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

2018-10-16 11:45周毅
唯实 2018年9期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运河

周毅

党的十九大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展现巨大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文化感染力的伟大工程,是中华民族活着的、流动的精神家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让古老运河焕发出蓬勃生机。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发出了“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打造成先导段、示范段、样板段,成为江苏文化建设高质量的鲜明标志和闪亮名片”的动员令。主动接轨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增强文化自信,统筹做好大运河文化资源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推动古老运河展现时代风采,是淮安高质量发展的题中之义和重要路径。

一、回望历史,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淮安有底蕴有底气

淮安是大运河连接长江、淮河、黄河的重要枢纽城市,千年运河塑造了淮安的中心地位,孕育了淮安的特色文化,也見证了淮安的兴盛与繁荣。

从发展脉络看,淮安铸就了大运河的“老字号”。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凿最早的人工运河邗沟开始,淮安就与大运河联系在了一起。隋唐时期,沟通黄河、淮河的通济渠东段在淮安境内,见证了隋唐大运河的繁荣。明清两代,随着河工治理、漕运畅通,淮安盛极一时,享有“天下九督,淮居其二”之谓,成为“南船北马,九省通衢”之地。

从历史地位看,淮安承载了大运河的“老记忆”。明清时期,以漕、河总督驻节为标志,淮安成为大运河沿线地位显赫的政治要地、举足轻重的军事驻地、扼守国脉的经济重地,形成了“漕运指挥、河道治理、漕船制造、漕粮转输、淮盐集散”五大中心的历史地位,全面承载记录了大运河漕运、经济、水利等综合功能。

从特色文化看,淮安孕育了大运河的“老品牌”。汇北融南的淮安,既是漕粮运输的关键枢纽,又是治运保漕的河工重地,更是南北交融的核心地带,孕育了地位卓然的漕运文化、中枢集成的河工文化、开放融合的淮扬文化,这些独特的运河文化品牌,铸就了淮安“运河之都”的金字招牌,成为淮安独特的大运河品牌。

从遗产资源看,淮安保有了大运河的“老家底”。大运河申遗区域中,淮安境内遗产区和缓冲区面积超过1万公顷,约占整个大运河世界遗产面积的七分之一,包含2处遗产区(清口枢纽、漕运总督遗址),1段河道(淮扬运河淮安段,包含里运河、里运河故道、古黄河、中运河、张福河),5处遗产点(清口枢纽、双金闸、清江大闸、洪泽湖大堤、总督漕运公署遗址)。2014年,新发现明代陈瑄所建的板闸遗址,保存完好、形制独特,是申遗成功后最重要的发现之一。此外,因运河开凿而在淮安地区传承衍生的戏曲文艺、传统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攒了丰富的运河家底,提供了不竭的文化资源。

二、聚焦当前,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淮安有作为有成效

近年来,淮安全市上下以大运河成功申遗为契机,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为实现“江淮崛起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做好保护文章,留驻“运河之都”记忆。淮安组建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各相关部门以及大运河沿线县(区)主要负责人全面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统筹推进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编制年度工作要点、重点项目清单、签订目标责任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办法》,在江苏省率先研究制定《淮安市文物保护条例》,为大运河文化资源保护划定红线。实施全时段、全区域运河遗产遗存监控保护措施,全面排查勘测运河沿线地下遗址,新确定9处遗迹分布区,使漕运总督公署、淮安榷关、板闸遗址等重现于世。

做好传承文章,彰显“精神家园”价值。淮安紧扣运河文化这个“根”和“魂”,组建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举办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承办中国大运河遗产保护管理论坛等重大活动。编辑出版《淮安运河文化研究论文集》《淮安里运河故事》等系列丛书。实施大运河文化资源布展解读工程,建成以中国漕运博物馆、中国淮扬菜博物馆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专题博物馆群。深入挖掘运河文化蕴藏的时代价值,在城市形象识别系统中融入运河元素,将大运河开放包容的特质凝练成“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新时期淮安精神,融入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之中,大力弘扬践行,生动诠释了淮安运河精神内涵。

做好利用文章,拓展“黄金水道”综合功能。大运河淮安段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水利航运、南水北调、景观生态和文化休闲等综合功能。淮安市注重发挥运河资源的黄金价值,大力实施运河航道整治工程,优化港口作业区布局。目前,大运河两淮段船舶通过量占苏北运河货物吞吐量四分之三以上,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航道之一。按照“多规合一”理念和“城水相依、组团相间、生态相连、文脉相融”要求进行滨水布局,加强景观带建设和水生态修复,依托丰富的运河生态文化资源,在大运河沿线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休闲、健康养生等绿色产业,着力推进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特别是近年来,淮安重点打造里运河文化长廊,将运河文化镶嵌在项目建设全过程,通过“起、承、转、和”四大板块,建设现实版“清明上河图”,成为国家4A级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是览江淮运河风情的优质目的地,年接待游客100万人次以上。

