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方
《永不消逝的电波》
黑白;八一电影制片厂1958年出品;编剧:林金;
导演:王苹;主演:孙道临 袁霞
【一句话剧情:隐秘的情报工作,没有硝烟的战斗。】
说实话,在少年儿童时期,我们对电影的无限热爱,大多来源于它是“打仗的”。如果说今晚上放映电影,那么,这个晚上无疑是应该当做节日的。但是紧接着我们就会追问:是打仗的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等于是在这个节日里燃放了无数的鞭炮。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当晚放映的是像《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类型的电影。不能说这部电影不是“打仗的”。因为片头和片尾都有战斗的画面,而且它所要反映的,是另一种战斗,是看不见的硝烟;但要说它是“打仗的”,却一直在演这个脱下了军装、放下了枪的人,来到了大城市上海,躲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一会儿“滴滴滴,滴滴滴”地发电报,一会儿办起了一间小卖部,一会儿又结婚了,有了孩子了;一会儿又被日本鬼子抓去了,灌辣椒水,上老虎凳,被折磨得死去活来;一会儿又放出来了。又回到他的那间小房子里去,“滴滴滴,滴滴滴”地开始发电报了。这一次,是国民党又来抓他了,虽然没有演怎么给他上刑,但是很显然,这一次他是牺牲了。因为他在敌人赶来之前把情报发完了,之后发了永诀的电报:永别了,同志们!
这样的电影,别说是我们小孩子看得糊里糊涂,我想就是大人们,恐怕也是“狗看星星,看不出稀稠”来的吧?因为在那个时候的乡村,能够清楚明白地知道国共既有合作,又有斗争;既有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又有以汪精卫为首的伪国民政府;就是在以蒋介石为正统的国民政府里,也是既有以徐恩曾为头子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中统”,又有以戴笠为头子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的“军统”。在这部电影里,各方面的人都想从共产党员李侠这里得到他们想要的东西。但无论是日本人、还是蒋介石的人、还是汪精卫的人,谁都一无所获。而且看起来,当初李侠还在利用他们之间的隔阂、矛盾、猜疑,从而保护了自己,使他从日本人的监狱里被释放了出来。把这么复杂的关系搞得像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的人,没有。连一个都不会有。
但是这样的电影也教会了我们一样东西:怎么给人上刑。在夏夜的孩童游戏里从此多了一项游戏:有一个人扮演李侠,另外的人扮演打手。这样,在某一个夜晚,我们捉住了“李侠”,然后把他放在两根粗壮的分开的碌碡上,一部分人抱着他的头,一部分人压着他的腿。这样他的肚子就横在空中,我骑到他的肚子上起起伏伏,给他“上刑”。他当然没有李侠那样的英雄气概,很快就像挨了刀的猪一样撕心裂肺地嚎叫了起来。游戏结束。
第二天放学的时候,我们排好队准备回家,这个“叛徒”突然向站在队列前的校长汇报说:校长,李方他们抓着我,说是给李侠上刑呢。校长踢了他一脚,说:就你这样,还想当李侠?没想到这一脚踢到他破了洞的书包里,倒把校长的脚套在里面拔不出来了,校长像伤了一条腿的公鸡一样在原地不停地跳腾着。学生们都笑起来。校长强忍着笑,骂他:你赶紧把我的脚掏出来啊!
