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发挥创新主阵地作用

2018-10-16 11:45李卫明
唯实 2018年9期
关键词:平均水平高新区全省

李卫明

高新区是江苏全省创新驱动的核心区,在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中发挥着支撑、引领和示范作用,已然成为江苏最具竞争力的创新高地、人才高地、产业高地,无疑是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2017年,全省48家高新园区以占全省4.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占全省25%的地区生产总值、32%的工业总产值、3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集聚了全省44.7%的高新技术企业和59%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本文对当下全省高新区内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创新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今后加快提升的对策建议。

一、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规模效益进一步提高

江苏一贯高度重视高新区的建设,2016年省政府专门发文大力推进高新区发展,组织召开并出台指导省级以上高新区特别是国家级高新区对标找差、争先进位工作方案,开展全省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并对部分高新区进行奖励,有效地传导了压力,激发了动力,引导高新区更大力度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江苏国家高新区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科技部火炬中心下发的2017年国家高新区评价(试行)结果通报显示,全省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常州高新区等16个参评的国家高新区排名全面实现进位,平均排名比上一年度提升9位。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由科技部火炬中心组织实施,每年从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四个方面,对全国国家高新区进行评价。此次全国共147家高新区参评,苏州工业园区排名第5位,苏州高新区排名第17位,均创历史新高;常州高新区、南京高新区、无锡高新区、南通高新区和徐州高新区5家高新区进入前50位;全省其余9家高新区全部进入前100位;全省国家高新区的平均排名比上一年度提升9位。

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产值超千亿的高新区达14家。截至2017年末,全省共有省级以上高新区48家,其中国家级高新区总数已达18家,位居全国第一,也是全国首个实现国家高新区设区市全覆盖的省份。省级以上高新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207家,比上年增加了2045家,增长20.1%。高新区内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4.67万亿元,同比增长10.6%,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5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1.05万亿元,同比增长6.1%,占全省工业出口交货值的比重达46.1%,比上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超过1000亿元的高新区已达到14家。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已超过了4000亿元,无锡国家高新区、苏州国家高新区、常州国家高新区、南京国家高新区、江宁国家高新园、南通国家高新区均已超过2000亿元。

经济效益质量稳步提升,明显好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高新区实现主营业务总收入4.63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占全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比上年提高了4.7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427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全部工业利润的比重为34.1%,比上年提高了5.8个百分点;高新区企业人均实现利润9.91万元,比上年增加了3200元,增长3.3%,高于全省工业企业人均利润平均增速1.5个百分点。高新区销售利润率为7.4%,比上年提高了0.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0.66个百分点。

错位发展,特色战略产业优势明显。全省各高新区尊崇“一区一战略产业”布局,着力打造国内领先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纳米、太阳能光伏等七个特色战略产业跻身国家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苏州工业园区集聚了纳米技术与应用产业相关企业300多家,成为全球微纳制造领域八大代表性产业区域;常州高新区带动全省太阳能光伏产业快速发展;无锡高新区物联网产业聚集企业1000多家,成为国务院批准建设的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此外南京高新区生物医药、苏州高新区医疗器械、昆山高新区机器人、江阴高新区特种金属材料等也都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

二、创新要素投入力度大,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人才是创新之本,高新区的发展,归根结底必须依靠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只有充分发挥人才的主导作用,才能掀起高新区科技创新的热潮。近年来,江苏各高新区着力集聚创新人才资源,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加快建设集知识创造、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培育为一体的创新核心区。

加大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形成一批创新核心区。目前高新区布局建设有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了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石墨烯研究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研究院等一批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了独墅湖科教创新区、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常州科教城、宜兴环科园、江宁高新园等一批创新核心区。据统计,全省省级以上高新区(含筹建)内建有研发机构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5914家,占全省建有研发机构企业总数的30.3%;2017年全省高新区内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48.4%,高于全省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全省有8个高新区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超过70%。

