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0岁。主诉左腹疼痛1个月,发烧1周。临床检查显示肝脏和脾脏肿大。实验室检查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和淋巴细胞减少,无贫血。血清抗核抗体、肿瘤标志物、Coombs试验、免疫固定电泳结果均为阴性,行18F-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进一步全身评价。发现脾脏肿大伴多个局灶性楔形低密度灶,葡萄糖代谢不均匀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 uptake value,SUVmax)为 3.8;骨髓代谢弥漫轻度增高,SUVmax为2.5;肝脏肿大,葡萄糖代谢未见明显增高,SUV⁃max为1.9,全身未发现异常肿大及代谢活跃的淋巴结病灶,考虑血液系统恶性病变(图1 A~D)。骨髓活检结果显示:骨髓间质内见中等大小的异型淋巴细胞浸润,部分呈窦内浸润,胞核不规则。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CD3(++),CD56(+),TCRβ(-),考虑T细胞淋巴瘤累及骨髓(图1 E~G)。聚合酶链反应结果显示骨髓具有重组TCR γ基因异常重排。结合临床,最终确诊为γδ型肝脾T细胞淋巴瘤(hepatosplenic T-cell lymphoma,HSTCL)。患者确诊后行EPOCH-L方案(环磷酰胺+吡喃阿霉素+西艾克+地塞米松+依托泊苷+门冬酰胺酶)化疗后复查,显示脾脏与肝脏的大小和代谢活性均明显下降,提示化疗有效(图1H)。
图1 HSTCL患者治疗前后PET-CT及病理结果
小结 外周T细胞淋巴瘤(peripheral T-cell lymphoma,PTCL)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的10%,HSTCL属于罕见的结外淋巴瘤,在亚洲仅占PTCL的0.2%[1]。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长期的免疫抑制和持久的抗原刺激是其发病的最危险因素。肿瘤T细胞主要分布于结外组织,特别是肝、脾及骨髓的窦内浸润。临床常表现为肝脾肿大,骨髓受累,常无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示:外周血细胞减少,尤其是血小板减少。病程常为急性进展,治疗反应及预后差,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最终诊断通常依赖于病理活检。骨髓受累是HST⁃CL的持续特征,其病理特征为病灶中肿瘤细胞呈亲窦性浸润[2]。
18F-FDG PET-CT检查在HSTCL的病例报道较少,多为γδ型。有研究报道1例肾移植后长期免疫抑制的γδ型男性患者显示肝脾大,肝脾及骨髓呈弥漫的异常葡萄糖代谢(脾脏SUVmean为5.4、肝脏SUVmean为4.9)[3],较本例患者葡萄糖代谢程度更高。另外2例γδ型患者显示肝脾大,葡萄糖代谢轻度增高[4]或不增高[5]。本例患者肝脾大,脾脏不对称葡萄糖代谢增高(SUVmax为3.8)伴有多发脾脏梗死灶,代谢程度有别于既往报道。本例患者行EPOCH-L化疗方案后,肝脏和脾脏病变明显减轻,葡萄糖代谢程度明显降低或恢复正常,结合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评效良好,提示18F-FDG PET-CT检查有助于HSTCL的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