后来才知道,校长那天心情不好。他的老婆又生了一个丫头。
《林则徐》
国产片,彩色;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
编剧:吕宕 叶元;导演:郑君里 岑范;主演:赵丹
【一句话剧情:林则徐奉旨禁烟。】
上初中之后,课程中有了政治。就是社会发展简史。第一次接触人是从猿猴变来的学说。当然是不信的。我所生活的地方没有猿猴,连普通的小毛猴都没有。每当看到来村子里耍猴的人敲着破锣让猴子爬杆杆,我就要想:这个猴子怎么没有变成人呢,它什么时候才变成人呢?现在就更不相信了,我更相信人类是从海洋中走出来的。
依据课本的描述,人类曾经经历过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将来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在各个社会形态转变的过程中,都会有剧烈的阶级矛盾和国家矛盾。比如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对中国进行过武装侵略和经济蚕食,通过鸦片战争,将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清朝政府为了摆脱西方列强的殖民统治,为了强国富民,就有了林则徐奉圣旨禁烟的事情。
网民们曾经戏言:1646年清军入关,为此后中国银屏清宫戏的泛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实,1959年上映的《林则徐》,应该是新中国成立之后最早的清廷戏,只不过这并非“戏说”而是正剧。这个时候,新中国成立还不到10年,新中国的土壤里还残存着许多成规陋习,封建残渣。取缔妓院,改造妓女,让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杜绝鸦片,增加体质,让吸食鸦片的人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无毒无娼,这是共和国成立之初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说到鸦片,吸食大烟,爷爷有着一本苦难的经。据爷爷说,他的父亲和大哥都是吸食鸦片的,因为这样的嗜好和恶习,把家中的田亩牲口细软统统变成了虚无缥缈的缕缕青烟。最后无以为继,只好通过给富有的人家“顶兵当差”以换取毒资。当然这样做的好处是:等到全国解放,新中国成立,爷爷已经成为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的赤贫户,理所当然地成为了贫农。
漫长而寒冷的北方冬夜,欢声笑语弥漫房间的节日,夏夜大柳树下的清风明月里,爷爷曾多次为我们讲述过那些艰辛的逝去的岁月里的故事,尤其是讲到鸦片的危害,讲到因为吸食鸦片而家破人亡的过去,我们都会义愤填膺,觉得爷爷能在那样艰难、困苦、凄凉而悲惨的世界里活过来,并有了我们这一大家子人,真是太不容易,太过伟大的事情。爷爷所讲的那些陈年旧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年之后,展纸握笔,把自己写成了所谓的作家。在我所写的那些文学作品里,《破口大笑》《叮咚作响廊檐水》《一个兵》等小说,都是来源于那时候爷爷的讲述。
从1959年的《林则徐》到2014年的电视连续剧《湄公河大案》,时光过去了半个世纪,作为艺术的形式来反映同一题材,可谓艺术的潜移默化实在是“润物细无声”,所起的作用是相当微弱的。而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到现在,将近二百年的时间里,对于毒品的危害,人们好像并没有认识多少。种植罂粟的还在不计后果的种植,加工的依然在花样翻新地加工,运输的在舍身忘死地运输,吸食的依然在奋不顾身地吸食,而禁毒的依然在想法设法、竭尽全力、甚至流血牺牲地进行着艰苦卓绝地斗争。
《五朵金花》
国产片,彩色;长春电影制片厂1959年出品;编剧:赵季康 王公浦;导演: 家乙;
主演:杨丽坤 莫梓江
【一句话剧情:五个少数民族女孩子的爱情。】
等到第五个女娃子生下来,李让就开始心衰气短了。
在农村,生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孩子,除了有生根立后、延续香火的世俗愿望之外,还有一些不便言明的原因。在农业社会里,有些活计更适合具有力量的男性来干。虽然所有的农活女人都可以干。同时,如果生养不了一个男孩,则暗暗地隐喻着你的先人干下了什么缺德事,或者你本人就是一个在现世里从头坏到脚的人,背地里不知做了多少“断子绝孙”的龌龊事。你死后,将不会有人会记挂着你,年年清明时节坟头上也不会有白色的纸幡飘动,你将是一个孤魂野鬼……
