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丹 王君 佟杰
患者女性,45岁。因“发现腹壁肿物,血小板进行性减少伴间断发热半月余”于2015年12月就诊于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11月18日于当地医院血常规示:血小板计数为70.0×109/L,血红蛋白浓度为108 g/dL;腹部B超及CT示:脾大,下腹壁脂肪层增厚。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血小板进行性减少,间断发热,多于午后出现,体温最高可达39.3℃。先后予头孢曲松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7 d,头孢他啶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3 d,上述症状均无明显缓解。2015年12月转入中日友好医院就诊,右侧胸壁可见直径约为1.0 cm×1.0 cm出血斑,右手背可见直径约为3.0 cm×2.0 cm出血斑。颏下及腹股沟可触及直径约为0.2 cm×0.2 cm淋巴结,无压痛。中腹部及下腹部触诊,腹壁皮肤增厚,“橡皮样”感,无压痛、反跳痛。下腹壁可触及直径约为20 cm×30 cm肿物,边界欠清,活动度差。实验室检查示:血小板计数为25.0×109/L,血红蛋白浓度为93.0 g/dL;凝血功能:PTR 1.11,PT(%)69.9,FIB 4.38 g/L;血生化:AST 52 U/L,TP 53.3 g/L,ALB 27.1 g/L,A/G 1.03,K 3.3 mmol/L。腹部超声示:脾厚5.3 cm,胁下2 cm。腹部CT示:脾脏增大,下腹壁脂肪增厚,右侧肾积水,膀胱增大。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示:白细胞增多,可见中、晚幼粒,杆状易见,可见多分叶,中性粒细胞可见中毒颗粒;成熟红细胞大小不等,部分成小细胞低色素,部分胞体大;血小板减少。皮下脂肪组织病理活检示(图1):血管腔内充满异型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中等偏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局灶血管壁可见纤维素坏死及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血管外的脂肪间隔和脂肪小叶内未见明确的肿瘤细胞浸润。脂肪间隔内可见少量泡沫样组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图2):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强+),Ki-67(>80%+),CD34(血管+),CD68(散在+),CD8(-)、CD3(-)、TIA1(-)、CD56(-)、GramB(-)和EBER(-)。诊断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血管内大B细胞淋巴瘤(intravascular large B cell lymphoma,IVLBCL)]ⅢB期。治疗方案为:甲强龙40 mg静脉滴注,体温降至正常后行R-CHOP样化疗方案:美罗华600 mg d1,异环磷酰胺2 g d2~4,吡柔比星60 mg d2,长春地辛4 mg d2,曲安西龙80 mg d2~6。经1个周期化疗后患者发热消退,腹壁肿物进行性缩小、变软,腹部触诊肿物直径约为13 cm×20 cm,血小板进行性上升至75×109/L。患者病情趋于稳定后出院,建议1个月后行第2次化疗。3个周期化疗后患者腹部肿物触诊消失,持续随访两年。
图1 IVLBCL脂肪活检,小到中等的血管腔内充满中等偏大的肿瘤细胞(H&E×200)
小结 IVLBCL是一种具有侵袭性的恶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是DLBCL的一种罕见亚型,其发病率不足1%[1-2]。其特点为小血管内瘤细胞呈弥慢性增殖性生长,累及部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皮肤多见,还可累及肺、肾脏、肝脏、骨髓等结外部位。根据瘤细胞侵犯部位的不同,IVLBCL临床表现形式也不同。目前国际上常见的类型有两种:1)经典型,以欧洲人多见,其特征为皮肤病变、记忆障碍、进行性脑缺血发作等;2)亚洲变异型,以亚洲人多见,其特征为噬血细胞综合症(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骨髓侵犯,B症状(发热、盗汗、体质量减轻),低蛋白血症,肝脾肿大,和(或)血小板计数减少等。多样非特异的临床表现为IVLBCL早期的诊断和治疗难度较大,也是该疾病预后较差的原因之一[3]。目前病理组织学检查仍然是确诊IVLBCL的重要方法。该患者初期的临床表现:1)腹壁肿物;2)不明原因发热超过1周,热峰≥38.5℃,抗感染治疗无缓解;3)低纤维蛋白原血症;4)血小板计数进行性减少;5)贫血;6)脾肿大;7)淋巴结肿大。仅符合文献[4]提出的IVLBCL临床诊断标准中的前两条:1)造血系统中存在HPS;2)肝肿大和(或)脾肿大;3)淋巴瘤细胞的骨髓侵袭;4)无明显淋巴结病变和(或)组织形成。但本例患者临床上存在淋巴结肿大与文献[4]提出的IVLBCL病变不累及淋巴结并不相符,本例患者仅从上述非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确诊为IVLBCL难度较大,必须行病变累及器官的活体组织学检查。该病例取皮下脂肪组织进行病理活检,病理结果示:血管腔内充满异型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中等偏大,核仁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局灶血管壁可见纤维素坏死和纤维素性血栓形成。血管外的脂肪间隔和脂肪小叶内未见明确的肿瘤细胞浸润。脂肪间隔内可见少量泡沫样组织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结果示:肿瘤细胞表达B细胞标记CD20(强+),Ki-67(>80%+),CD34(血管+),CD68(散在+),CD8(-)、CD3(-)、TIA1(-)、CD56(-)、GramB(-)和EBER(-)。为本例患者确诊提供了重要依据。
IVLBCL为一种罕见的,临床表现特异性不高,累及多系统的高度侵袭性恶性淋巴瘤,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并获得组织病理学结果支持,及早开展化疗,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