更器内存储的信息传回到电脑和手机APP,直观显示巡检、迟检、早检及漏检等情况,智能监控巡更工作效果。
项目部在每个施工竖井入口处安装门禁系统,该系统有可视、互联、非卡报警、人员档案读取、进出记录等功能,监控室可以实时显示出入竖井的人员信息及相关影像资料,随时掌握井下作业人员的数量和工种,做到人员动态管理。
该系统与北京市公安局进行联网,进场人员全部录入北京市公安局信息采集系统,做到人来核录、人走核销,掌握进场人员个人信息,避免非法人员或者有犯罪前科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并实时掌控施工人员有无不良行为记录情况。
该报警系统与主要管理人员的手机实现短信联动接收,管理人员接收到报警短信时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具体报警的位置,便于及时进行险情排查,为第一时间发布指令进行现场处置和扑救初起火灾赢得宝贵时间。
该系统能够控制所有操作设备的网络系统,同时在项目部办公区布置路由器,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方便手机与智能监控系统联动,实现安全管理智能化、网络化。
这套“全方位智能监控、一体化信息控制”的管理模式,为项目部安全质量管理起到了保驾护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