环境软硬件不断优化升级,人才吸引力增强。2017年全省59%的“千人计划”创业类人才集聚在高新区。高新区企业从业人员中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43.61万人,占全省企业本科以上学历人员总数的42.6%,比上年提高了7.3个百分点。其中拥有硕士以上高学历人才5.78万人,占全省企业硕士以上学历人员总数的47.6%,比上年提高了8.4个百分点。高新区近17%的企业拥有博士学历人员,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66人拥有博士学历;高新区46.9%的企业拥有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167人拥有硕士以上学历;高新区95.6%的企业拥有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有1261人擁有本科以上学历。

企业研发队伍继续壮大,创新基础更稳固。2017年全省高新区共有研发人员25.31万人,占全省规模以上企业研发人员总量的39.7%,比上年提高了7.1个百分点;折合全时当量19.65万人年,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全时人员总数的39.9%,比上年提高了5.6个百分点。高新区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732人年,比上年增长14.8%,比全省企业平均水平高110人年。从各高新区看,江苏省中关村高新区(筹)的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为1850人年,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5倍,位列全省第一。另外江苏省盐城环保高新区(筹)、南京国家高新区、镇江国家高新区、宜兴国家环保工业园、连云港国家高新区等高新区平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超过1000人年。

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继续增长,投入强度稳步提高。截至2017年底,全省高新区企业全部项目经费内部支出907.54亿元,占全省企业全部项目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38.5%,比上年提高了5.0个百分点;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715.17亿元,同比增长29.1%,远高于全省平均增速。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全省企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的38.9%,比上年提高了5.5个百分点。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1.54%,比上年提高了0.20个百分点,高于全省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平均水平0.31个百分点。从各高新区看,苏州工业园、无锡国家高新区、南京国家高新区、江阴国家高新区四个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总额超过了40亿元;连云港国家高新区、江阴国家高新区、宜兴国家环保工业园三个高新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超过了2.70%;其中连云港国家高新区达3.53%,位列全省第一。

科技创新主阵地地位凸显,高新区科技产出成果突出。在创新产出方面,高新区已成为全省科技创新产出成果最丰硕的地区。2017年全省高新区申请专利13.79万件,同比增长25.0%;其中发明专利申请6.03万件,同比增长22.2%;全省高新区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61件,同比增长23.4%,远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从企业看,2017年高新区企业申请专利数5.14万件,比上年增长19.8%;其中发明专利2.04万件,比上年增长17.5%,占全省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的44.7%。高新区企业共拥有有效专利6.47万件,比上年增长39.0%,有效发明专利占全省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总数的46.2%,全省高新区企业万名从业人员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87件,同比增长25.5%。2017年全省高新区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达到1.24万亿元,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1.20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4.2%和23.2%,占全省工业的比重分别为42.2%和42.0%。

高新区成为高技术产业投资热土,发展后劲充足。全省高新区成为吸引投资的热土,2017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1.10万亿元,同比增长8.3%,无锡国家高新区、常州国家高新区、镇江国家高新区固定资产投资额位列前三位;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完成投资4143亿元,同比增长19.4%;常州国家高新区、无锡国家高新区、泰州医药国家高新区高新技术产业投资位列前三位。全省高新区内共有高新技术企业5937家,比上年增长18.1%,高新区内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数占比达26.1%。2017年,高新区内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80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9.23%,高出全省高新占比平均水平16.54个百分点,对经济发展贡献份额进一步加大。

激励措施密集出台,企业优惠力度加大。近年来,江苏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关于加快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特别“科技创新40条”“人才新政26条”的出台,对推动全省高新区建设,发挥高新区科技创新主阵地起到重大激励效果。2017年全省高新区当年开展研发活动的企业中有37.4%的企业享受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政策,比全省平均水平高9.8个百分点。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有54.5%的企业享受了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政策,比全省平均水平高8.5个百分点。高新区企业享受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额占全省企业减免税额的47.1%,比上年增长10.9%;高新区企业当年享受高新技术企业减免税额占全省企业减免税额的56.6%,比上年增长39.5%。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减免税的力度继续加大,企业享受优惠政策更加充分,有力地推动全省创新活动能力的提高。

