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思捷
(内蒙古工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经济实体间的竞争已由企业层面转为供应链层面的竞争。如何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找到合适企业的运行机制,在兼顾各方利益的同时,达到供应链整体效益的优化改进,成为学术界和企业界研究探讨的重点。供应链契约正是一种通过适当的信息和激励措施,改变供应链协调结构,使供应链达到最佳运行状态的工具。目前,学术界对供应链契约研究发展趋势的总结较少。因此,本文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及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2008~2017年供应链契约研究文献为样本,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跟踪供应链契约的发展走向,为今后研究打下基础。
本研究以2008~2017年,中外供应链契约研究相关文献为数据样本。外文文献方面,基于Web of Science的核心数据库(包括SCI和SSCI),输入主题词“supply chain contract”,共检索得到外文文献2203篇。在中文文献方面,以CNKI数据库为基础,进入期刊高级检索,输入检索条件:主题为“供应链契约”或者关键词为“供应链契约”,限定期刊来源为EI和CSSCI,共检索中文文献203篇。利用Citespace4.0软件的数据挖掘可视化功能,归纳代表供应链契约研究的关键节点,为今后研究工作的开展指引方向。
图1显示,供应链契约研究2008~2017年的年发文量,呈现U型分布。从2008~2011年发文量逐年下降,形成小波谷,从2011~2016年发文量逐年上升。由图1可知,各年间发文量波动幅度不大,2008~2016年的发文量均超过200篇,说明供应链契约研究在近10年间一直有较高的学术关注度。
结合图2,2008~2017年,供应量契约研究主要来自中国和美国两个聚类群。从发文频次上看,中国发文量最高,达到1018篇,占该时段发文总量的46.2%,远远领先美国的518篇。其次是加拿大的98篇、再次是德国、意大利、英国、法国等接触契约精神相对较早的国家。选取发文量排名前15的高频节点,进一步分析中介中心性(表1),中国虽然在发文量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但中介中心性为0.00,表明中国学者的研究相对独立,国家间合作较少,这种情况同样发生在了台湾、伊朗和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相比之下,荷兰的中介中心度为0.99,位于所有国家第一位,在图2中可以看出代表荷兰的引文年轮外圈已出现紫色,智利(0.59),瑞士(0.49),哥斯达黎加(0.49)等国也出现相同情况。欧美国家大多体现出较高的中介中心性,这些国家的学者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合作,有些国家已成为供应量契约研究的枢纽。
图1 2008~2017年供应链契约研究年发文量趋势图
图2 2008~2017年供应链契约研究国家分布图
表1 2008~2017国家发文量及中心的分析
结合图3、图4可知,外文文献发文量前15的机构中,有电子科技大学(55篇)、华中科技大学(36篇)、天津大学(32篇)、清华大学(27篇)等9所中国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两所位于香港(香港理工大学(55篇)、香港城市大学(28篇))、3所位于美国和英国(德州大学达拉斯分校(23篇)、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2篇)、英国哥伦比亚大学(20篇)),再次体现出中国和美国是供应链契约研究的主阵地。对比可知,我们发现中国研究机构在外文核心期刊上的发文量近乎是中文核心期刊发文量的4倍,表明中国供应量契约研究学者和团体大多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聚焦于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核心期刊。
关键词可视为文献的要点,是作者对所表述内容高度浓缩与提炼。在Citespace4.0软件中,在节点类型中选择Keyword,经过Pathfinder算法和合并网络后,得到中外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图5)。经过统计,得到该领域排名前10的高频关键词(表 3)。
通过对高频关键词的概括和提炼,总结出供应链契约研究三大热点。
在以往大多数研究中,以确定需求为假设前提的EOQ分析始终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其过于理想化的特点,已逐渐脱离了学术的中心。现阶段供应链契约的机制研究主要针对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的探讨。孙在东[1](2009)基于制造商和分销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系统,使用Stackelberg主从博弈法建立回购契约模型,通过与简单批发价格合作模式比较,得出供应商若给制造商提供合适的回购价格,会促进制造商订货积极性的结论。覃毅延[2](2007)研究了易变质物品这类特殊商品,在弹性需求条件下供应商如何确定最优数量折扣的问题,比较了供应商和零售商在单独决策和联合决策两种情况的企业利润,结果显示:供应商可以采用数量折扣的方法进行供应链协调,且价格折扣是价格敏感系数的增函数,是变质率的减函数。张毕西[3](2014)研究了考虑回收价格的短生命周期产品两级供应链协调问题,给出了一次订货和二次订货两种策略,他发现,当利润模型参数利润满足一定条件时,二次订货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图3 2008~2017年供应链契约发文机构外文发文量
图4 2008~2017年供应链契约发文机构中文发文量
图5 供应链契约文献高频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实现利益共享和风险分担的前提是信息共享,但是由于供应链成员间自身利益不同,实现信息共享需要一定的信息成本,激励机制在契约设计中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信息成本,激发双方共享信息积极性。关于激励机制的研究,马士华认为,有效的激励机制符合供应商利益最大化需求,具有激励兼容 (incentive-compatible)特征,也就是说,即使不受外在力量约束,供应商也能自觉执行。陈长彬[4](2008)在契约的设计中选取供货价格和交货提前期两个重要参数,通过改变参数在一定范围内的取值,激发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的积极性。王新辉[5](2015)在风险规避型的两级供应链中,引入利他委托人代替中心决策者,利用均值—方差法设计出以合理补偿和转移支付为内容的激励机制。Esmaeili M[6](2010)建立了非对称信息模式下的卖方—卖方模型,通过对几个该类模型的比较和敏感性分析,提出半合作模式,将共享销售支出作为激励策略,以实现信息共享。
表3 供应链契约研究关键词词频汇总
行为供应链研究了人的行为和认知对供应链系统的设计、管理与改进产生影响和这些属性与供应链系统的相互作用[7]。当前,学者对以公平关切为代表的人际互动因素的研究较为深入。谭佳音[8](2012)对渠道和品牌竞争同时存在供应链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当零售商采取公平关切条件下,如果批发价和网络渠道商品价格适中,利润分配将对收益共享契约的有效性影响显著。杜少甫[9](2010)研究考虑公平关切的供应链契约协调,结论为:供应链协调状态不受到零售商公平关切行为影响而改变。李媛[10](2015)在上文研究的基础上,对效用函数进行改进,在低碳环境视角下,研究制造商向具有公平偏好的零售商提供不同契约的供应链协调问题,研究结果表明,在考虑分配公平的影响后,收益共享契约及回购契约在供应链协调问题上等价性不变,批发价格契约只有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协调供应链。
本文采用图表分析法和文献分析法,辅助Citespace可视化功能,分析2008~2017年供应链契约研究的中外文献,得出以下结论:(1)从发文数量上看,年发文量从未低于200篇;从趋势上看,发文量在2011年达到波谷过后,至今呈现出稳中有进的状态。(2)中国和美国是供应链契约研究领域主要的文献高产国,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之间展开了广泛的国际合作,以中国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学者的研究则相对独立。(3)从微观上看,当前供应链契约研究的主要推动力量集中在国内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中。(4)当前供应链契约的研究主题集中在需求不确定条件下的供应链协调,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息共享与激励和行为供应链研究三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