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神轿的演变研究

2018-10-17 12:07江南大学214000
大众文艺 2018年19期
关键词:轿子永川师傅

(江南大学214000)

一、 神轿的起源

据文献记载,轿子的发展已有千年,但是具体的时间因为没有文字记录而无从考证,据现有资料来看,最早的轿子的出现是在夏朝大禹治水时期,《虞书》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行乘舟,陆行乘车,泥行乘橇,山行乘欙。”1欙,在《汉语字典》中解释为“登山的轿”。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山行乗欙。僞孔傳亦作欙。按輂梮橋三字同。以梮爲正。橋者、音近轉語也。欙與梮一物異名。”即解释为“轿”。主要作为走山路时的代步工具。文物方面,在1978年河南固始侯古堆一号墓出土有关轿子的实物,此轿子有屋顶式与伞顶式两种形式,经考古学者鉴定为春秋战国时期,为“三乘肩舆” (图一)。古人称车为“舆”,“肩舆”即扛在肩上,中间坐人的车厢,是国内迄今为止所能追溯到的最早的轿子。

图一.(图片来源:维基百科)

秦汉时期,轿子为称为“步辇”。“辇”从字面上观察,上面两个“夫”,下面一个“车”,具体指的是一种小型的手推车,“步辇”则是使用人力替代了轮子。

唐五代时期有了“轿”一说法,据《清史稿·舆服志》解释“轿者,肩行之车。”但是由于当时民风豪放,乐于骑马,轿子始终没有收到大家的喜爱。而唐代皇室通过使用“轿”彰显其身份尊贵,在宋代以前轿子始终是在皇室贵族在使用。

北宋初期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除了皇室成员,从宦官大臣到商人、百姓等都不准乘坐轿子的“禁轿令”。

南宋时期对于轿子的制度逐渐松弛,后期索性废除了禁轿令。至此之后,轿子不仅仅出现在宫廷之中,更是走进了老百姓的大街小巷,轿子从此得到普及。此时的轿子也已发生了非常大的革新。轿子改为全遮式,轿内置放高脚椅座,乘者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脚而坐”。由于轿身增高,重心上升,过去将轿杆绑在轿底部的作法已不适用。这时的轿杆皆固定于轿身中部,既保持重心稳定,又便于轿夫起放。轿子的改变与坐姿的改变密不可分。

明清时期,皇权专制达到顶峰,舆服志的等级划分十分严格,民轿与官轿的等级划分更加严格。据《清史稿·舆服志》中记载,清朝帝王乘坐的工具包括“五辇”、“五辂”、“三舆”,皇后和皇太后乘坐的凤舆、仪舆、凤车、仪车等具体形制、尺寸、颜色、装饰特点等都有较为严格的划分,百姓则更不得有顶盖、布幔、色彩、装饰等逾越官制等行为。至此轿子已成为达官贵人与寻常百姓中不可缺少的交通工具。

二、 随着时间的发展对于神轿的影响

1.神轿的发展与妈祖的代步工具

追溯神轿的历史,传说清嘉庆年间,当时神明绕境全靠手捧,为了方便出行想出以神轿替代。传统轿子大致分为暖轿和凉轿两种形式,差别在于暖轿多了帷幔遮蔽及覆顶。关于神明采用神轿出行的选择,据台湾民间传统工匠所讲述,此前神明出行亦有神轿、马车与骑马三种方式,但是神轿的出行既避免了使用马车时在不平坦道路上的颠簸,又防止在骑马时会发生不可控情况,更具有灵活性。

神轿基本沿用这两种类型的演变:暖轿转为文轿,王母娘娘、天上圣母(妈祖)等女神文官乘坐,再以绣布饰品、花式雕刻等区分神祇职位阶级;凉轿则发展为武轿和显轿(蓬蓬轿),供关圣帝君、池府千岁等武将王爷乘坐。

而神轿最初由竹轿发展而来。但由于保存时间较短,又因为后来人口经济的发展,当修建庙宇有剩余材料时,便请木匠师傅续作神轿,并协同凿花师傅与彩绘师傅以吉利图案装饰。自此开始发展加强雕饰的木作神轿。

2.日治时期对于神轿的影响

日本治台期间,大量开采台湾高山森林资源,原木取得不必再依靠大陆,木制神轿转为主流。其中制作材料从福州衫、樟木、牛樟、乌心石等转变为采用台湾桧木(红桧、扁柏)、亚衫、红鸡油等为日本对台湾神轿最大一变革。