三、江苏高新区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从全省高新区创新的产出来看,江苏国家级高新区在科技创新能力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在形成国家或行业以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数量、拥有重要知识产权数量、拥有欧美日专利以及境外注册商标数量等方面,与全国六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

高新区总体规模偏小,整体创新能力还有待提高。2017年,全省工业产值超千亿元的高新区有14家,但是还有21家工业产值达不到500亿元,特别是江苏省南京徐庄高新区(筹)、江苏省南京白下高新园、江苏省盐南高新区(筹)、江苏省麒麟高新区(筹)4家高新区产值不足100亿元。从科技部通报的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数据来看,全省16家国家级高新区与全国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以及深圳、成都、武汉、西安高新区)进行对比,工商注册企业数总和仅为全国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35.9%,营业收入总额仅为全国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30.5%;全省最大的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工商注册企业数、营业收入仅为北京中关村的15.9%和10.0%。全省高新区内企业工业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769家,超过100亿元的只有44家,与国内的一汽、海尔、华为等大型企业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高新区发展总体规模偏小。而且2017年有10个高新区专利申请数同比下降,全省发明专利占专利申请总量的比重为39.7%,比上年下降了0.8个百分点,有发明专利企业的比重占企业总数的24.3%,比上年下降了7.4個百分点。全省有6家高新区新产品产值和销售收入出现负增长,有11家高新区新产品产值出口交货值出现负增长。

部分高新区企业运行较为艰难。2017年有3家高新区工业产值出现负增长,5家高新区主营业务收入负增长,14家高新区利润出现负增长,其中有9家利润下降超过10%,特别是苏淮高新区、麒麟高新区、南京高新区3家高新区利润下降超过20%。从具体企业看,主营业务收入下降的企业达3200多家,占高新区内企业的26.6%,同比下降幅度大于50%的企业超过500家;出现亏损的企业1400多家,亏损面达11.8%,利润同比下降的企业达4900多家,占高新区内企业的40.4%;利润同比下降超过50%企业超过2500家,占高新区内企业的20.6%。

部分高新区“高新”特色不明显。全省高新区企业产品多以中间环节的零部件和材料为主,生产自有品牌终端整机产品尤其是战略性整机产品相对较少;品牌、高端产品少;中低端技术多,高端技术少;制定核心技术标准的能力较弱,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2017年全省高新区企业人均实现产值135.14万元,竟然低于全省企业平均水平10.55万元;有25个高新区的人均产值低于全省企业平均水平。高新区内企业人均利润9.91万元,仅比全省企业平均水平高0.10万元,有22个高新区的人均利润低于全省企业平均水平。虽然高新区内企业从业人员人均工资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82万元,但是仍有16个高新区的企业人均工资低于全省企业平均水平,其中江苏省锡沂高新区(筹)、江苏省盐南高新区(筹)、江苏省建湖高新区(筹)3个高新区人均工资还不到5万元。另外全省5个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企业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部分高新园区创新投入力度仍显不足。2017年全省高新区企业投入研发经费715.17亿元,占全省企业研发经费的38.9%,但是与国内一流高科技园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从科技部通报的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数据看,全省16家国家级高新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仅为全国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的32.6%。全省高新区企业人均研发经费36.4万元,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87万元,其中江苏省吴中高新区(筹),江苏省麒麟高新区(筹)等8个高新区人均研发经费低于25万元,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有11个高新区的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占比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2个高新区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比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9个高新区的企业平均研发经费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三大区域高新区发展很不平衡。全省48家省级以上高新区,苏南就占了27家,超过全省总数的一半;苏北12家,苏中9家,分别占全省总数的25.0%和18.8%。其中18家国家级高新区有10家在苏南地区,超过苏中和苏北总和。高新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苏南地区8500多家,约占全省高新区企业总数的70%;高新区内高学历人才78.7%聚集在苏南地区,工业总产值71.5%由苏南地区企业实现;高新区研发人员苏南地区占77.6%,投入的研发经费苏南地区占73.3%,苏南地区的研发经费外部支出占全省高新区的82.4%。