细想起来,一个人如果没有儿子,也是能够很好地生活在世上,并从容安详地走完一生的吧。但是你既然成家立业,没有儿子,则很明显地表示你并没有生命力,你连繁衍后代的能力都丧失了。这是很令人绝望的一件事情。
所以,李让的心衰气短就很能让人理解和同情。
他又有了第六个女儿。他从此不到别人给儿子娶亲的场合去了。大女儿代替他。
他又有了第七个女儿。他从此不到男人堆里去了。男人们抽烟喝茶闲聊的时候,他背着背篼提着铁锹孤独地走在拾粪的路上。
他又有了第八个女儿。他从此在过年的时候也不去祖坟上烧纸了,也不出门。除夕的夜晚,连大门洞里的灯笼也不挂了。
他又有了第九个女儿。从此村里人就很少见他了。就是物资交流会上唱秦腔,这个嗜戏如命的人也是不看的了。
他终于有了一个儿子。在生养了九个女儿之后,他的老婆终于给他生了一个儿子。他大喊了一声:我的妈呀!然后蹲在院子里的灿烂阳光下抱头痛哭起来。
他的脸上熠熠生辉。他的腰板挺得端直。他大宴宾客,为儿子做满月酒。他喝得大醉。年关临近的时候,他出了三千元钱,在庄子里办起了社火。而且执意要扮演《辕门斩子》里的杨六郎。一身戎装,手提银枪。高唱:战鼓咚咚催人魂,为正军纪坐辕门;二十四将排班站,定斩宗保镇军心……
一岁上,他的儿子因先天性心脏缺损,夭折了。
三个月后,李让长叹一声,泪湿脸颊。对老婆说:老天可怜咱们,给了我们一个儿子,让我们欢喜了一场。又收走了。命里没有莫强求,罢了。你把九个女儿照看好。
瞑目而逝。
《静静的顿河》
译制片·上中下三部·彩色;【前苏联】高尔基电影制片厂1957年 出品;编剧:格拉西莫夫;导演:格拉希莫夫;主演:P·格列沃夫(格里高利) E·维斯特丽兹卡娅(阿克西妮娅) Z·基里延科(娜塔莉亚)
【一句话剧情:顿河哥萨克人民的历史与苦难。】
前苏联作家米·肖洛霍夫自1926年构思、写作,于1940年完成的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别开生面地反映了广阔的历史画面,生动真实地表现了顿河流域哥萨克民族在1912年至1922年的动荡岁月中的历史,而成为“令人惊奇的佳作”,被认为“苏联文学还没有遇到同它相比的小说”。尽管这部皇皇巨著在1941年获得斯大林奖金、1965年因其“在描写俄国人民生活各历史阶段的顿河史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力量和正直品格”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但这部作品及其作者,从一开始就引起激烈的争论,作品被苏联一些文艺评论家批判为“宣传富农思想”;作者被认为是“布尔乔亚的同路人”,肖洛霍夫在1938年还遭受到了人民内务委员会的迫害,由于斯大林的帮助才幸免于难。
我最初阅读这部书,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为金人所译、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装插图本。从那时起,精装、简装、盗版等不同版本阅读过很多遍。即便是那种错别字满篇的盗印本,也无法掩盖这部震撼人心的作品的艺术力量。
在我阅读这部长篇的同时,我读到了作家邓刚的小说《人的魅力》,用艺术想象描写了当《静静的顿河》在苏联《十月》杂志上连载后遭到批评,连斯大林都感到疑惑的时候,苏联文学泰斗高尔基带肖洛霍夫去见斯大林的情景。在小说中,年轻的肖洛霍夫带去了他为写作而搜集的几麻袋真实资料,并不顾高尔基连续咳嗽用以提醒他注意口气和语言,毫不隐晦、慷慨激昂地向斯大林讲述自己对这部小说的艺术构思、顿河的历史、人物的命运、苏维埃政策的过火等等,直至斯大林无法回答,没有话说,只能赞成肖洛霍夫的观点,并同意小说继续连载。
作为小说,我们并不能幼稚到认为那就是当时的真实情况。但是三十多年过去,阅读的次数都已模糊,然而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顿河风光、哥萨克风俗等等,却越来越清楚,越来越明晰。
我注意到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词中的两个词组:艺术力量,正直品格。如果肖洛霍夫没有细腻而深刻的笔触,没有处处流淌着生动鲜活的由语言文字所汇聚的顿河的波涛,就不可能有艺术力量存在;同样,如果肖洛霍夫没有将审美意识与残酷现实相结合,用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来对待书中的人物,来真实描写哥萨克民族所遭受到的苦难,用人格魅力来力求作品反映现实生活的真实的勇气,没有正直的品格,也就没有了《静静的顿河》。
在我三十多年的文学创作中,这部伟大作品的艺术力量一直都在吸引着我,左右着我,甚至在很多情况下,它对景色、人物的描写手法,他了无痕迹地将时代的风云和人物的命运相衔接的艺术特质直接影响着我。但同时,对待自己的作品,我一直都在坚持肖洛霍夫写作独立的那种冷峻的特点和直面现实的勇气。
