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建辉
【摘 要】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具有融合性、数据性、实战性、开放性的特征,但也面临着培养理念模糊、课程设置陈旧、师资力量不足、专业实践匮乏、教材缺乏等困境,这要求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厘清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改革课程设置,创新课程体系;增强师资力量,寻求业界合作;强化实践实训,提升核心技能。只有从多方面积极探索革新,才能让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真正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培养出适应网络与新媒体行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困境;对策
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Big Data)成为互联网上的热门词语。短短数年,大数据已经从互联网领域急速扩散,呈现出爆炸性增长态势,对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人类已经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数据搜集、挖掘与分析的技术和工具被运用到社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传媒业。大数据浪潮对传统的新闻传播领域的各环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数字媒体主导的融合态新媒体领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全国很多高校开设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就面临着与大数据时代接轨,培养出适合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新闻传播人才的问题。
(一)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大数据背景
所谓大数据是指无法在可容忍的时间内用传统IT技术和软硬件工具对其进行感知、获取、管理、处理和服务的数据集合。[1]业界将大数据的特点归纳为4个“V”,即Volume(数据量大)、Variety(数据类型多样)、Velocity(数据生成快速)和Value(数据价值大但密度低)。[2]大数据的行业应用种类和规模都在扩张,逐步向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新闻传播作为大数据应用的重点领域,受到的影响尤为深重,国家对此也高度重视。因此,在大数据背景下考察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体现的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实践,体现出我国高校对传媒发展趋势的关注和跟进。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面临培养理念、培养目标、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深刻变化。
(二)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特点
1.融合性
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融合性特征,主要是指其学科领域的跨界和互涉,在于它融合了文科、理科、商科、工科等不同学科门类,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专业学科,更多的体现为一种交叉学科。特别是在当前大数据广泛应用的环境中,网络与新媒体体现了社会科学同自然科学逐渐融合的趋势。它打破了传统的学科分类的藩篱,文、理、工学科之间的界限被模糊,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日益结合。我国目前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也体现了这一特点,各个高校都推动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主动向传统或优势学科积极靠拢,形成自身的教学或研究特色。如中国传媒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广告学和艺术设计学融合,形成两个教学和研究方向:新媒体营销和新媒体艺术。而华中科技大学则突出理工科大学的优势,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技术能力。但这些类似“挂靠式”的学科教育也带来了网络和新媒体教育无法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研究方法的弊端,“因人设课”的现象比较普遍。
2.数据性
所谓数据性就是指在大数据背景下网络与新媒体教育要以“数据”为中心,根据“数据化”的趋势设立相关课程,培养具备数据采集、分析和解读能力的新型“DT(data technology)人才”,通俗地讲,就是让学生具有对各类数据进行挖掘、搜集、整理、分析的能力,拥有对原始性、混乱性、无序化的数据重新设计、进行表达的能力。
这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缺乏成熟系统的经验借鉴,所以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在这方面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但这又是必须直接面对面,不可回避的,是社会和媒介发展现实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要求。就目前而言,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可以通过培育、引进、转化、整合等方式,适当增设一些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如增加数据新闻类课程、统计类课程、数据挖掘技术课程等。然后逐步找到比较适合的专业课程设置路径,形成相对成熟的教学模式。
3.实战性
大数据时代的融合态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各行业对这一专业人才需求的增长,尤其是移动新媒体人才需求量巨大。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本身就是为弥补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缺口而设立的,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方式要适应新媒体发展实践,符合行业要求,对接岗位技能,必须突出实战性特点。要调整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加大实践和实训课程比例,利用各类实验室构建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学生除了掌握传统的“采、写、编、拍、评”等基本操作外,还要对新媒体与网络信息战略、数据监测与分析、移动APP开发与维护等有所认识和了解。
4.开放性
