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炳添 傅婷婷
和很多调皮的男生一样,我小时候也很爱表现自己。初中时,我的座位在靠墙的位置,如果从外面回到座位,我常常不会让旁边的人站起来,而是自己从过道跳到两个凳子的缝隙,然后坐下去。身体的弹跳力和灵活性从小就还不错。那时虽然只一米五几,但是立定跳能摸到三米二的篮球架上比较高的位置,我记得当时能做到这一点的同学没有很多。那时我也没专门地练习过,更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有什么天赋,只是知道如果跑步,我可以跑得很快,但是跑得远不远我不知道。
我作为广东人,和北方对比来说,身材可能偏矮小一点,但是在运动的灵活性方面可能会强很多。对于短跑来说,身高固然重要,但是灵活性一定要有。短跑需要很强的爆发力,如果不够灵活,听到枪声跑出去的步伐就难以有特别快的节奏。身高和灵活性两个条件都具备并且做到很好的,现在世界上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博尔特(Usain Bolt)。其他的运动员要么有身高优势,频率没有很快,要么频率很快,没有身高优势。
在灵活性方面,如果想要有新的突破,需要针对一些更加细节的小动作进行训练。一个很小的动作就会改变向前性,包括下地给予整个身体反馈的力量。我们的教练常常拿着一件衣服作为比喻,跟我们讲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他捏住衣服的一个点,那个点是固定的,而点以下是不固定的,不固定的地方,就像我们灵活的双腿。就像太极一样,如果你用蛮力,很容易泄气。
2007年,我18岁,到了广东省队。现在想来,这是我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刚到专业队时,我成绩还不错,练了近一年,成绩没有提高反而一直下降,我心里很不好受。为什么经历了很长的训练,比赛成绩却退步了?当时我想了很多,甚至不想再练了。教练袁国强让我再坚持一下。他说:“你之前不是跟我练习,所以这段时间肯定会有起伏,可能再过一段时间,你的成绩就会慢慢体现出来。”我听了他的这句话,又坚持了两三个月,后来经历了一场比赛,我才真正确定自己要继续走下去。也是在这个时候,我发现,训练方法的不同,会影响跑步的技术水平。如果没有这个经历,我不会有后来的成绩。
在后来的几年里,我取得了一些还可以的成绩。我发现,如果在一个项目中,你一直是一个领军人物,你可能會很安逸,是很难想到要去做出改变的。只有更强大的对手出现的时候,你才会把自己的神经绷紧,才会想到:已经有人超越我了,我要不要追上去?
从跑步技巧上来看,跑60米和100米,我感觉到二者的不同之处在于,60米需要的爆发力更强,在节奏方面的要求没有100米那么细。我的优势是起跑很快,这在60米比赛中很有用,100米如果以60米的节奏去跑,后面的30米或40米会降速,所以需要一个更完整更适合自己身高的节奏。相对来说,100米跑出去以后不仅要快,还要保持时间更长。这个问题一直存在,只是我没去改变。
如果没有对手,我可能不会改变。当时遇到的对手是张培萌。那几年里,我和他在相互竞争中,把百米的成绩推到了10秒。
我出道时,张培萌已经是国内第一。2011年我们同场比赛,我第一次破了全国纪录。我记得张培萌跟我说过他对我印象很深的一件事,2012年,我在日本,他在现场看我跑的100米,跑了10秒04。这个事情给了他很大的震动。
他也做出了改变。2013年,他把自己的成绩提高到了10秒,盖过了我。他让我知道有一个对手存在。我感觉到了威胁。
影响都是相互的。未必是你自觉地要改变,而是在你到达一定的水平之后对于自己所处的位置感到危险时,如果你想要拿第一,你可能会想尽办法把自己的潜力逼出来。有时候,对手不逼你一把,可能你就还是觉得自己已经足够了。你看到别人更强,你也想更强,你就会思考,在自己原来优势的基础上如何发挥更好?
张培萌突破10秒之后,如果我不改变技术,不可能突破他的成绩。通过什么办法?原来的节奏已经形成一种记忆,难以进步,必须做出一些改变。当时,我也不确定改变之后是否一定能够进步,但我想尝试一种可能性。如果我重新学习,会是一个什么样的节奏?
