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秋霜
语言在人们沟通交流、表达情感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在促进个人的认知发展方面,更是扮演着重要角色。[1]然而,智力障碍儿童词汇发展明显滞后且在句子的理解及语言表达方面有显著障碍,并存在构音、声音、长句等方面的障碍,且智力障碍程度越重,上述问题越突出。[2]此外,智力障碍儿童由于智力水平及适应能力方面的障碍,存在感知觉发展缓慢、以具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品质不佳等缺陷。因此,开发直观、形象、立体、有趣的学习资源及采取科学的训练方式助力他们语言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智力障碍儿童的整体发展及后续教育。[3]本文试图在剖析动画片应用于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的可行性基础上,探析应用原则及方法,以期为教师将动画片应用于智障儿童的语言干预提供参考。
动画片集声音、图像、文字、色彩、动作、情节于一体,具有形象性、趣味性、通俗性、感染性及娱乐性等特点。对感受性范围狭窄、注意力不易保持、想象力缺乏、知识经验不足、识字不多的智力障碍儿童来说,动画片更容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激发其学习模仿的兴趣。[4]
兴趣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引导智力障碍儿童参与语言训练活动时,注重激发他们学习语言的兴趣,有利于其集中注意力并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积极参与语言康复训练活动。已有研究显示,颜色鲜明、形象生动、不断变化的事物更容易引起智力障碍儿童的注意及兴趣。大多数动画片是针对儿童群体所设计的,片中呈现的人物形象、场景对话及表达的主题思想,源于儿童的学习与生活,又高于儿童的现实生活,较口头语言、图文材料,显得更具表现力、想象力及趣味性。动画片中语言的表述配上直观、形象的画面,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理解词语及句子并加深印象。当智力障碍儿童从中积累了语言信息时,成就感油然而生,学习语言的兴趣及信心就更浓厚了。
词汇量的积累是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的重要基础,尤其对智力障碍儿童而言,积累丰富词汇更为关键。班杜拉认为“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获得操作新行为的编码,这一编码指引着人们模仿学习并有可能转化为现实行为。”[5]无独有偶,已有研究显示智力障碍儿童说话和掌握词语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自身对现实学习和生活中人事物及象征性榜样的语言信息的观察、学习、模仿。动画片中的场景、对话、独白、旁白来自于创作家及编剧的精心设计,再由发音标准的演员配音,可以转化为智力障碍儿童学习语言的载体。[6]选择主题鲜明、思想健康、活泼适宜的动画片兼之科学引导,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积累词汇、句子、语音等信息,助力其扩大词汇量、发展简单句及形成正确的发音,从而促进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发展。
传统意义上对智力障碍儿童进行的语言康复训练活动,大都是以灌输的形式开展的,这易使智力障碍儿童产生单调、无趣及压力感。[7]正常的语言交流应该是随意的、轻松的,刻意的语言信息灌输、词汇积累会带来运用生硬、死板的后果,甚至导致智力障碍儿童产生学习语言的心理障碍。智力障碍儿童在观看集声、光、影、音于一体的动画片时,综合语言感官得到刺激,有利于他们关注与感受动画片中的词汇、句子、故事情节,激发其互动沟通交流的愿望。例如《米奇妙妙屋》中呈现活泼可爱又充满智慧的人物形象、变化多样的场景、贴近生活经验的情节、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知识设计等等,智力障碍儿童在观看时或观看后感官受到很大刺激,模仿表述愿望得到增强。
选择主题鲜明、思想健康、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动画片,是利用动画片对其进行语言康复训练的前提。所谓有利于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的动画片,应该集科学性、知识性、思想性、趣味性于一体,符合智力障碍儿童身心发展及认知特点。此外,因为是要将动画片应用到语言康复训练中,还要考虑动画片中的语言特点及智力障碍儿童语言学习的特点,要选择能够对智力障碍儿童的整体发展起到潜移默化作用的。例如情节简单、贴近生活、语言简单的作品,《米奇妙妙屋》《小猪佩奇》《大耳朵图图》等;又如篇幅较长、故事性较强、欣赏性较强的作品,《丑小鸭》《白雪公主》《小红帽》等。
观看动画片是儿童喜爱的活动之一,对儿童人格品质、日常行为、情绪情感、语言发展等方面颇有影响。而智力障碍儿童由于在感知觉、分辨力、判断力、生活适应等方面存在缺陷,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区分现实生活场景与动画虚构情境,以致其有可能模仿动画片中的危险动作或不礼貌的语言,做出伤害他人或者自己的行为。因而,教师将动画片运用到智力障碍儿童语言训练活动时,尤其要注重引导他们辩证地观察、模仿,启发他们在已有的学习或生活经验基础上,一分为二地看待动画片中呈现的场景、动作、对话及表达的主题,鼓励他们适当地对动画片中的价值观、语言对话做出评价,助力其对信息的再加工及语言的发展。