三、展望未来,建设大运河文化带,

淮安有目标有期待

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大幕已全面展开,淮安将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央和江苏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围绕“运河之都,水城淮安”的战略定位,着力打造中国漕运文化核心展示区、中国水利河工文化经典集成区、运河生态文旅江淮经典体验区、运河保护利用综合示范区,大手笔谋划、系统化推进,让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过程成为助力淮安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坚持以文化为引领,助力文化建设高质量。一是盘清家底,严格保护。组织开展运河遗址遗迹排查勘探工作,推进与大运河相关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保护工作,建立大运河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大运河遗产监测平台,实现巡查全覆盖。将板闸遗址、清江浦古城墙遗址等新发现运河遗迹增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点。启动建设一批非遗展厅和传承基地,对洪泽湖渔鼓舞、淮阴运河船工号子等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传承保护。扎实推进板闸遗址公园、洪泽湖大堤保护展示等重点项目建设,科学实施清口水利枢纽、泗州城遗址等综合保护工作,更新优化中国漕运博物馆、西游记博物馆等场馆展陈水平,加强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二是创作精品,打造品牌。加强淮安运河史、漕运史考古发掘和课题研究,实施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舞台艺术作品、影视剧作品、运河主题美术作品等精品创作工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运河文化。扎实办好淮安(中国)大运河文化周,通过高端论坛、文化艺术、创意旅游、群众互动等丰富活动,打响“运河之都”品牌。三是加强宣传,营造氛围。重点围绕“包容天下,崛起江淮”的淮安精神,“勇于创新、攻坚克难”的治河精神,“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通过主题教育、新闻行动、专题报道、口述历史等多种方式,传播运河故事、凝聚发展共识。

坚持以生态为底色,促进生态环境高质量。一是完善防范体系。开展大运河环境风险评估及整治工作,推动重大隐患企业开展环境应急能力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运河沿线化工企业搬迁,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完善风险防范措施,完善应急预案,不斷提高运河沿线生态环境风险防范能力。二是推进生态修复。深入实施环境保护“263”行动计划,加强运河水环境综合执法工作,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城市黑臭河道治理和削减入河水污染物总量行动,开展水源地达标建设,着力解决好大运河沿线影响环境质量的突出问题,保护和改善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保障饮用水安全。三是建设绿色水运。开展运河沿线铁路、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航道环境整治和干线航道非法码头及浮吊作业点治理。推进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和处置设施建设,提高船舶污染接收处置能力。积极做好船型标准化工作,推进船舶LNG动力改造。加强危险品运输船舶管控,禁止不符合规定的化学品、油品运输船进入运河水域航行。

坚持以利用为支撑,推动经济发展高质量。一是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施“文化+旅游”,整合运河沿线旅游资源,策划“运河特色村镇游”“运河水上枢纽游”“西游文化体验游”等一批运河文化旅游经典线路;实施“文化+农业”,传播运河农耕文化,彰显美丽乡村风情,突出发展科技型、文化型、功能型、生态型、服务型等创意农业,谋划建设一批主题创意农园、一批特色品牌农产品;实施“文化+创意”,发挥“智创淮安”文创大赛等平台功能,结合全市优质运河文化资源,组织开展文化创意产品开发、旅游衍生品设计等活动,积极推动作品落地孵化,开发一批具有淮安特色的运河文化创意产品。二是加快特色载体打造。挖掘清江浦、河下古镇、码头镇、蒋坝镇等运河沿线板块丰富的文化资源,加强规划引领、注重特色打造、完善综合配套,打造一批运河文化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围绕运河文化资源利用与开发,支持相关县区利用运河遗存打造众创空间,推动运河沿线现有产业园区、特色载体提档升级,建设运河特色文化产业园区。三是推动重点项目建设。加强谋划争取,大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试点工作,推动里运河文化长廊御码头运河文化中心、清江浦1415街区、阅读中心、盐晶堡等文旅引擎项目建设,早日重现淮安“运河之都”的繁华盛景,高质量建成特色鲜明、令人向往的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

(作者系中共淮安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淮安大运河运河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朱俊
运河上的时间(组诗)
邮轮“挤过”狭窄运河
“书香通州”全民阅读启动
大运河
我为大运河拍照
大运河放歌
游淮安府署
Children I Met In Brisbane Hel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