四、加快江苏高新区发展的具体举措

当前,全省科技创新已经逐渐从跟跑进入并跑、领跑阶段,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更是对提升创新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迫切要求。全省要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创新主阵地作用,统筹推进创新体系建设,使区域创新呈现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推动高新区布局调整,促进园区优化发展。从科技部通报的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数据看,全省国家级高新区与全国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进行对比,工商注册企业数、营业收入都存在不小的差距,全省国家高新区发展总体规模偏小。要以国家级高新区和发展水平高的省级高新区为主体,整合区位相邻、相近的高新区,对小而散的各类高新区进行清理、整合、撤销,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实行统一管理。通过行政手段合并一批,市场手段托管一批,建立“飞地经济”联合一批,加强园区之间的联系、融合,以更好地实现产业布局调整优化,避免同质竞争,切实提升高新区的规模和質量。

推进高新区管理体制创新,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各级政府要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将能够下放的经济管理权限,依照法定程序下放给高新区。深化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推行以备案为主的管理方式。对于高新区内企业投资经营过程中需要由所在地政府有关部门逐级转报的审批事项,探索取消预审环节,简化申报程序,可由高新区管理机构直接向审批部门转报。对于具有公共属性的审批事项,探索由高新区内企业分别申报调整为以高新区为单位进行整体申报或转报。探索将城市管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对外宣传等专业技术性强的管理服务职能向所在地政府相关部门购买服务,与基层联系紧密、便于基层操作的管理服务职能全部下放到基层。

加大重点领域研发扶持力度,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从科技部通报的2016年国家级高新区数据看,江苏16家国家级高新区研发经费内部支出不到全国6家世界一流高科技园的1/3,江苏国家级高新区形成国家或行业以及参与制定国际标准数量、拥有重要知识产权数量、拥有欧美日专利以及境外注册商标数量都存在较大差距。从数据上可以看出,全省高新区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要进一步加大前瞻性技术研发投入,重点支持具有创新突破潜质的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突出企业内生激励,优化政府对技术创新项目的补贴方式和效果,形成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的内生机制。打造研发平台集聚创新资源。面向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大公共研发创新平台的布局,积极吸纳国内外优质创新资源,带动本土产业创新成长,促进高新区的转型升级。

推动高新区开放创新,提升国际合作水平。大力促进开放型研发机构的设立和集聚,聚焦于国际前沿研究项目,构建全球化的生产和创新网络,融入全球技术和商业网络,力争占据某些新兴产业的高端。促进本土企业的国际化。鼓励本土企业加快建立海外研发中心,加强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研发,按照国际规则并购、合资、参股国外创新型企业和研发机构,提高海外知识产权运营能力。鼓励本土企业通过参与全球标准制定。促进创新服务机构的国际化。引导和支持孵化器聚集国际资源,提升孵化器吸纳全球高端创业项目和团队的能力。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孵化器,吸引海外原创技术和项目入孵。吸引国际创新服务机构入驻,提升企业利用国际服务的能力。

整合创新资源,完善创新生态系统。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兴建研究院(所、室),设立博士、硕士工作站,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顺应新经济发展大势,培育一批旗舰型创新企业,大力支持高新区内企业建设,布局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区联合创新平台、制造业创新中心等。进一步完善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综合评价发布、定期通报和动态管理机制。依托现有科技服务集聚区,为企业创新提供全方位的专业服务。全面落实《关于加快培育发展高新区“一区一战略产业”的意见》,扩大高新区奖补范围,着力培育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创新优化科技企业营商环境,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鼓励发展新型产学研合作组织。

(作者单位:江苏省统计局)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平均水平高新区全省
随机变量的期望及其应用
低年级小学语文的识字教学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河南省国家高新区创新实力稳步提升
广东新认定6家省级高新区
四川新增7个省级高新区
忻州市:光伏扶贫总量全省第一
我省初步建成全省湿地保护体系
前三季度山东县域经济生产总值占全省94%
山西:2003年GDP增长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