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欣 李亮 李永俊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对技能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高等职业教育也如浴春风般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教育政策也不断调整,部分研究型高等院校也逐渐向应用型、实践型转变,努力为国家培养大批实用型人才。在人才竞争日益加剧的形势下,高职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日益突出,为研究高职学生在就业形势严峻背景下的心理问题,本课题组采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和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量表对高职学生开展调查,通过对4所省内不同区域的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的调查研究,探讨高职学生择业焦虑的疏导策略,对高职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参考。
关键词 高职学生 心理问题 就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甘肃省教育厅课题一般项目“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研究及对策”(项目编号:2017A-283 )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张欣,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法学、心理学;李亮,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计算机;李永俊,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100
随着我国经济连续多年平稳增长,各行各业也应用科技迅猛发展,劳动用工也从原来的低成本廉价劳动力需求转入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刚性需求,这有力的推动了职业教育发展,同时也迫使职业院校学生要成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急需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转变,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未来,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更直接影响着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更是关系到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的大事。
2018年6月11日,《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在北京发布。2017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为92.1%,比2016届(91.5%)略高,近十年应届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率稳步上升,2017届高职高专就业率首次超过本科。数据显示,高职高专毕业生签约率为37%,高于上届同期2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8%,与上届同期持平。
系统了解甘肃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影响甘肃省职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提出科学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措施及建议,这不仅有利于针对性的开展甘肃地区职业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而且对我省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也具有现实的实用价值。
本研究基于SCL.90量表,通过实际随机抽样调查,对所得数据进行系统分析,为甘肃地区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提供基础的数据支撑。
一、方法
(一)被试群体
本研究被试群体来自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武威职业技术学院、甘肃畜牧工程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河西地区4所高职院校大一到大三学生。课题组共发放调查问卷580份,收回580份,有效问卷565份,有效率为97.42%。调查涉及4所院校12个教学系,26个专业。其中男256人,女309人。大三学生170人,大二学生209人,大一学生186人。来自农村、城镇学生分别为514人、51人,家庭经济情况较好3人,一般370人,困难192人。
(二)测量工具
本课题使用的测量工具是:
(1)参考吴文峰编制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包含社会、个人、同伴、家庭和专业五个维度的35个项目。其中,社会因素包括5个项目,个人因素包括9个项目,同伴因素包括8个项目,家庭因素包括10个项目,专业因素包括3个项目。所有项目全部以Likert五点量表计分,0=完全不符合,1=非常不符合,2=基本符合,3=非常符合,4=完全符合,得分越高表示就业压力越大。
(2)参考彭永新编制的“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量表”,包含五个维度,分别是自我评价能力、收集信息能力、选择目标能力、制定规划能力和问题解決能力,共计46个项目。该量表同样采取0-4的五点计分原则。
本研究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结果与讨论
(一)访谈结果
从访谈结果上看,70%的学生认为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很难找到理想的工作,心中深感忧虑;10%学生认为自身的社会关系不能帮助自己顺利就业而感到焦虑;20%的学生感到自己学无所长,没有专业自豪感,对自己能力存在疑惑,而感到焦虑。
(二)就业压力分析
由表1可知,按就业压力平均值(2.5316)得分看,4所学校排序为: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2.5636)>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552)>酒泉职业技术学院(2.5246)>武威职业技术学院(2.4889)。由于本量表采用的是5点计分(0~4),中数是2,可见,3所学校学生的就业压力略高,整体压力水平不是特别严重。
下面我们就影响高职生就业的各因子进行一下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2。
从各因素排序为:家庭因素>同伴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专业因素,从数据上分析看,家庭因素影响较大而专业因素的影响极小,说明毕业生所学专业与就业没有直接影响,也反应出4所高职学生所学专业与就业不相符的实际情况,学生也不重视所学专业毕业前后的影响。
以就业压力分数为因变量,学校、专业、年级、家庭经济状况为自变量,做多4x3x2x2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对影响高职生就业适应的各因子进行的方差分析中,F=2.306,P=O.000<0.01,故影响就业压力分数的各因子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
