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加凸显出重要性。目前,受社会环境、个体心理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忽存在着诸多问题。由此,为了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需要通过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新时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需的要素,不断审视和反思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关键词:新时期 高校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09-0057-01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帮助大学生解决成长中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健康知识与技能的教育和心理辅导、咨询,教育工作者运用心理学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从而提升大学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进入21世纪以来,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增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和人格水平,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成了高校首要解决的问题。
1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特征
受各种非主流思潮的冲击,新时期的大学生对事物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具有较强的信息接收能力,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趋于功利主义。并且随着时代潮流的不断发展,他们也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但是由于缺乏現实的锤炼,在面对问题时极易冲动,看似成熟,但在是非判断上常常逆向而行、有悖常理,具有假性成熟的思维和社会认知。另外,新时期的学生乐于体验新鲜的事物,追求独立,喜欢特立独行,喜欢直接地表达自己对恶、善的判断,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但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不尊重他人的感受。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心理上呈现出抗压能力不足的特征,甚至采取放纵自我的表达方式,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2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分析
首先,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无法跟上实际问题的变化速度,设备落后,师资建设不完善,经验主义已无法及时应对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根本无法解决所有新问题,如: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等。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是系统、全程、科学和复杂的教育工程,不管是传统的道德教育问题,还是时期新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都需要全员的参与和配合。新时期,大量“90后”大学生涌入校园,面对新时期的新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将各种工作方式混合使用,合理地进行统筹性研究和安排,不能仅凭着一种工作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引导、防范和控制、治疗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另外,新时期中,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盲目性和低效性,实际工作缺乏对新一代大学生人格和个性的足够重视,实践工作与学生的真实诉求无法很好地契合,缺少对新现象、新思潮等非主流文化的关注和理解,甚至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了负面作用,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3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为了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广泛地开展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工作,根据大学生各方面不同的心理特点,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如:不同阶段、层次、学科门类、群体。
第一,为了提升培养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力度,高校应不断加强队伍建设,配备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人员,增强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要引导学生利用有利因素,积极面对、克服社会转型带来的冲击和压力,促进其健康成长和成材。同时,高校应善于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关注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将他们看成是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在物质生活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帮助;在精神生活中要培养他们积极、平衡的心态。
第二,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能够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效的保障,传统的实践经验能够解决一些普遍性、传统的问题。但在各种社会思潮冲击和中西文化交融的背景下,新时期的高校必须要认真研究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与以往大学生的心理特征进行比对,进而探寻有效的解决路径,发现两者之间的区别于联系,真正做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与时俱进,为心理健康教育进一步深入提供有益的参照。同时,要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通过多种途径广泛宣传;通过专题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报告、自我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等途径,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第三,面对新时期学生的激增和大量的涌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通过有效的教育载体和手段才能实现,需要坚持以普及与预防教育为主、特殊教育与治疗为辅的工作方针,要具有统筹性,引进层次及归类教育、隐性教育、网络多媒体等多种工作方式,强化课堂教学、主题活动、专题讲座等工作模式,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不断更新工作模式、工作方法和手段。同时,要充分理解新时期大学生在人格、思想观念和主流价值观等方面的特征,在坚持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状态进行分析、研究,以一种积极地心态接受他们的理想追求,不断摸索和找准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冬梅.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以重庆高校为例[J].商,2013(12).
[2] 郝红霞,李宁,李慧琼.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大家,2012(06).
[3] 冯佳雨.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及调整技巧[J].农家参谋,2017(19).
[4] 刘闻.大学生心理压力反应的特点研究[J].青春岁月,2017(01).
作者简介:赵英喜(1983-),男,满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学历: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