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具有学科交叉性和应用实践性强的特点,所以应该采用开放式的教育策略。首先,实施校内开放性的教育方针,让学科专业在各个学院间真正实现合作与互动,实现跨学院、跨专业的课程互动和教师资源共享;其次,要创造条件让专业教师到各类传媒单位进行顶岗兼职,参与媒体实践。帮助他们熟练运用网络与新媒体平台;最后,学校要积极与学界、业界联系,广泛建立各类实习实训基地。并聘请一些新媒体一线技术骨干或业界精英任教,甚至可以深入到各类新媒体单位中去办班,创建符合新媒体机构发展实际的实用性较强的课程,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
(一)培养理念模糊
大数据时代的信息搜索与应用的工作流程和方式,与传统的新闻传播相比,对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度要求增加。但目前我国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还不能匹配媒介现实,首当其冲的就是培养理念模糊,专业定位还不够准确和清晰,导致教育的具体思路和措施不够到位。2013年上半年申请新专业的28所高校中有15所二本院校、10所三本院校,只有3所一本院校。上海外国语大学郭可教授表示,该校从2011年申报至今共花了3年时间准备,调动学校资源及专业技术支持的同时,公派教师前往美国脱产学习,并派教师到知名网络公司学习,同时考虑在业界建立专业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3]从中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新专业的建立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师资力量投入。但很多高校其实还是在新闻传播学门类下办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多是迎合社会需求,急功近利,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名称好听,对招生有利。这种状况说明大多数高校并未真正明晰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与传播学专业的界限。網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多处于“新瓶装旧酒”的状态,许多高校还只是将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新闻传播、艺术设计、营销管理等不同模块简单组合,缺乏真正学科融合之后所产生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课程设置陈旧
目前,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设置的目标是“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重视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学术知识的广度,过于关注理论知识系统性和连续性,严重忽略了对技术与实践等应用型能力的培养,忽视实践教学,忽略岗位技能培训,这直接导致了网络与新媒体的专业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课程设计多为“大杂烩”“一锅粥”的纯理论式的课程学习,这种课程设置让学生难以消化吸收,更无法用来指导具体的实际操作。另外,现今国内高校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中讲授传统媒体的理论和实务知识的课程仍然占据很大比例,鲜见移动媒体、媒介互动、数字编码等相关课程。至于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如统计分析、新媒体调查方法、数据素材制作、数据采集挖掘软件应用等课程则基本上没有开设。这种与时代背景和媒体实践脱节,陈旧落后的课程设置,导致学生跟不上媒介发展前沿,就业竞争力不够,继而也影响了学科的创新发展。
(三)师资力量不足
前文提到大数据背景下的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具有融合性特征,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信息技术学科、艺术学科、管理学科和传播学科等多门类学科。这就对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师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但我国高校中目前没有任何一个院系能够涵盖如此之多的学科,而且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比传统新闻传播类专业与媒介现实联系更紧密,与业界的互动显得更迫切,有着丰富媒介从业或实践经验的教师凸显其独特的重要性。像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担任融合新闻传播教育的教师有9人,全都来自媒体一线,有的是自由摄影记者,有的是电视台的编导,有的是网站的数字新闻总监。[4]
从目前来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在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出身中文、艺术等非新媒体专业的教师仍然占着很大的比例,而新闻传播类出身的教师则缺乏媒体工作经验,很多是直接从课堂到课堂,理论功底虽深厚,但与媒体现实脱节。另外,大量的实践课程需要外聘媒体从业人员,教学时间和教学效果无法保证。在这样的师资条件下,容易产生因师设课的现象,专业课程质量无法保证,课程体系散乱,很难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体系。
(四)专业实践匮乏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注重技能培养,很多专业核心技能都来源于职业化的实践。目前国内高校的实践课程一般都在实验实训室中进行,但这些实验实训室多是报刊、电视、广播的日常媒体实践,局限于传统媒体的基本操作训练,没有配备最新的一些如Test Miner、Google Chart、百度图说(E-Chatrs)等数据新闻必备软件,无法进行数据挖掘、整理、分析等数据新闻制作的实践。在校外的毕业实践实习中,新媒体行业容纳的学生有限,很大一部分学生进入了传统媒体实习。另外,很多网络公司、新媒体数据公司规模小、业务少、观念陈旧、设备落后,无法保障学生的实践实习质量。同时新媒体行业的从业人员良莠不齐,理论和实践水平难以保证,甚至根本没有能力指导学生实践。所以很多时候,实践实习成为例行公事,弄虚作假屡见不鲜。
除此之外,还存在着教材严重缺乏的现实困难。由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属新兴学科,内容每年都在不断地随着媒介发展而变化,更新速度太快。在这个急剧变革的时代里,没有哪个专业能像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那样,与传媒科技进步贴得那么紧,知识更新得那么快,这就产生了问题:到哪去找合适的教材,到哪去找最新的教材。目前为止,该专业全国还没有一套完整规范的专业教材。各个高校普遍的做法是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现有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情况确定自己使用的教材。在一些重点大学很多是教师自编教材,但地方院校则难以做到这一点,教材的匮乏表现得更加严重,对教材的需求更加迫切。
(一)厘清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