学校变量F=,P=0.04>0.01,说明学校因子不明显;专业变量F=,P=0.000<0.01,说明专业因子表现出显著差异;发现武威职业技术学院和甘肃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就业压力均低于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差异显著( 值分别为0.01,0.001)。2015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于2016级学生,差异显著( =0.02);2015级学生的就业压力高于2017级学生,差异不显著;2016级学生的就业压力小于2017级学生,差异不显著。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在回答“要毕业了,我觉得我的专业很难找工作”问题时,完全符合88人,占16%;非常符合120人,占21%;一般符合236人,占42%;不符合86人,占15%,完全不符合35人,占6%。总体显示被试群体毕业时有就业压力的占到了79%。说明学生普遍感觉毕业压力大,就业难。
在回答“我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问题时,完全符合72人,占13%;非常符合86人,占15%;一般符合228人,占40%;不符合125人,占22%,完全不符合54人,占10%。总体显示被试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总体显示被试群体毕业时缺乏信心的占到了68%。说明大多数学生缺乏就业自信心,个人能力有待提高或增强,特别是专业技术能力方面。
在回答“我的同学找到了和他专业对口的工作,而我却没有。” 完全符合53人,占9%;非常符合85人,占15%;一般符合235人,占42%;不符合128人,占23%,完全不符合64人,占11%。总体显示被试群体就业压力较大。总体显示被试群体毕业时有就业压力的占到了66%。说明专业对口因素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就业。
(三)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情况
表4显示了4所高职院校学生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选择目标、制定规划、问题解决专业五个维度的职业自我效能感分数,按4所学校职业自我效能平均分数(2.3473)得分看,4所学校排序为: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2.3792)>酒泉职业技术学院(2.3702)>武威职业技术学院(2.3263)>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2.3031)。其中,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職业自我效能感高于其他3所学校,畜牧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平均值略低于总体平均值。由于本量表采用的是5点计分(0~4),中数是2,可见,4所学校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等偏上,最高分和最低分分别为制定规划和选择目标。下面我们就影响学生职业自我效能感的各因子进行一下多重比较分析。结果见表5。
由表5可知,选择目标和制定规划与自我评价、收集信息、问题解决之间存在其显著的差异;选择目标明显低于其他各因素,说明学生没有就业选择方向和目标,对就业选择很茫然;制定规划高于其他四个因素,说明4所学校学生均有个人职业规划或就业规划,能够合理安排个人在校学习时间。另外,通过数据表明,学生在问题解决上平均分数高于其他3个因素平均数,说明具有一定处理就业问题的能力。
以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分数为因变量,系别、年级、性别、生源地为自变量,做4x3x2x2多因素方差分析,具体结果见下表6。
从表6可以看出,对影响高职生就业适应的各因子进行的方差分析中,F=3.91,P=O.000<0.01,故影响职业自我效能感分数的各因子表现出极其显著的差异。
从多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来看,专业在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上的主效应显著,进一步的事后多重比较,发现虽然武威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均高于3所学院,但武威职业技术学院与甘肃钢铁职业技术学院、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从交互作用来看,所有变量间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4所学校学生的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中等偏上,最高分和最低分依次为制定规划和选择目标。4所学校学生的年级和性别因素对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感影响不大。
在回答“我能够确定自己的行动步骤,以便成功地获得已选择的职业或工作。” 完全符合64人,占11%;非常符合129人,占23%;一般符合284人,占50%;不符合72人,占13%,完全不符合16人,占3%。总体显示被试群体毕业时有明确计划的占到了84%。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做过职业规划,对未来就业有较好的准备。
在回答“我能够找到就业机会严重不足时的暂时应对措施。” 完全符合61人,占11%;非常符合137人,占24%;一般符合268人,占47%;不符合86人,占15%,完全不符合13人,占2%。总体显示被试群体毕业时能够很好处理问题的占到82%。说明绝大多数学生在就业时心态积极主动,能够处理就业问题,找到解决办法。
三、对策
(一)学生应提升自身专业技能,培养良好的就业心态
大力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除了学校中学到的基本能力之外,学生自己要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根据社会与职业的发展要求,考取一种或几种职业资格证书,提升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筹码。面对就业矛盾尖锐,择业难度日益增大的严峻形式,学生要学会自我调节,通过合理的手段发泄不良的情绪,树立健康的就业心里,确立良好的择业心态。正确评价自己和认识社会,了解当前的就业形势,了解特定岗位对择业者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要求,同时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理性地进行自己与职业岗位的匹配。
(二)学校要适应市场与企业需求,优化专业与课程设置,强化技能培训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市场经济不断纵深发展,新的行业、产业以及新的岗位不断产生,对劳动力的从业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尊重市场与企业需求,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以及课程体系。建立以“技能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加强以教学实践、专业实习为主要内容的实践教学,把实践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环节,落实到每一个部门、每一门课程和每一位教师,体现在专业培养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师的岗位职责中,培养专业技能扎实、综合素质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企业的发展与需求。
