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昆前 李涛 王亚路(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青海 西宁 810000)
进入本世纪以来,党和国家对我国开展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尤其是把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作为了体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青少年身心健康和体魄强健是国家繁荣、民族昌盛、社会文明进步、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标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基础。本文对西宁市部分中小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调查,客观反映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以期为西宁市体育主管部门更好的开展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实现《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的全面实施提供了可能。
数据来源于2017年全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活动调查数据库(青海地区)。
本文以西宁市四所学校(虎台小学、古城台小学、西宁市第七中学、青海湟川中学)中部分学生的参与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CNKI),收集与本文研究相关的学术期刊论,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600份,有效问卷575份,有效率95.8%。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各200份。
(3)数理统计法。
使用Spss统计软件及E 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表1 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
根据数据显示(表1),西宁市儿童青少年每周参与体育锻炼次数的总体情况较为合理,有80.3%的儿童青少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在3次或3次以上;但仍然有19.7%的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少于2天,其中有1.6%的儿童青少年没有参加体育锻炼。
表2 每次体育锻炼时间
根据数据显示(表2),西宁儿童青少年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时间大部分满足体育人口中所要求的时间规定,在30分钟及30分钟以上的人数有418人,占样本总量的72.7%;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内的学生人数为157人,占比27.3%。
表3 每次体育锻炼后的身体感受
根据数据显示(表3),学生每次参加完体育锻炼的身体感受大多数学生满足中等强度以上,即呼吸、心跳加快,微微出汗和呼吸急促,心跳明显加快,出汗较多的学生人数为518人,占样本总量的90.1%,但仍有9.9%的学生每次锻炼后呼吸、心跳变化不大。
表4 西宁市儿童青少年体育人口数量统计表
在对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频数的调查中发现,每周参加体育锻炼不少于3次;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30分钟;每次身体活动在中等强度以上这三个指标当中,各指标分开来看,大部分学生满足体育人口中的标准。但将三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发现(表4),体育人口的人数为306人,占样本总量的53.2%,明显低于各指标的达标人数。男生体育人口占男生总人数的54.3%;女生体育人口占女生总人数的52.3%。这一结果表明在儿童青少年时期,男生与女生体育人口并无较大差别。
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校学生,但体育人口仅占调查对象的53.2%,这一比例明显偏低,也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开展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负荷缺少有效的监控,长此以往,学生体质状况不能得到较好的改善,同时也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
表5 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
根据数据显示(表5),对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目的由强到弱的顺序是: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减少脂肪,避免过度肥胖、提升心理素质(如增强意志力)、缓解学习压力带来的焦虑、让自己变的更加乐观开朗、增强自信心、促进大脑发育,提升智力、交到更多的朋友。其中“增强体质”仍然是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最为主要的目的所在,这也正是体育的价值和功能所在。由“均值”一栏不难发现,所有体育锻炼目的的均值全部大于4分,从侧面反映出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对体育锻炼的价值功能认识比较全面。同时希望西宁市教育主管部门加大对儿童青少年体育与健康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督察监管力度,从而更进一步的端正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态度;丰富与充实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知识;调动儿童青少年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
表6 西宁市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统计表
通过对西宁市儿童青少年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的调查发现(表6):在男生和女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排在前十位的项目中并无较大差别,只是男生项目中的跆拳道和女生项目中的韵律操略有不同。跑步这一体育锻炼项目在男生和女生的选择中均居于首位,分别占样本总量的31.8%和39.7%;男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锻炼项目体现出运动量较大,对抗性较强的特点,如:篮球、乒乓球和跆拳道等项目;而女生的项目中主要是灵活、易操作和对抗性较小的特点,如:跳绳和韵律操等项目。所调查的对象均为在校学生,因此体育锻炼的时间大多是在体育与健康课及课外体育活动中,因此选择的体育锻炼项目并无较大差别;其中跳远、篮球、跳绳跑步等项目排名靠前的原因有可能与青海省体育中考有关,大部分学校开设这些项目是为了使学生更早的掌握运动技能,以便在中考体育测试中取得较好的成绩。而轮滑、游泳、跆拳道和韵律操等项目有可能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体育锻炼的项目。
通过分析发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没有出现在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当中,严重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传承与保护。
由表7可知,在影响西宁市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当中,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程度最高,其均值为1.62;其次是家长对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资金支持和学校场地设施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求的影响,均值为1.19;学校开设的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需求影响的均值为1.14;而儿童青少年学生所居住的地方锻炼场地或设施的均值为0.97。由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所居住的地方锻炼场地或设施是制约儿童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家长和学校层面对儿童青少年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主要是积极的方面。
表7 影响学生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
(1)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学生体育人口占比偏低,从侧面反映出学校有关体育与健康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缺少有效的监督评价体系,因此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体育课及课外体育活动负荷量度有效监控;同时也要求主管体育工作的部门完善监督评价体系,促进学校体育的健康发展,满足儿童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需求;
(2)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价值功能理解比较全面,且锻炼目的明确,增强体质、提高身体免疫力等仍是儿童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主要目的。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加强监督力度,让体育教师讲授更多有关体育锻炼的相关知识,以便让更多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
(3)男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依次是:跑步、篮球、羽毛球、跳绳、乒乓球、健步走、跳远、游泳、轮滑、跆拳道;女生则是:跑步、跳绳、羽毛球、健步走、跳远、韵律操、篮球、轮滑、游泳、乒乓球。而青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没有进入到该行列当中。教育主管部门加强引导,让“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更好的开展,加大对青海地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宣传、弘扬与保护;
(4)制约西宁市儿童青少年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外部因素主要是所居住的地方锻炼场地或设施缺乏,无法满足儿童青少年学生的锻炼需求。而家长和学校方面的影响主要是积极、主动的因素为主。相关主管部门,积极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能够满足儿童青少年学生业余参加体育锻炼的场地器材需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推动全面健身的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