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语堂编译活动及其思想研究

2018-10-17 01:29邓梦林
出版广角 2018年17期
关键词:林语堂英文创作

【摘 要】 林语堂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多学科学术大师,其丰厚的著作和译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他立足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土壤,编译了大量文学作品,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了桥梁。很多学者研究林语堂是从其出版作品以及期刊编辑等方面着手,很少有人将编译看作一种独立的学术活动,并从这个视角去探究林语堂的编译活动和思想。文章研究了林语堂的主要编译实践活动,并具体探讨其编译思想,以期为解析林语堂的学术成就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

【关 键 词】林语堂;编译;思想活动;实践活动

【作者单位】邓梦林,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18.17.026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早年留学美国、德国,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回国后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厦门大学任教。林语堂于1940年和195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曾创办《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代表作品有小说《京华烟云》《啼笑皆非》,散文和杂文集《人生的盛宴》《生活的艺术》,以及译著《东坡诗文选》《浮生六记》等。

一、林语堂的主要编译实践活动

林语堂的编译活动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1912—1936年期间,主要编译英文教科书与中英文期刊;1936—1966年,在美国期间以撰写英文著作和翻译为主;1966—1976年,即在台湾的10年,以编写辞书和中文写作为主。

1912年,林语堂进入圣约翰大学,由于出色的英语水平,担任校刊《回音》的英文编辑,同时担任大学年鉴的主编。1924年5月,他在《晨报》副刊发表了我国最早提倡幽默的文章《征译散文并提倡幽默》,建议在高谈学理的文章或者大主笔的社论中,不妨夹些轻松的、不紧要的话,以免生活太枯燥无聊。

1927年,林语堂担任《中央日报》副刊编辑,同年7月,担任《民众论坛报》的执行编辑。

1928—1929年间,林语堂编写的一套三册装帧讲究、图文并茂,还配以著名画家丰子恺创作插图的《开明英文读本》由上海开明书店出版。由于编写很有特色,较当时社会流行的教材更胜一筹,该读本在很短时间便为全国许多学校采用作为课本。此后,林语堂陆续编译了《英文文学读本》《开明英文讲义》。这些书籍的畅销,使林语堂的名字轰动全国,“版税大王”的美誉由此而来[1]。

林语堂“幽默大师”的称号得益于他在1932年创办《论语》,并鼓励幽默文学创作。1936年,林语堂离开《论语》杂志社,与他人共同创办了以讲述西方生活为宗旨的《西风》。林語堂编译出版理论和实践成熟的标志是《中国新闻舆论史》的出版。该书系统地讲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杂志的现状,并深入探究了国内外的出版和互动。

1937年全面抗日战争爆发之际,林语堂在Times上发表了《日本征服不了中国》一文,同年还出版了用自身经历讲述我国人民生活观念的The Importance of Living(《生活的艺术》)。《生活的艺术》是林语堂旅美专事创作后的第一部作品,也是继《吾国与吾民》之后再获成功的又一英文作品。该书次年便居美国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达52周,且接连再版40余次,被翻译为10余种文字在全球发行。

林语堂最著名的作品莫过于《京华烟云》。该书是林语堂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的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林语堂原本打算将《红楼梦》译作英文介绍给西方读者,因故未能译成,此后决定仿照《红楼梦》的结构写一部长篇小说,于是写出了《京华烟云》。《京华烟云》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全景式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1975年该作品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1940—1966年20多年间,林语堂创作了大量著名的作品,如描写抗战时期爱情故事的《枕戈待旦》《唐人街》,长篇科幻小说《远景》,人物传记《武则天》,讲述清朝末期中国妇女追求爱情的《红牡丹》《逃向自由城》,等等。1966年,林语堂出版了引发红学热潮的《平心论高鹗》。林语堂的巅峰之作是他在1972年出版的《林语堂当代汉英词典》。

