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对物流业就业结构的影响
——基于我国物流上市企业的研究

2018-10-17 06:34雷小清谢鲁淇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商学院广东广州551100442200
物流科技 2018年9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高技能协整

雷小清,谢鲁淇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商学院,广东 广州 5511004422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物流业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物流规模不断扩大。据中国物流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社会物流总额达到252.8万亿元。物流业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门和基础产业。同时,它也是吸纳就业的主要渠道,据统计,2016年我国物流从业人员超过5000万人。但是,随着我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以劳动密集型为特征的物流业面临巨大挑战,依靠技术进步,转变增长方式,是我国物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技术进步无疑会对物流业的就业造成冲击,如何协调技术进步和充分就业之间的关系,是物流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本文从偏向性技术进步角度探讨我国物流业就业技能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的关系。

1 文献回顾

20世纪80年代至今,大量文献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工资差距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多数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对于劳动力技能结构以及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有着显著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不断增大,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逐步减小,高、低技能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不断增大。

国外对于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就业之间的关系研究较早。由于在20世纪80年代超过20%的技能升级发生在制造业,Berman、Bound和Griliches(1994)研究了美国制造业对技能劳动力的需求转移情况。他们认为在解释美国制造业技能升级方面时,偏向性技术进步非常重要。技术进步与研发投资、技能升级和计算机技术支持有着很强的相关性。对于制造业而言,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工人在行业就业人员中占比过高,在某种程度上,新技术的采用会在劳动力技能需求上体现出来。他们对更久远的数据进行了追溯,发现从历史上来看,也能观察到制造业对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劳动力需求的增加趋势。

Kalz和Murphy(1992)对失业率上升的问题做了研究,认为技术进步导致了劳动力市场对劳动力技能要求的提高,进而使得低技能劳动力失业率增加。Knut Rφed(2005)对欧洲20世纪80~90年代的失业率上升现象所做的研究,其结果与Kalz和Murphy的结论相同。他发现,即使是在竞争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低技能工人的失业率也高于高技能工人,这是由于高技能工人需要更多有利可图的工作匹配,即当劳动力市场上出现了更高技能的工人,低技能工人在劳动力市场中会失去其在与企业雇员中拥有的垄断权力,高技能工人由于掌握了低技能工人所没有的技能,因此能够以相对更高的工作效率得到相对高的工资,使得企业和工人之间互相有利可图。与此同时,低技能工人的就业和工资受到冲击进而导致其失业率增加。

Stephen Machin和John Van Reenen(1998)则从更加广泛的地理范围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研究。他们将美国的工资和就业技能结构变化与丹麦、德国、法国、日本、瑞典和英国的情况进行了比较,采用国际视角对多个国家的工资和就业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直接观察到技术变化(研发强度)与所有国家出现的更高技能工人的重要性增长密切相关,在这七个国家中都发现了技能提升与研发强度之间存在重大关联的证据。他们的研究结果证明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是一种相互影响的关系,随着国家工业化不断进步,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日益趋增。这一现象明显增加了对技术熟练和受教育程度高工人的相对需求,同时,也给相对不熟练的工人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对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他们通常根据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从宏观的角度对劳动力就业和工资等问题进行研究。赵利、曹惠(2008)通过山东省的若干年社会劳动生产率和劳动力市场结构信息,分别对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进行实证分析,认为技术进步影响就业结构,进而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失业。魏巍、王林辉(2017)研究了我国珠三角地区“用工荒”的问题,对劳动需求进行了量化和实证分析,认为“用工荒”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进步偏向于技能劳动,造成大量技能型人才的缺口。

也有一部分学者研究单一行业技术进步对就业的影响,例如杨蕙馨、李春梅(2013)在对中国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就业结构进行研究后发现,信息产业同时属于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技术进步则会增加企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同时降低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且技术进步会加大两种劳动力之间的工资差距。

专门针对物流业偏向性技术进步研究的文献较少。韩彪等(2017)采用1995~2014年中国物流产业的相关数据,测算了中国物流产业的要素替代弹性和技术进步偏向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物流产业技术进步在东、中、西部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技术进步的方向为资本偏向型技术进步。欧阳小迅和黄福华(2014)根据 2000~2011年中国30个省市区物流业相关面板数据,测算了中国各地区物流产业技术进步指数,提出了技术偏向选择的判定方法,研究发现中国物流产业中已经开始出现资本深化的趋势。

纵观上述文献,大多数研究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文献把关注点放在整个国民经济部门或制造业上,专门研究特定行业的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关系的研究文献很少,更没有研究物流业技术进步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文献。

2 技术进步对就业结构影响的实证分析

2.1 变量选取和数据来源

本文着重考察技术进步与劳动技能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而检验我国物流行业是否存在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即技术进步是否导致高技能劳动力需求相对增加。

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其中,被解释变量(Y1、Y2)为技能型劳动需求。技能需求一般采用高技能劳动数量与低技能劳动数量的比值来衡量。从目前文献看,高低技能劳动力的划分通常以教育程度的高低或工作专业构成为基础。按照教育程度,可将劳动力划分为博士、硕士、本科、大专、中专和高中等类别;按照工作内容,可将劳动力划分为生产人员、销售人员、技术人员、财务人员、行政人员等类别。为方便研究起见,本文将生产人员和学历为大专以下的员工作为低技能劳动力(以Y1表示大专及以上人员比例),工作专业构成为非生产人员和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员工作为高技能劳动力(以Y2表示非生产人员比例)。

