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留守儿童犯罪成因的社会学思考

2018-10-17 01:31郭秋娟
法制与社会 2018年28期
关键词:社会学留守儿童犯罪

摘 要 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已经成为新时期社会治安中难以治理的“顽疾”,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绝不是单纯的某一方面的原因,导致留守儿童犯罪的原因是一个多变量、多层次、多元化的动态系统,具有其综合性、复杂性、动态性和社会性。我们需要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深层次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

关键词 农村 留守儿童 犯罪 社会学

基金项目:2016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困境与对策研究”(2016BSH016)、2018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河南省政府购买服务预算绩效管理研究”(182400410629)、2018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风险与防范研究”(2018—ZZJH—046)、2018河南警察学院一般项目“风险社会下新型警民关系研究”(HNJY-2018-1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郭秋娟,河南警察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会学、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D924.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087

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率已经占未成年人犯罪的70%,并呈上升趋势,并且农村留守儿童中,孤独、自闭、暴力倾向等心理问题日益突出,还有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形式已经从小偷小摸发展到抢劫、强寻、打架、斗殴、甚至结伙犯罪等多种形式。

一、不良社会价值观的影响

农村留守儿童的犯罪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过快,但社会价值观发展相对滞后所产生的错位是分不开的。我国经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经济发展都有了较大水平的提高,但同时也出现了很多社会问题,经济发展过快,一方面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农村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物质也极大丰富了,但与此同时社会贫富差距悬殊,出现了“凡事以经济利益为中心”的错误价值观,造成拜金主义、金钱至上和享乐主义盛行,富起来的一部分人价值观发生了严重扭曲,只贪图物质生活的享受,社会上开始出现攀比之风和奢侈消费等不良現象。错误的认知体系腐化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令农村留守儿童的精神世界陷入了一种失范状态。道德失范、诚信缺失、封建迷信、邪教及黄赌毒等丑恶现象都会影响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使留守儿童精神空虚、贪图享受、无所事事,最终走上违法犯罪的歧途。农村留守儿童是精神和物质相对比较匮乏的群体,一些家庭比较困难而意志又十分薄弱的农村留守儿童会产生心理不平衡,羡慕并希望能够过上这种有钱人的奢侈生活,但由于自家的经济条件达不到,无法满足这些畸形的物质需求,再受到不良价值观的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极弱,就会铤而走险,不惜采用偷盗、抢劫、诈骗等非法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

另一方面,社会上一些人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希望吸引社会大众的眼球来获得赢利,不负责任地传播淫秽色情、暴力恐怖等不健康的亚文化。留守儿童正处于孤独感比较强烈的情感缺失状态,农村中小学周边网吧、录像厅、游戏厅等娱乐场所也不断地涌现,这些不健康的周围环境容易让留守儿童流连于其中并受其影响。留守儿童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成长的阶段,对外界信息的吸收速度也快,当他们面临多重社会文化选择的时候,受文化程度和心理发展的制约,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不足,不具备做出正确选择的能力,但同时他们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欲,无法对不健康的越轨亚文化进行抵制和过滤,便根据自身需求的内容、种类和强度建立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体系。而大量不良亚文化也恰好满足了留守儿童的好奇心,而从事犯罪等越轨行为会带给留守儿童精神上的刺激感,更易在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传播与扩散,把留守儿童年带入歧途,使他们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家庭社会化功能的缺失

社会化其实是一种过程,儿童社会化就是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学会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学习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将社会行为准则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准则的过程。事实上,成长关键时期家长社会化主体的缺失,已经导致农村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在认知和价值上出现偏差,心理与人格发展出现异常。长期没有父母亲情的交流与关怀,农村留守儿童将无法形成良性的人际关系,不自觉地“自我边缘化”,体会不到人情的温暖,获得的社会支持不足,在认知共情上能力不足,容易导致其出现攻击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从儿童的社会化发展阶段来看,家庭其实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重中之重,需要调整留守家庭的发展模式及家庭观念,才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关键之所在。从目前来看,政府已经加大户籍制度改革,留守儿童进城难、上学难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缓解,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家长其实是有能力把孩子带来身边陪伴其长大的,但由于家庭观念或者意识不够,还没有完全意识到子女和父母分离产生的危害性,认为家中只要有人照看,好吃、喝好、穿好就行为,没有积极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和义务,而是把这部分义务转移给了留守儿童的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身上。很多情况下,老人无暇顾及留守儿童的精神需求和习惯培养,更谈不上对其道德品质的重视,导致部分留守儿童无法成长为一个精神上富有和道德品格良好的人,甚至还有一部分留守儿童误入歧途,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同龄群体之间的影响