从林语堂的创作和编译实践活动看,从中文到外文、从外文到中文的双向编译活动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其经历看,足迹遍及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共同孕育了林语堂丰富的编译思想。

二、林语堂的编译思想

林语堂是我国近现代具有重大影响力的语言学家,其编译活动为我国新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当时最优秀的双语作家之一,林语堂著译作品粗略统计就有60多种,他的编译活动构成了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特立独行的文化现象。

1.搭建文化双向沟通的桥梁

林语堂作为少有的能够用双语创作的编译作家,致力于通过编译活动为中西方文化交流搭建一座桥梁。他的很多著作使用英文创作,为国人了解世界文化,也为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精髓打开了双向窗口。

“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可以说是林语堂编译思想的集中体现。林语堂在新文化运动低潮时期创办杂志,点燃了国人学习和了解西方文化的热情。《人间世》《宇宙风》等由林语堂创编的杂志全景式地展现了西方文化精髓,为国人开启了了解西方文化的窗口。同时,基于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林语堂旅居欧美期间,用英文创作了大受西方读者欢迎的《生活的艺术》和《京华烟云》等著作,开了我国向西方进行文化输出的先河[2]。总体而言,林语堂的编译活动是双向的,在“异化”和“归化”间达到了很好的平衡。

2.用语简约传神

林语堂在编译英文书籍时,摒弃了中国文人喜欢堆砌华丽辞藻的陋习,在字词的使用上非常“节约”。在向英文读者讲述中华五千年民族文化时,林语堂严格遵循辞藻简约的原则,力求用简约的语言将中华文化传递给西方读者。从《英译重编传奇小说》的编译可以看出,林语堂将唐代传奇、宋元话本等去芜存菁,通过删减和重组使得这些经典著作在西方世界广受欢迎,达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3]。

3.融入西方幽默的新风

林语堂长期旅居欧美,对西方文化了解非常透彻,也善于吸收西方文学创作的精华,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文学创作中。他模仿英国幽默杂志风格,运用西方文学的幽默元素创办了《论语》杂志,并由此引发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杂志的幽默创作风潮,为当时中国文学创作的严谨风格注入了一股“幽默”新风。他认为幽默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观,应该融入人们的生活中,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轻松闲适,准确把握了国人当时的阅读需求。其开创性地吸收西方文学创作经验,并通过与国外出版公司合作,出版了《生活的艺术》等中西融合的著作,确立了其在我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

4.植根于读者的文化土壤

长期的旅居生涯,使林语堂成为一个真正学贯中西的大师,也使他成为当时少有的能用中英双语进行编译工作的作家。由于非常熟悉中西方期刊的编辑特点和行文规律,在编译时,林语堂摆脱了“死译”的束缚,不做原著的“奴隶”。

不管编译中文作品还是编译英文作品,林语堂都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根据他们的文化差异和阅读习惯去创作作品,实现翻译和编辑的和谐统一。如他在整理、翻译和编写《庄子》《论语》等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典籍时,努力做一些西式的创作,使得这些编译作品在西方大受欢迎,为消除中西文化隔阂立下了汗马功劳。

5.以读者阅读需求为导向

林语堂专注编译工作多年,丰富的经验告诉他,只有真正走进读者内心世界、引发情感共鸣的作品,才能成为广泛流传的优秀作品,曲高和寡的作品必定实现不了文化交流和传播的目的。这也是他创办期刊的指导思想。

林语堂在创办期刊时,积极吸取国外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首创了专题编写的形式,力求内容简洁易懂,并赋予读者一定的话语权。林语堂打破了期刊编辑主导内容的守旧模式,增设了与读者互动的环节,从而能够更加及时、准确地捕捉读者的阅读需求,为调整编辑方针,扩大期刊在读者中的影响力打下基础。