2013年和2014年,我去美国训练,学习到了很多新东西。我在技术上的突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2014年,我做出的最大改变,是换了起跑腿。以前是右脚在前面,我换成了左脚在前面。这相当于把以前的东西打破,重新学跑步,就好像你一直是左手吃饭,突然变成右手的感觉。我还不知道改变后会不会真的更快,我只是为了得到一个更新的节奏。
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尝试是对的。
张培萌跑了10秒之后,2015年,我把成绩提高到了9秒99。一直到我现在的9秒91。
如果在训练上更早地做出这个改变,是不是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我问了现在的教练兰迪·亨廷顿这个问题,他的回答是“不一定”:“很多东西是需要积累的,你这几年经历的东西更多了,体会的东西更多了,才有现阶段的境界,如果很早之前你就跟我练,也许你的心态不会像现在这样。”
现在,我的竞争对象变成了自己。我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要突破9秒90的成绩。这是一个大关,就像破10秒一样。因为我是国内第一个破10秒大关的,我也希望自己能够成为第一个突破9秒90的运动员。
中国田径队有“走出去,请进来”的政策,之前,是我们去国外学习。现在,和我同时期的短跑运动员已经成熟了,达到了国际的水平,国家把一些国外厉害的教练请过来直接带我们,针对性更强,可以得到更及时的指导,对一些技术上面的要求也会更仔细。而年轻一些运动员,还在走出去学习。对于体育运动来说,再高水平的运动员,都会有退出的时候。有那么一刻属于自己,就很好了。更重要的是,我们能够推动这个项目继续发展下去,让国家年轻的一批运动员,看到我们在奥运会、世锦赛、亚运会上做到一些他们觉得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让他们觉得他们继续练下去,也许可以做到更好。让他们看到希望。
在我這些美好而短暂的荣誉背后,也有过痛苦的经历。记得在2009年的时候,我有一次做力量练习不知哪里不对,当天还好好的,第二天睡醒以后,发现自己躺着起不来了,需要别人拉着才能起来。当时,走路走不了,睡觉趴着躺着都不行,坐着也不行。这种状态一直持续了三个多月,我以为自己练不了了,是不是要退役了?我看着别人训练,自己很想练,但没法儿练,那段时间挺痛苦的。但我还是挺过来了。
短跑一直被认为是挑战速度的极限。对我来说,人不应该给自己设限,而要看看能不能逼自己做出新的成绩。突破自我极限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好好训练。有时你在特别累、特别无聊、特别枯燥的时候,你想一想自己的目标,那就不累了。我的目标就是跑得更快。
苏炳添是亚洲百米径赛里程碑式的人物。他是首次突破百米径赛10秒大关的亚洲人,曾两次追平百米径赛亚洲纪录,也是60米亚洲纪录保持者。2018年8月26日,在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
2008年到2018年,是苏炳添成长的10年,也是中国百米径赛发生转变的10年。此前,中国百米短跑在世界上一直没有什么存在感。苏炳添出生于上世纪80年代末,当时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到第11个年头,一批一批的年轻人在这样的时代快速成长起来,谁也不知道他们会做出什么样的事情,成就还是破坏,对这个世界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而苏炳添,正是这批年轻人中,在百米短跑这个体育项目中实现了重要突破的那一位。
苏炳添第一次对短跑有印象,是2001年在电视上看到的全运会。当时,他只是一名12岁的普通小观众,看到自己家乡穿红色衣服的广东队,他的心里会给他们加油。当时,他不会想到,自己以后会代表省去参加全国比赛,代表中国去参加国际比赛。
2007年,苏炳添在上海的莘庄基地第一次参加室内60米全国比赛。当时,18岁的他还处于一种类似懵懂的状态,尚未熟练比赛规则。起跑的时候,他迅速跑了出去,但他以为自己抢跑所以停了一下,当他发现自己并没有失误的时候,其他人已经超过了他。那次,他拿到了第九名的成绩。那时,他还没有想到,自己会打破全国纪录。
2010年亚运会,苏炳添在现场目睹了劳义以10秒24的成绩夺得中国在亚运会百米径赛历史上的第一个冠军的全过程。苏炳添回忆说:“这个成绩在中国来说很厉害,但是在亚洲来说并不是很厉害,其实是非常的一般。但是我看到他做到这一点,觉得挺厉害的。”第二年,苏炳添跑了10秒16,打破了百米短跑的中国纪录。也是这次突破,苏炳添开始成为中国短跑的领军人物。
见到苏炳添的时候,他正在北京花家地一家影棚拍摄照片。闪光灯下,他表情变化的幅度精准细微,每一次改变都符合摄影师的要求。这种精准也体现在他的跑步训练中。在100米径赛这样持续时间短、需要极强的爆发力的项目中,一个成熟的运动员如果希望做出调整和突破,往往需要做出一些微小细节的改变。
在采访中可以感觉到,苏炳添一直以一种探索的方式对待百米短跑。2012年在伦敦奥运会,他代表中国田径一百米参赛。回忆这段经历时,他坦言:“能去参加就是一个荣誉,对我来说,没有什么压力。我就想,我能突破全国纪录吗?当时的全国纪录是10秒16,我觉得我还是有机会的。”那次,苏炳添跑了10秒19。虽然成为中国短跑史上第一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半决赛的选手,但似乎并未达到他的心愿。
众所周知,百米竞赛史上一直存在着肤色神话。牙买加短跑运动员博尔特至今仍然以2009年9秒58的成绩保持着世界纪录。而苏炳添,从10秒多的成绩,到突破10秒大关,如今达到了9秒91的成绩。在亚洲,他已经实现了突破,但是他距离世界纪录,还有一段距离。
8月26日,苏炳添夺得2018年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冠军
如今,苏炳添对于百米竞赛,比起初期的懵懂和青涩,多了一份清醒和责任。这些认知,是在突破自己的过程中得到的:“体育需要固执的人,别人说你不行,你就不做了吗?那不可能。百米竞赛的存在,就是要证明别人说的未必是对的,就是要证明自己的人种也是优秀的。曾经,全世界都说亚洲人破不了10秒,但是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了。大家的定论不是结果。很多东西你不去尝试,哪里知道结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