专业实训与顶岗实习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岗位能力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实训课程,并不断加大实训设备以及场地的投入,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是学生找到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顶岗实习是一项实践性教学,问卷调查中河西地区4所高职院校专业均为学生设计了顶岗实习环节,它不仅可以强化学生的岗位操作能力还能提升岗位适应能力,符合现代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企业间的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调整课程体系,和企业联合开发基础与专业教材,输送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体验工作的不易,掌握岗位的基本技能,提升职业素养与规范。甘肃钢铁职业技术作为企业背景的学校,引入了“融入式”教学模式,将 “职业人”教育贯穿其中,让学生从入校就间断性参观企业、邀请工程师开展讲座,使得学生有主动性去学习,建立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从而顺利实现就业。
(三)建立完善的就业指导服务机制,提供学生就业能力
1.构建专业的心理救助队伍
加强高校专业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建设,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为每一位大学生建立心理档案,让每个大学生都在大学期间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构建由学校心理咨询中心、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主任、学生的自我调节和互帮互助共同组成的呵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三级工作网络,能够在学生发生问题时及时干预,并确保干预效果。
2.开展大学生择业的心理指导和咨询
有些高职高专毕业生没有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缺乏对自身优势的合理定位,在择业和就业方面期望值或者过高或者期望的方向出现错位,与现实社会的认可情况存在较大差距。帮助他们做到正视现实,敢于竞争,不怕挫折,跳出从众、攀比等心理误区。
3.增强大学生社会实践
对有无担任学生干部的社会适应总分差异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发现担任过学生干部和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在社会适应总分上有显著差异,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社会适应总分要高于没有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学生,理由是学生干部有更多的深层接触社会的机会,有更多接受老师和领导指导的机会,使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强。
一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科教、文体、法律、卫生“四进社区”活动;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二是鼓励学生创立就业类社团和专业社团。就业类社团以发展大学生就业能力为宗旨,通过举办职业发展论坛,邀请企业家进校講学,开展主题调研,组织就业实训等活动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专业性社团以就业交流为目的,通过与企业保持长期的联系,从而获得企业的一些相关的就业信息、岗位要求以及行业的一些最新发展状况,使大学生能够更快更便捷地了解企业。三是多创造学生当干部的锻炼机会,如在高年级实行学生会干部、班团干部、社团组织干部的轮换制,以增加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降低其恐怖心理。
(四)营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大就业政策的保障力度
政府要广泛开展公共就业人才服务进校园活动,提前向高职院校延伸公共就业人才服务,积极主动地提供岗位信息、培训鉴定等服务,帮助高校毕业生及时了解就业政策和人力资源市场供求情况。2018年全国毕业生820万人,其中甘肃省毕业生近13万人,为做好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甘肃省发布了22条《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扶持政策》,针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帮扶活动,促使甘肃省2018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情况良好。同时,各地方政府应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业的专场招聘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全方位公益性就业服务。
要发挥高职院校就业网络联盟的作用,实现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网与本地高校校园网相互链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平台发布就业信息,切实降低高校毕业生求职成本。政府要建立健全就业相关制度,增加政策鼓励,改革落后的户籍与人事管理制度,改善和健全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实现与高职教育的衔接,促进学生技能与竞争力的提升,提高就业率。
面临着严峻的就业竞争与挑战,政府要改善就业环境、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政策保障力度,学校要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办学条件、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学生要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职业技能和综合素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才能有效保障高职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学校(机构)学生数据.http://www.moe.gov.cn/.
[2]甘肃省教育厅-2017年甘肃省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http://www.gsedu.gov.cn/content-ad4e2dc2ab204bf8ac9d8aaeb57fff1f.htm.
[3]2018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6/11/c_112 2970351.htm.
[4]彭永新、龙立荣.大学生职业决策自我效能测评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11(7).
[5]孟远.高职高专学生就业心理研究.教育理论与心理学.2014,1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