至此,虽然日本统治台湾的初期对于民间信仰没有太大干预,也没有强迫信众改信日本神道教,而民众得以继续举办绕境活动,甚至因为经济环境改善而使绕境规模扩大,因此,日本时期起稍据规模的庙宇则渐有制作精致神轿的风气,如北港朝天宫的妈祖神轿、台北大龙峒保安宫二祖神轿等。

但是后期皇民化运动则开始以比较强硬的手段压抑台湾民间信仰,甚至部分地区有烧神像、寺庙整拼等政令的强制执行,神轿的制作也随着绕境活动的潜伏而暂歇。

日本政府于此阶段大规模兴建神社,而有些神社规划有“神舆室”,也有部分神社配有神舆,这些日本神舆则大多又日本本土制造完成后运来台湾,并非台湾匠师所制。日本神舆并未对台湾神轿形式或细部作法造成改变,反而是日本神舆在用法上被台湾的信仰模式而改变,而新作的北港虎爷日式神舆在装饰图稿上也渐渐被汉式神轿所同化,此则民间信仰中有一股维持传统的顽强力量深植于民心,则当行为不受压抑时,则自然会回归其理想。台湾的神轿形式在日本时代普遍未受日本神舆影响,无“日本化”的过程。

三、 当代神轿的发展

当代神轿的发展主要是在彰化鹿港地区和台南地区,鹿港地区主要是以量产出名,台南府城地区以结构精美出名,而台南地区其中又以永川大轿最为代表。

1.神轿的传承

台南木作师王永川是全球中华文化艺术薪传奖第十五届薪传奖得主,台南市政府登录为传统艺术保存者,受《文化资产保护法》保护的重要人物。在科技如此发达的社会,永川师傅仍坚持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接合神轿,从选材到制作到雕刻花式,始终强调采用纯手工的方式。尽管耗时又费精力,永川师傅仍坚持手工制作可以兼顾到机器所不能达到的细微之处。永川大轿除了接各庙所需的各种神轿外,亦承担各庙神轿的损坏修补,台湾近年的神轿销售量的逐渐萎缩,造成产业荣景不如前些年,导致神轿制作不比神轿修补更能赢得市场需求。随着神轿产业的衰落,像永川师傅在台湾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匠师也面临着手艺后继无人的困境。

2.神轿的制作

神轿的制作一般分为取材、画稿、雕刻、作榫、组合、上漆、桥头组合以及退鲁班师。材料的选择对于神轿的制作极为重要,材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期神轿装饰上的雕刻以及作榫,甚至关系到神轿在巡境过程中仪式的进行。台湾当地盛产的桧木质地细腻,且不容易腐烂,桧木本身还带有芳香,所以神轿多以桧木风干后制作。确定选材与尺寸后,根据雇主的要求和神明的品阶、属性,工匠会画出富含寓意的图案。再以燕尾、龙柱、斗拱、山墙等建筑元素和窗棂、边框的凿花、彩绘及花鸟等装饰神轿,使其更加精美华丽。而完成一座神轿,往往需要10个工匠付出极大的细心与耐心,分工进行两个月左右才能完成。

作者自制

3.小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工业化,传统工艺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大量的廉价商品出现在市场上。但是永川师傅始终没有降低自己对木作品质的要求去迎合市场,将自己的一辈子心血都献给木作,如今年已80余岁的永川师傅说“我肩上的责任还很重,我也并不是没有想过退休,但是我又能去哪里呢?因为习惯了,我对木作都不会厌倦,不会感受自己已经8、90岁了还在工作。”即便现在儿子、女儿、外孙都投入传承神轿手艺行列,但技艺传承问题还是困扰着永川师傅。

四、 结语

新工艺制作和生活方式的到来,给神轿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而唯有知其根源才不会在后期发展的道路上偏离轨迹,本文通过对神轿发展历史的梳理,以点带面,让工匠们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同时,也能结合现代科技和审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风俗系统。也希望民众能够更直观地了解传统工艺,激发人们的兴趣,使其成为人人皆可参与体验的活动。

注释:

1.引自《战国策·魏策》.

猜你喜欢
轿子永川师傅
永川:“逐浪奔永”汇聚八方英才
师傅开快点儿/你笑起来真好看
闲话““轿子””
超越
苗品记永川秀芽
苗品记永川秀芽
只会一种
只会一种
苗品记永川秀芽
官场抬轿子的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