在我看来,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小说,不是远离或者背离现实生活的,而是深入到生活的内里,从矛盾中找出前行道路的,是作者对人类的普遍价值的肯定和对生活进行批判、修正的,是具有悲天悯人的人文关怀的。当下的许多作品,除了无病呻吟之外,有很多作品是在粉饰生活,远离生活,背离人民愿望的。
任何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首先必须要具有良知、道德、勇气和正直的品格,才可能创作出深入人心、与劳苦大众同呼吸共命运的优秀作品。
经典,永远值得反复阅读和回味。
《拯救大兵瑞恩》
译制片·彩色;【美国】梦工厂派拉蒙影业公司1998年出品; 编剧:罗伯特·罗达特;
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主演:汤姆·汉克斯 马特·达蒙
【一句话剧情:八个人救一个人,不为别的,只为安慰母亲那颗已经破碎了的心灵。】
“亲爱的瑞恩太太,我满怀欣喜之情通知您:您的儿子、列兵詹姆斯·瑞恩,平安无事。此刻,他正在从欧洲战场返乡的途中。来自前线的报告表明,在他得知三个哥哥在这场为铲除独裁和压迫的世界大战中不幸牺牲的消息后,仍以非凡的勇气和赤诚之心,履行了他的职责。我很荣幸地以最高统帅和全军将士以及对您充满感激之情的全国人民的名义,祝您在詹姆斯·瑞恩的陪伴下,幸福安康。马歇尔将军。”
这是时任美国陆军参谋长、五星上将、乔治·卡特利特·马歇尔将军写给列兵詹姆斯·瑞恩的妈妈一份言辞恳切的信。作为画外音,置于电影《拯救大兵瑞恩》的片尾。
我记得在看过这部全球同时上映的电影不久,在银川参加宁夏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在会上,已故的小说家张贤亮先生有一个发言。他在发言中有一段话,我牢记在心。他说:我们大家都刚刚看过美国反映二战的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我们中国有些导演恬不知耻(这个成语我记忆犹新)地说,人家那是大制作,真有钱。我要有那么些钱(该片的制作成本约为7000万美元),我会比他(指该片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拍得更好。我明确地告诉你,就是给你一大房子的钱,让钱把你压死,你也拍不出人家那样的电影来!
我高度赞同张贤亮先生的说法。我也非常尊重和欣赏该片的编剧罗伯特·罗达特,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因为我不止一次地看过这部电影,也不止一次地被深深地震撼和感动。这会招致很多人的攻击:这个叛徒,这个崇洋媚外的汉奸。我感到不解的是,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地球上有61个国家和地区被卷进了战争,20亿人遭受到战火的蹂躏,7000万军民死伤,仅中国就有超过3700万人。在这场铲除独裁和压迫的世界大战中,中国产生了多少汉奸有人统计过吗?有多少伪军和所谓的皇协军有人计算过吗?在那3700万死伤的军民中,有多少是无辜的平民百姓?有谁会真正地对抗日的英雄和普通百姓的死活致以应有的尊重、褒扬、怀念和掬两眼热泪?谁会不惜一切代价去挽救一个普通的生命?谁会真正地做出切实的行动,去安慰一位在一个下午连续接到三个儿子阵亡通知书的母亲的心?
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最高统帅马歇尔做到了。他给他的同僚们读了一封信,是第16位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在结束了美国南北战争后给一位失去了五个儿子的母亲的信:“女士,我已从麻萨诸塞州上将副官的战争部档案得悉,你是五位在沙场上光荣阵亡的战士的母亲。我感到我的言辞薄弱无力,根本无法安抚你的悲伤,无法弥补你的损失。但我必须在此向你致谢。他们是为了拯救国家而死,愿天主安抚你的丧子之痛,让你永远怀念远去的挚爱,神圣的荣耀都归于你们。因你们为自由付出了重大代价。林肯敬上。”与其写给这位母亲这封苍白无力的致谢信,还不如让其中的一个孩子活着陪伴她。
这就是马歇尔上将为什么要说:“那孩子还活着,我们要派人去找他,然后带他远离战场”的原因。
以悲天悯人的宽广胸怀去珍爱每一个生命,用真切的血肉之躯来温暖一个母亲的心。而不是用什么主义、政党、人民、祖国以及感谢信来掩饰那空洞无物的信仰和口号。
那孩子还活着,我们要把他从战争中拯救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