解释变量(X1)为技术进步。从以往的经验看,对技术进步的度量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指标:全要素生产率(TFP)、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技术变化率(TC)、R&D投入、R&D密度、专利申请授权数、人均占有机器设备价值、计算机使用率或信息化程度等。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和研究的方便性,本文选取人均固定资产净值作为物流业技术进步的代理变量。同时,增加企业规模(X1)和企业盈利能力(X2)两个控制变量,以提高模型的解释力。这里,以主营业务收入代表企业规模,以利润额代表企业盈利能力。

本文采用2003~2016年我国24家上市物流企业的面板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所有数据均来自Wind数据库中的年度财务报告,分析工具选用Eviews9.0软件。

2.2 数据检验

为保证面板数据的平稳性和防止伪回归,需要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和协整检验,在此基础上再利用计量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2.1 单位根检验

在进行协整检验之前,必须对各变量的稳定性进行判断,所以,对各企业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如果数据序列为非稳定,意味着存在单位根。为保证结果的稳健性,本文分别采用LLC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方法。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除了变量Y2的LLC检验、ADF-Fisher检验和PP-Fisher检验拒绝存在面板单位根的原假设外,其余变量的检验值都不能拒绝面板单位根的原假设,而各变量的一阶差分均不存在面板单位根。因此,综合以上三种检验方法可以判定各个变量为一阶单整。

表1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2.2.2 协整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高技能劳动力、技术进步、企业规模、盈利能力等变量并不平稳,但均为一阶单整变量,满足面板数据协整性检验要求,可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这里,采用Pedroni检验和Kao检验方法,其中,Pedroni检验方法用7个统计量来检验面板数据之间的协整关系,如果在检验中拒绝原假设,则表明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根据数据生成的过程,Pedroni提出当样本时期较短(小于20)时,统计量Panel ADF和Group ADF的检验效果最好,而Panel v和Group PP的检验效果较差,其它统计量检验效果居中。协整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可以看出,对于模型(1)和模型(2),Panel PP、Panel ADF、Group PP和Group ADF检验在1%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模型(2)Panel v检验在1%显著水平下,Panel rho检验在10%显著水平下拒绝不存在协整关系的原假设,而Group rho统计量不能拒绝原假设。考虑到本文的时间跨度仅为14年,这里主要依据Panel ADF和Group ADF统计量的检验结果来判定,据此可以认为模型(1)和模型(2)中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

表2 协整检验结果

同时,表2中也列出了Kao面板协整检验结果,其原假设是不存在面板协整关系,从中可以看出,ADF统计量的概率值均为0.0000,在1%的显著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所以,Kao检验进一步支持了模型(1)和模型(2)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的结论。

2.3 回归结果与分析

面板数据回归分析中经常使用的模型主要为个体随机效应模型(RE,Random effect model)以及个体固定效应模型(FE,fixed effect model)。由于本文中选取的企业年报数据时间长度不一致,同时,个体随机效应模型所做出的结论偏于保守,置信区间很大。考虑到本文所分析的物流行业不同业务内容的企业(如运输业、仓储业等)之间差异较大,个体固定效应模型相比之下将更加适合在本文中的数据分析中使用,因此选择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回归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从表3中可以看出,模型(1)和模型(2)的拟合优度较高,都通过了整体显著性检验,技术进步、企业规模与劳动力技能结构存在显著的关系,模型(1)中企业盈利能力对劳动力技能结构产生显著性影响。

表3 回归结果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物流业以劳动力密集型为主,对低技能劳动力需求较大,但是,随着物流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物流机械技术、物流材料技术和信息技术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物流业呈现资本加深趋势,逐步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这意味着以物化资本为主的投资越多,投资规模越大,技术水平越高,技术进步速度越快,物化资本与对低技能劳动力出现一定程度的相对替代,而与高技能劳动力具有很大的互补性,资本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和资本积累既提高了劳动力的技能,提高了就业门槛,也增加了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

企业规模与技术进步存在显著的正向关系,企业规模大,资金实力相对雄厚,抗风险能力较强,有利于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应用,容易聚集人才,在市场中的垄断地位高,对价格控制能力强,更有能力通过技术进步获取超额利润。在劳动力成本约束日益紧张的情况下,大型物流企业通过提高资本密度来减少劳动力成本的愿望更加强烈,企业规模越大,往往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越高,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也越高。

3 结论

本文采用我国24家物流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物流业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技能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物流业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技能偏向性技术进步,无论是大专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比例还是非生产岗位的就业人员比例都呈现提高的趋势,即技术进步导致高技能劳动力相对需求的增加。与此同时,企业规模也对劳动力技能结构产生显著的影响,企业规模越大,高技能就业人员比例越高。

技术进步并不必然造成物流业就业减少,而是一种非对称性和结构性的影响,在降低低技能劳动力需求的同时也相对提高了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技术进步与劳动力技能供给是一场“竞赛”,技术进步要求劳动力技能结构与之相适应。目前,我国物流业从业人员素质整体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技术进步,随着技术进步的加快,对高技能人员的需求更大,因此,要健全物流业人才的培养机制,发动社会力量,提高人才供给质量,增加高技能人才储备,协调就业和技术进步的关系,为实现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高技能协整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