同伴群体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很大,儿童的依赖性强、易受暗示 、缺乏自信和安全感,很容易模仿他人的行为,尤其是同龄群体的行为。留守儿童的社会圈子还比较小,首先是与身边的同龄人接触最多,也最容易产生相互吸引,比如一个学校、一个年级或一个班级的同学最可能形成相对稳定的交往群体,也容易形成非正式群体。在非正式群体中,他们由于阅历浅、社会经验少,容易被同龄群体影响,留守儿童之间通过经常性的自由交往,也形成了一些不言而喻的角色规范和角色期望。非正式群体可以满足留守儿童的归属和尊重的需求,所以留守儿童会极易受到亲密关系的同龄群体的影响,对同龄群体产生一种归属感,希望被群体内的其他成员认同和尊重,有时甚至为了迎合同龄群体而对朋友言听计从。有着共同问题的留守儿童会形成一个特定的消极同伴群体,成员的不规范社会行为会对其他的留守儿童产生很大的消极影响,导致出现团体犯罪的现象。

四、对预防和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犯罪的思考

要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方面进行预防,净化农村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有效发挥社会化主体的正功能,使留守儿童自我获得长足发展。社会的高度发展促使我国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成为时代发展趋势,目前地方上的制度和政策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只局限于地方而非全国性,这对于经济发展较快的流动型社会来说,这种非流动式的社会管理方法已经不适用于我们当今的时代了,对于流动性的公民尤其是“农村务工人员”造成很多不公平的制度性政策,所以政府除了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外,还需要进行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险制度等一系列的改革,实现资源平等配置,努力缩小制度上的差距,使得农村务工人员能够与城市人口享受同等待遇,给来城市发展的农村务工人员提供良好的就业和生存环境,从制度上接受他们,为农村人员把子女带到工作地抚养创造有利条件。

要平衡城乡之间的发展,正如习近平總书记所讲,“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应该齐头并进、相辅相成,千万不要让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掉了队。”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民的政策帮扶,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拓展农村新产业的发展空间,鼓励农民农民在家创业,增加农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实现农业现代化,缩小城乡差别,保护农民的利益,使部分愿意留在农村的人员也可以与城市市民一样不存在显著的经济差别,让农民在农村也可以大有所为,深入推进精确扶贫,让农民在家也能精准脱贫,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还有助于推动农村留守家庭的家庭建设,使农村儿童不再留守,从根本上可以预防和减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的发生。

客观地说,亲子关系的缺失,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丧失也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情感的缺失。很多留守儿童没有安全感,作为农村中小学学校领导和老师,要首先意识到儿童的心理健康与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不能以成绩论英雄,首当其冲地是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和思想品德教育,注意学生良好个性的发展,培养其非智力因素,多多给予留守儿童关爱,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赢得孩子们的信任,让留守儿童能体会到老师和同学之间的呵护与关爱,创造平等和谐的心灵交流环境,定期和留守儿童谈心,通过面对面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让留守儿童和其他非留守的孩子一样感受到温情和幸福,使留守儿童备受关爱,给予其心灵慰藉,尽量弱化他们“留守”的标签身份,消除其不良情感体验,让留守儿童感受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与幸福,树立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苏]多尔戈娃著.徐世京,等译.儿童犯罪社会心理学.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5.

猜你喜欢
社会学留守儿童犯罪
中国社会学会农业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成立
边疆研究的社会学理路——兼论边疆社会学学科建构之必要性
第八届全全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通知
Televisions
体育舞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效应的实验研究
学生的个性发展与教育
什么是犯罪?
孤独、无奈与彷徨:“空巢青年”与“独居青年”的社会学分析
重新检视犯罪中止
“犯罪”种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