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美兰
(江苏省中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9)
三叉神经痛又称“天下第一大痛”。它和面肌痉挛同属于颅神经受到血管压迫的疾患。近年来,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decompression,MVD)手术是目前唯一针对病因且保存神经功能的治疗手段[1-3],具有创伤小、见效快、不易复发、无后遗症等特点,已经得到广大的患者及医护人员的认可。但仍有部分患者术后存在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如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手术侧面部麻木、面瘫等。其中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5%~55%,可增加术后颅内出血的风险,影响患者的恢复。为了缓解上述症状的发生,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外科2014 年开始采用耳穴埋籽、艾盒灸等方法对微血管减压术的病人进行预先干预,对预防及缓解患者术后恶心、呕吐,耳鸣、听力障碍,及面部麻木、面瘫等症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 年2月至2017年02月在江苏省中医院神经外科住院的三叉神经痛患者22例,面肌痉挛患者38例。其中男25例,女35例,年龄 42岁~77岁,平均61岁。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各30例。纳入标准: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行微血管减压术的患者且自愿参与本研究者。排除标准:耳穴埋籽、艾灸的局部皮肤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不能按要求耳穴埋籽 、艾灸的病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 〉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术后48 小时内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如意识、瞳孔、脉搏、血压等,术后6小时内每30分钟观察记录一次,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瞳孔的不等大,剧烈的头痛、呕吐,立即通知医生谨防颅内出血,对由于低颅压综合征引起恶心呕吐的患者,头偏向健侧,在补充液体的同时,遵医嘱肌肉注射止吐药,避免过早下床活动。有些患者术后出现面部麻木、面瘫,告知患者注意进食的温度,防止烫伤,还需注意进食时用健侧咀嚼[4],面瘫患者眼睛不能闭合者,白天予其患侧眼睛滴眼药水,夜间睡前可涂眼药膏,减少角膜损伤。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中医护理方法:①耳穴埋籽,术前晚20:00 由夜班护士对患者进行中医耳穴埋籽,选择神门、交感、脑、胃等穴。耳穴埋籽的方法:患者取合适体位,护士左手拇食二指紧拉患者耳轮后上方,右手持探棒用力均匀地在患者耳穴相应区域探压,并仔细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并询问患者压痛点,找到后再用75%酒精棉签消毒两遍后待干,右手持镊将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贴于上述压痛点处,用食、拇指于耳前后对压,手法由轻及重,使耳部产生酸、胀、麻、痛等得气感。并指导患者按压法,每天按压3-4次,每个穴位按5-10下,有不适时如疼痛、恶心、呕吐随时可进行按压。②艾盒灸,。病人术后安返病房,生命体征平稳后即可行艾盒灸治疗,取穴:合谷穴、翳风穴。具体方法:先将艾灸盒旋转打开,把一段长约3~4厘米的艾条插在艾灸盒的钢丝上,然后将艾条充分点燃后,再关闭艾灸盒,将其塞进布套内,首日将艾灸盒系在患者手术侧合谷穴,次日及以后在灸合谷穴的基础上需将艾灸盒放置于患者手术侧翳风穴进行艾灸,每次每个穴位灸15~20min,并交代患者感觉烫及时取下艾灸盒,每日1次,连续5天。施灸后,以局部皮肤出现微红灼热而不灼痛为度。
1.2.2 评估方法 观察指标:①恶心、呕吐 ②听力障碍 ③面瘫。两组病人术后返回病房分别开始记录出现上述并发症的人数。④满意度:出院时两组患者均填写: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将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21.0 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结果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具体见下表1。两组患者满意度情况调查,具体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情况比较 例(%)。
表2 两组患者满意度的比较 例(%)。
3.1 艾盒灸联合耳穴埋籽的护理干预可降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耳穴埋籽作为一项传统的中医操作,效果好,副作用小,所选穴位:神门具有镇静、镇痛、安神、止吐作用;胃穴具有调中焦和脾胃、理气降逆的作用;交感可大大地缓解因迷走神经兴奋而产生的恶性呕吐。艾灸即是艾条点燃后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传导,达到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散寒祛湿、消淤散结、活血逐痹的治疗目的。中医学认为:恶心呕吐为气机不畅,胃气上逆所致。灸合谷穴可降低微血管减压术后病人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合谷穴有非常好的缓解头晕及恶心、呕吐的作用,是因为它直接作用于胃肠。本研究结果表明了:对照组患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为36.7%,观察组患者为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3.2 艾盒灸合谷、翳风穴可预防和缓解微血管减压术后病人听力障碍,面部麻木、面瘫的发生。艾灸的作用:具有逐寒祛湿、止痛、消瘀散结、调整功能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功能[5]。听力障碍,是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约占8%,是听神经与供血动脉受刺激有关,表现为手术侧辨别声音的能力减退或丧失[6]。面部麻木和面瘫,可能是由于术中过度牵拉面神经,或者滋养面神经的血管受到牵拉、刺激导致血管痉挛[7]。《针灸大成》中有“面口合谷收”的记载,就是通过针刺远端的合谷穴可以达到治疗面、口部疾病的作用,这是针灸治疗远治的作用,合谷穴也是用针刺手段治疗中枢性面瘫的最常用穴位之一。合谷穴主治:口眼歪斜,中风口噤,面肿,耳聋等五官头面诸症属实者,皆有效验;合谷穴还有镇痛安神的作用。阳仁达,言芳[8]报道:合谷穴在现代临床应用如下:合谷穴是治疗各种疼痛的主要有效穴位之一;在三叉神经痛的治疗中有效率达到90%~100%;在治疗周围性面瘫疗效达到96%;在面肌痉挛方面总有效率达到92.1%~97%。翳风,首见于《针灸甲乙经》。翳风穴处即是面神经出茎乳孔处。《针灸大成》记载翳风有“主耳聋耳鸣,口眼歪斜,脱颔颊肿,翳风具有疏通经络,开窍益聪的功效”,翳风穴主治:治疗胃火气逆之呃逆,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伴耳后疼痛者。现常用于耳聋耳鸣,中耳炎,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耳穴埋籽中脑具有主治失明、多梦、耳鸣、疼痛性疾病的功效。研究结果表示对照组患者听力障碍,面部麻木、面瘫的的发生率分别为13.3 %,23.3 %;观察组患者听力障碍,面部麻木、面瘫的的发生率分别为0,3.3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艾盒灸联合耳穴埋籽,操作方法简单易行、护士容易掌握,同时能节省人力,没有副作用,经济安全,病人也乐于接受。因此该方法可用于预防微血管减轻术后恶心呕吐、耳鸣、面瘫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