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舒荷
摘要:随着计算机、智能手机逐渐成为民众标配,我国各类传统媒体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压力不断提升,而为了真正适应时代变化,本文围绕拓宽题材选择广度、提高采访挖掘深度、把控舆论监督力度三方面内容,详细论述了民生新闻报道的更高质量开展路径,希望由此能够为我国传统媒体带来一定启发。
关键词:民生新闻报道;新媒体;大数据
作为主流新闻的重要组成部分,民生新闻能够较好服务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但为了最大化发挥民生新闻的优势,题材广度、采访深度、舆论监督力度均需要得到重点关注,由此可见本文围绕民生新闻报道开展研究具备的较高现实意义。
一、拓宽题材选择广度
(一)问题分析
近年来民生新闻题材日渐拓宽,但在实际调研中发现,过于关注群众生活中琐事的情况仍较为常见,如夫妻矛盾、邻里吵架、小区断水、物业纠纷、被盗被骗等,但由于这类题材内容浅显、格调不高,相关民生新闻报道往往无法吸引社会主流人群的关注,这显然不利于民生新闻报道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二)题材选择
为保证民生新闻较好适应民众审美情趣提升的现状,必须拓宽题材选择广度。时政、经济、科技、文化、精神、情感、生命、生活、生存均可作为民生新闻报道的题材,以其中的时政、经济、科技类题材为例,这类新问题材的应用必须重点关注民生,以此保证政府工作重点、科技发展成果、经济领域变化均能够与民众的日常生活挂钩,如时政类的会议报道便需要从民生角度入手进行报道,以此明确民众能够真正得到的“实惠”,并避免单纯的说教、“唱高调”行为出现,时政类会议报道便能够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民生新闻报道的价值也能够实现长足提升;而在文化、精神、情感相关的民生新闻报道中,媒体可重点关注小人物的生活、成长、工作,以此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从普通人视角挖掘新闻也能够保证民生新闻报道真正产生于民间、形成于大众,能够引起民众思考且富有较强吸引力的民生新闻报道也将由此实现;在生命、生活、生存相关的民生新闻报道中,报道应重点关注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媒体责任意识体现、报道深度提升均可由此实现[1]。
二、提高采访挖掘深度
(一)问题分析
民生新闻具备民本取向、民生内容、平民视角特征,这使得民生新闻报道向来存在较为浓厚的人文关怀色彩,但在笔者的工作实践中发现,很多民生新闻报道存在家长里短、柴米油盐般的简单叙述情况,报道深度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必须得到重视。
(二)挖掘路径
为提高民生新闻报道的挖掘深度,从思维到行为、从表象到深层的探索具备较高可行性。从思维到行为是为了保证民生新闻能够真正启发群体的反省与思考,而为了实现该目标,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真正沉入生活最底层,并以人文关怀的眼光关注普通民众相关的热点难点,通过做深做透的新闻报道,民生新闻的人文关怀由此即可更好得到体现;而在从表象到深层的探索中,民生新闻报道必须摆脱表面化、零碎化现象,并努力寻找新闻背后的新闻,由此民生新闻报道便能够从动态报道的一事一报升华为分析性报道、深度报道,媒体的主导意识也能够由此实现更好发挥。值得注意的,民生新闻报道采访挖掘深度的提高还可以结合大数据技术实现,由此即可将民生数据变为民生新闻、更好预测未来发展趋势、实现民生新闻报道的呈现形式多样化,而通过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个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民生话题的挖掘也能够得到大数据技术的有力支持,但这一过程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积极获取新闻源,并成为数据的解读者,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新挑战必须得到重视。
三、把控舆论监督力度
(一)问题分析
受新媒体快速发展影响,我国很多传统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出现了显著削弱,很多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出现了一定降低,这一现状显然不利于民生新闻的报道,因此舆论监督力度的把控必须得到重点关注。
(二)把控方式
舆论监督力度的把控可从报道节制、民意权衡方面入手,报道节制要求新闻从业者区分民生新闻舆论监督与批评报道存在的区别,并认识到自身存在的“正面宣传为主,弘扬主旋律”工作开展原则,但这一原则下的民生新闻报道不应“报喜不报忧”,而是需要在关注普通民众的亮点同时监督批评损害大众利益的行为,群众的疾苦也需要同时得到关注,由此才能够保证民生新闻报道真正弘扬社会良知、公德、正气。总的来说,报道节制要求舆论监督立足于改进和解决问题,大量批评报道可能导致的误导受众、引发不满情绪等问题必须得到重视,正确的舆论导向也需要在民生新闻报道中得到较好把握;民意权衡指的是民生新闻报道有选择、有分寸的进行民意表达,通过主流与非主流民意、正确与不太正确民意的权衡,民生新闻报道即可通过弘扬主流、正确民意开展自身工作,而在这一过程中引入新媒体手段,也能够更好把控舆论监督力度,通过微信公众号与民众开展更为及时、深入的沟通便能够实现新媒体手段的应用典型。
四、结论
综上所述,题材广度、采访深度、舆论监督力度均会对民生新闻报道产生直接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涉及的题材选择、挖掘路径、把控方式等内容,则提供了可行性较高的民生新闻报道路径,而为了进一步提高民生新聞的报道水平,大数据技术高质量应用、新媒体环境影响应对、新闻事件雷同现象避免同样需要得到重视,这些应引起相关新闻从业人员的关注。
参考文献:
[1]陶涛.新媒体背景下党报做好民生新闻报道的思考[J].新闻传播,2016,23: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