观察、感受、模仿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儿童语言习得的重要内化力。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动画片在智障儿童语言训练中的功效,依赖于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效引导。通过梳理文献结合观察与实践,发现教师合理采用重复、定格、消声、讨论等方式,引导智力障碍儿童积极主动参与到语言康复训练活动中,并注重鼓励他们模仿或复述动画片内容,有利于其词汇的积累及口语表达能力的提高。
教师将智力障碍儿童没有看清或无法理解的重难点部分,反复播放几次,通过对他们视觉、听觉方面的强化刺激,调动其观察、学习、模仿、讲述的积极性。[8]
图1 猫和老鼠
例如《猫和老鼠》这一部动画片中,经常出现猫追、老鼠逃的画面,教师可以采用反复观看的方法,帮助智力障碍儿童理解“追”“逃”“害怕”“跑”“躲”等字词的意思,待其掌握了这些词语后,则可以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话描述“猫追老鼠逃,老鼠的心里害怕极了,于是跑得气喘吁吁的,想找地方躲起来”这一画面。
此外,通过反复观看同一镜头或同一部动画片助力智力障碍儿童加深印象的同时,教师还可以启发智力障碍儿童大胆讨论并讲述观后感或者开展延伸活动。
例如,教师可以引导智力障碍儿童开展故事表演或角色扮演活动,引导他们注重同伴之间的互动交流与合作,并在充分发挥想象力的基础上,模仿动画片中的对话或表演动画片中的故事情节,从而助力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发展语言及交往沟通能力。
教师通过关键词、关键情节提示,引导智力障碍儿童集中注意力观察动画片中一闪而过的场景以及人物形象、动作、语言、表情等,然后返回观看并将画面定格,带领智力障碍儿童对定格画面中的人物形象、表情、动作、心理状态进行详细观察及描述,并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理解,发挥想象力,猜测下一片段将会出现什么画面或发生什么故事。教师要注重鼓励或引导他们尽可能运用丰富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对定格的画面或将要出现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或心理活动进行想象并描述。[9]
图2 卖火柴的小女孩
以观看《卖火柴的小女孩》为例,将画面定格在小女孩擦亮火柴时,引导智力障碍儿童观察并描述小女孩的动作、脸上的表情,并启发他们想象小女孩的心理活动以及在擦亮火柴时小女孩将会看到什么。
为了增强智力障碍儿童说话的自信心,教师需要鼓励他们多开口说话,无论他们说的句子是否连贯、有无语病,表达的意思是否清晰,都尽量做到鼓励为主、矫正为辅,帮助其敢于表述、勇于表述,以期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丰富词汇及句式。
教师在运用动画片对智力障碍儿童开展语言训练活动时,可将动画片中的对话消除,仅保留背景音乐及闪动的画面,或使用静音播放方式,仅为智力障碍儿童呈现视觉刺激。消声观看动画片,仅有一幅幅画面的转换,却听不到对话、独白或旁白,此时,教师可以引导智力障碍儿童发散思维,积极对动画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活动进行想象及描述,促进其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组织能力的发展。
例如,教师在引导智力障碍儿童消声观看《丑小鸭》时,可以鼓励他们展开想象:鸭妈妈对丑小鸭说了什么,小鸭子们对丑小鸭说了什么,猎狗又是怎么说的?
待智力障碍儿童充分想象并讲述后,教师要对智力障碍儿童的创造性讲述及时给予肯定,并将动画片恢复声音重新播放,引导他们比较自述内容与动画中表述内容的异同,此时智力障碍儿童的思维非常活跃,讨论交流的意愿也较强。
观看动画片时,教师注重创设情境,巧妙提问引导智力障碍儿童积极讨论片中的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教师根据动画片中人物形象特点及故事发展主线向智力障碍儿童提出启发性的问题,使他们在观察、思考、讨论或争议中积累词汇、发展语言表达能力。边观看动画片边进行描述或观看后回忆描述,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智力障碍儿童进行互动交流、讲述故事的兴趣,甚至可以促进其与动画片中的知识情感产生共鸣,有利于他们将动态的画面内化成自己的语言。
图3 丑小鸭刚孵出来的样子
图4 丑小鸭变成了天鹅
再以《丑小鸭》为例,教师在引导智力障碍儿童观看的时候,可以引导他们思考并讨论丑小鸭刚孵出来时是什么样子的,鸭妈妈是怎么对待丑小鸭的,其他的小鸭又是怎么对待丑小鸭的,最后丑小鸭长成什么样子了,这个动画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样的道理呢?
教师一步一步将问题抛出来,引导智力障碍儿童仔细观看动画片,并思考讨论,再形成自己的讲述内容,有利于帮助他们活跃思维理解故事的发生过程,同时也使其语言组织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动画片应用到智力障碍儿童的语言康复训练中,具有激发兴趣、积累语言信息、扩大词汇量、刺激语言感官及增强表达愿望等优势。有效开发动画片这一动态教育资源,为智力障碍儿童创设生动活泼的语言情境,可以促进语言康复训练由单向灌输到多向观察模仿互动沟通交流模式的转变,助力智力障碍儿童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获取语言信息,激发其学习语言的兴趣及信心,助力其在词汇、句子方面的理解及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