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股静脉途径临时起搏器植入期间肢体制动方式的研究

2018-10-16 06:34:26刘瑞斐
皖南医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平卧床头卧位

刘瑞斐

(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 心内科二病区,安徽 芜湖 241000)

临时心脏起搏器能够安全有效地治疗显著缓慢型心律失常,提高抢救成功率[1]。临时起搏器植入术一般采用经股静脉途径,右心室起搏的方法,电极放置时间一般在1~2周。术后为防止电极脱位,患者需绝对卧床,采取术侧肢体约束制动,避免肢体屈曲和活动过度。由于患者长时间保持术侧肢体制动,尿潴留、便秘等并发症增加,加之对疾病预后的担心,易引起焦虑、抑郁等不适。为提高患者术后舒适度,我们采取调整卧位方式,解除术侧肢体约束制动的方法,效果较好。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科收治的80例行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平均年龄(73.1±10.2)岁;观察组40例,平均年龄(72.5±10.2)岁。纳入标准:①有临时起搏器植入术手术指征[2],经股静脉途径,电极放置时间≥3 d;②意识清楚,无精神疾病;③有自主行为能力,知情同意。排除标准:①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②伴有恶性肿瘤、严重脏器器质性病变;③无法正常交流患者。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因、自理能力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卧位及制动方式 对照组:术后患者卧于气垫床。为避免起搏器电极脱落,患者术侧肢体需绝对制动,常规采取平卧与左侧卧位交替,禁右侧卧位。术侧肢体脚踝处用海绵约束带进行肢体约束,避免髋关节屈曲和下肢牵拉活动,必要时膝关节用大单进行约束。患者大小便、饮食均平卧于床上,避免电极弯曲,打折。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患者肢体不约束制动,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20°,从患者舒适度和防止电极移位等多方因素考虑选择抬高20°角。护士使用专用床位量角器。用标准示意图、照片、讲解、示教、帮助摆放体位等方式指导患者肢体活动范围,强调体位和肢体制动的注意事项和重要性。护士每小时评价及规范患者肢体制动。

1.2.2 观察指标 2组患者均于术后72 h 进行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评分、舒适状况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评分,取其平均值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①观察术后并发症:电极脱位为心电监护示起搏功能不良;血栓形成B超示术侧下肢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潴留表现患者有强烈尿意,膀胱过度充盈,不能自行排尿;失眠表现为夜间睡眠<3 h。②采用 GCQ[3],该量表共4个维度,28个条目。采用1-4 Likert Scale评分法,1分表示非常不同意,4分表示非常同意。得分越高表示越舒适。③采用SAS和SDS[4]评定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SAS和SDS各有20条项目,均采用4级评分,SAS≥50分为异常,SDS≥53分为异常,得分越高表示焦虑、抑郁情绪越严重。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检验后,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两均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72 h并发症比较 对照组患者术后发生电极脱位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尿潴留2例,便秘 3例,失眠4例,总发生率27.5%,观察组患者术后发生便秘1例,失眠1例,总发生率5%,低于对照组(χ2=7.440,P<0.05)。

2.2 两组患者SAS、SDS、GCQ评分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 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观察组患者术后72 h GC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SAS、SDS评分比较

表2 两组患者GCQ评分比较

3 讨论

临时起搏器主要治疗缓慢型心律失常,根据患者情况选择经股静脉途径植入心电电极,穿刺部位缝合固定电极,外漏电极用弹力绷带固定在下肢正面,末端连接起搏器脉冲发生器。为防止电极脱位,常规术后患者需平卧位、术侧肢体绝对制动,但长时间的平卧位和制动患者会出现失眠、肩背酸痛、烦躁等不舒适症状[5];手术本身也会对患者身心产生影响,造成心理和躯体的不适,导致患者依从性差,甚至自行床上活动,以致电极脱落。因此术后患者的卧位及制动管理尤为重要。

本研究临时起搏器植入期间半卧位角度的选取,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分析其可行性、安全性及可操作性,最终选取20°卧位。冠心病患者介入诊疗术后采取半卧位床头抬高30°,可明显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患者舒适度[6]。长时间的平卧位可致坠积性肺炎发生,一项流行病学的研究发现,将患者床头抬高30°是减少医院感染的保护性因素[7]。虽然文献报道30°卧位优势较多,但是考虑到在国内患者床头抬高角度普遍执行<30°[8],ICU患者床头抬高角度平均为22.7°[9]。当卧位角度越大,产生压疮的风险越大,低角度的卧位,局部压强相对较小,压力分散,产生的不舒适感觉也较小[10]。加之临时起搏器心室电极头光滑,无侧翼等固定装置,不易附着于心肌,若卧位角度大,由于金属重力向下的作用,易致电极移位,同时患者屈曲角度过大,容易牵拉导线,综合以上多因素采用20°卧位。

目前常规术后采取平卧位,由于患者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躯体处于强迫体位,腰部肌肉持续紧张,导致躯体不适,舒适度明显下降。观察组平卧位与床头抬高20°半卧位交替,使身体多处组织分担受压,减少局部长期受压,缓解腰背部疼痛不适感。平卧位排尿、排便,改变患者习惯姿势致尿潴留、便秘机会增加[11]。床头抬高20°半卧位此姿势接近生理状态,增加腹压,利于大小便的排出[12]。患者股静脉处有电极由体内引出,时刻担心脱位,致精神高度紧张,引起或加重失眠、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产生。床头抬高可增加患者视野,提高视觉刺激,分散注意力[13],方便和利于交流,减少孤独感。

为防止患者术侧肢体的大范围活动引起的电极脱位,目前临床通常采取约束带对术侧肢体约束,以减少电极移位的发生。但是,肢体的约束可损伤患者的尊严和人权,尤其是长时间和不必要的身体约束会对患者生理、心理和社会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14],甚至引起患者烦躁,不利于疾病的早期康复。观察组解除术侧肢体约束带,采取非约束制动,可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维护患者尊严。

护士通过标准化的示意图、照片、讲解、示教、实际摆放体位等方式向患者宣教,每小时评价患者体位与制动情况,规范姿势。解除术侧肢体约束和床头抬高20°半卧位,此方法易于被患者接受,能降低患者焦虑、抑郁不良情绪,提高患者舒适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因此,术后解除肢体约束带制动和调整卧位可提高患者舒适度,减少术后并发症且不增加电极脱位的风险,为临床护理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是单中心研究,病例有限,所获结果有一定局限性,在患者卧位角度的选择上,日后可做扩大样本量、多中心、高质量的对比研究。

猜你喜欢
平卧床头卧位
基于物联网的无线电子纸床头卡系统的建设
平卧位输尿管插管在微创经皮肾镜碎石术中应用的护理分析
健康护理(2022年3期)2022-05-26 01:28:45
平卧位下直接前入路及侧卧位下后外入路术在全髋关节置换中的术中术后疗效对比
床头挂香囊,安神又助眠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12-01 11:19:40
平卧菊三七的形态特征和影响因素
瞧,床头有颗星
正交试验优化平卧菊三七多糖的提取工艺
斜卧位与俯卧位B超引导下经皮肾镜碎石术治疗上尿路结石的对比研究
站立位与卧位X线摄影对腰椎曲度测量影响的研究
提高重症医学科床头抬高合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