在大数据背景下,培养拥有数据采集、分析、处理的人才成为传媒业发展的必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设置就是为弥补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巨大市场缺口,其目的就是为新媒体行业发展与进步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这是时代与社会的共同要求。因此,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理应调整培养理念,明确培养目标,要把培养“数据应用型”人才当成专业教学的理念与目标。所谓“数据应用型”的培养目标就是培养既具有扎实的大数据相关理论基础,又具备良好的数据处理技术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要重点突出其“数据应用型”特征,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大数据挖掘、大数据服务的核心竞争力,甚至成为专门的DT人才。马云提出,“人类已经从IT时代走向DT时代,IT时代是以自我控制、自我管理为主,而DT时代,它是以服务大众、激发生产力为主的技术。这两者之间看起来似乎是一种技术的差异,但实际上是思想观念层面的差异。”[5]这也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的指导思想。要走出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发展困境,就要将专业教育与大数据结合,紧贴时代脉搏,重新设计网络与新媒体教育方案,明确培养理念和目标。
(二)改革课程设置,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作,而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应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我国传统的高等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多为“三段式”体系,将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大类,它注重课程体系的逻辑性、课程安排的层次性和课程评价的简易性,对夯实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非常有帮助。但重记忆、轻理解;重整体,轻个性;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岗位脱节,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职业能力。当前,完全否决或废弃通行的“三段式”课程体系设置并不现实,可以沿用,但要进行一些必要的改变,突出数据应用型课程,增加与大数据相关的课程,如网络数据挖掘与采集、数据软件应用、数据新闻、网絡舆情监测与管理、数据报表的制作与分析等。同时强化操作教学,围绕专业核心技能构建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拓展课程的课程体系,以适应高等教育应用型专业的发展特征及趋势。
(三)增强师资力量,寻求业界合作
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综合了信息传播技术、新闻、文学、艺术、商业、教育、经济、管理等领域,涉及学术、技术、艺术等多个门类学科。目前,我国高校中没有任何一个院系能够涵盖如此之多的学科,因此必须增强师资力量,积极寻求业界合作。第一,在校内打破封闭的学科划分,实现师资互动与融合,进行跨院系合作,这样才能发挥每个老师各自的特点与优势,保证课程教学的高质量;第二,创造条件让教师到业界进行实习、挂职、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实践进修,了解业界动态,建立与业界的联系,努力实现课堂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第三,主动出击,积极与业界融合。可以直接引进业界精英作为师资的重要补充,加大师资中的实践型教师比重。还可以与业界进行深度合作,让对方的业务骨干和技术设备为己所用。
(四)强化实践实训,提升核心技能
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一门应用型学科,应该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践技能型课程总量是很大的,理想的状态是与其他理论类课程比例差不多达到1:1。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可以說是出了教室就进实验室,学生的课余时间必须像理工科学生一样,在传媒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练习。所以必须建立先进的专业的实验实训室。大致包括摄影实验室、视频制作实验室、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电视综合演播室(演播厅)、录音与播音实验室、影像数据库与作品分析室等。同时还可借助这些实验实训设备,开发一系列实践教学所需的精品课程和教学资源库,完善媒体素材库、教学案例库和学生作品库三大资源数据库建设。另外还可以探索建立以教师为主导的“工作坊”性质的实践教学方法,结合教师专长,培育学生创新性实验点,申报学生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实践课程,提高学生专业核心技能。
大数据时代,新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对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对新闻传播教育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与新媒体教育具有融合性、数据性、实战性、开放性的学科特性,决定其应该具备不同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这也注定了它会遭遇很多的困惑、迷茫、问题与困难。但作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坚定教育革新的意志与信念,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勇于探索,善于利用社会、传媒、学校的各类资源,就一定能克服各种弱点,走出困境,迎来网络与新媒体教育的春天。
[1]李国杰,程学旗.大数据研究:未来科技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领域——大数据的研究现状与科学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2(06):648.
[2]仇筠茜,陈昌凤.大数据思维下的新闻业创新——英美新闻业的数据化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3(07):12.
[3]余红,吴琼.我国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探索与思考——对华中科技大学网络传播专业十七年“试错”的反思[J].东南传播,2014(05):57.
[4]郑素侠.媒介融合下美国新闻传播教育变革的经验与启示[J]编辑之友,2012(09):121.
[5]孙奇茹.人类正从IT时代走向DT 时代[N].北京日报,2014-3-3.
(作者:广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编:周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