林语堂的编译实践体现了期刊编辑的基本规律,即编者只有树立起牢固的服务意识,以读者需求为核心,才能使作品贴近读者,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他在编译工作中开创性地引入西方幽默风格,举办“林语堂比赛”都反映了这种进步思想[4]。

6.注重创新和巧用技巧

一名优秀的编译工作者,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翻译基础,还需具备高超的文字处理能力和深厚的学养。因此,编译工作者与翻译工作者相比,在智力水平、视野格局和知识储备等方面的要求更高,不仅要了解市场和传播媒介,还要研究读者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土壤,从而找到编译工作的技巧。

林語堂开创性地将导读和副文本引入编译工作中。在编译文章时,他经常精心编写导读和序言——不仅包括文章内容概要,还融入自己的创作心得和感悟。运用这种技巧,不仅拉近了作品和读者的距离,为后续的精读、细读奠定基础,还有效消除了读者与作品的隔阂,为传播中国文化开启了一条新的路径。

7.对翻译和编辑的超越发展

业界对林语堂的编译风格存在一定争议,认为其总是在“忠实”和“不忠实”之间摇摆。所谓的“忠实”,即其编译是在尊重原著内容上展开的;所谓的“不忠实”,即其编译是在翻译和编辑原著的基础上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和创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具有超越性的“忠实”。

林语堂对编译工作有自己的独特见解——编译无须逐字逐句地对译,与其忠于原文的字译,不如忠于文字代表的语义;不仅要求译者能够达意,还要求译者能够传神,在表达意象的基础上能与读者实现情感互通。因此,林语堂的编译工作实际上是翻译、编辑和创作的完美融合。这个理念在《生活的艺术》《苏东坡传》《武则天传》的创作中都得到明显体现。在这些作品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大量翻译的痕迹,还能看到贯穿全文的解析和注释中的创作韵味。这种“忠实”的编译,使他的作品在西方文化圈引发了共鸣和轰动,真正实现了翻译、编辑和创作的高度和谐统一[5]。

8.适当融入商业思维

新文化运动前后,中华大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学习西方运动,学习英语、学习西方文化,甚至赴西方留学成为当时的风潮。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学习催生了巨大的商机。当时,我国还没有建立系统的英语教学体系,英语教学资料供给严重不足。林语堂凭借高超的中英双语水平出版了时下高质量的英文读本——《开明英文读本》,展现了把握市场机遇的敏锐嗅觉和能力。该教材得到了国人极高的评价,一时间成为英文学习的范本。小试牛刀之后,林语堂聘请绘画大师丰子恺给教材配上插图,图文并茂的新英语教材出版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成为英语学习的重要范本。

三、结语

林语堂作为20世纪我国著名的编译大家,其编译风格和思想自成体系,其编译活动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实现了更有价值的继承和超越,达到翻译、编辑和创作的高度和谐与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不仅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翻译家和编辑家,还是一个典型的爱国者,致力于通过自己的编译活动为中西方文化交流和沟通搭建有效的桥梁,在向中国读者传递西方文化的同时,也让西方读者了解并喜欢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我国出版事业和文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倩. 林语堂英文作品翻译之特点[J]. 北方文学,2015(3):135-136.

[2]苟文蓉. 林语堂翻译作品之“性灵”美学思想探微[J].考试周刊, 2013(88):23-25.

[3]翟红梅,张德让. 译者中心论与翻译文本的选择——析林语堂英译《浮生六记》[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1):115-119.

[4]薛雯. 从“直觉说”到“性灵说”——林语堂与克罗齐美学思想的比较[J]. 文学评论,2011(3):180-186.

[5]苑利君. 林语堂美学翻译思想探究[D]. 天津财经大学,2013.

[6]刘阿妮. 基于文化观的林语堂翻译研究[D]. 太原理工大学,2013.

猜你喜欢
林语堂英文创作
英文摘要
《一墙之隔》创作谈
探访林语堂故里
创作随笔
HIS COUNTRY AND HISPEOP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