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兰福镇》女性的伦理诉求

2018-10-15 01:25姬莹
青年与社会 2018年16期
关键词:利他主义和谐

姬莹

【摘要】19世纪利己主义弥漫整个英国社会,追求个人利益和物质利益最大化原则让大众迷失方向。盖斯凯尔夫人通过《克兰福镇》向急功近利为谋求利益不择手段的维多利亚社会发出呐喊,并提出以利他主义为核心的伦理道德标准,构建两性和谐社会。

【关键词】《克兰福镇》;道德伦理;利他主义;和谐

19世纪的英国工业化进程大步迈进崭新的阶段,工业革命成功地造就了一批积累了大量财富的资产阶级。随着经济地位的提升,并伴之1932年《改革法案》的颁布,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得到确认,资产阶级由此逐渐取代旧式贵族跻身为社会中的主导力量。资产阶级日益关注自身利益,将“发财致富变成一种严肃的道德职责信条”。同时,以边沁和穆勒的功利主义思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准则满足了资产阶级对利益最大化的不断追逐,最终成为资产阶级伦理道德的核心观念。功利主义的社会风尚让盖斯凯尔夫人深感社会伦理道德危机,她力图在自己的作品《克兰福镇》中凭借女性的声音发出呐喊,矛头直指弥漫整个社会的利己主义道德伦理观和女性在男权社会中受到的压迫和不公。

一、宣扬利他主义伦理道德观

盖斯凯尔夫人对克兰福镇居民高尚的利他主义伦理道德观的描述不惜笔墨,贯穿正本小说。布朗上尉为救孩童舍命于火车车轮之下,留下二个孤苦伶仃未婚的女儿,其中大女儿布朗小姐也病人膏肓时日不多。原教区长的女儿詹金斯小姐虽之前与布朗上校就文学一事产生了不愉快,但在布朗家危难之际,毫不犹豫伸出援手,陪泽西小姐一同送葬。在布朗小姐去世后,“坚持要泽西小姐住到她家中来,不让她回到那所寂寞的房子”。当玛蒂因镇银行运营不利倒闭而失去主要生活来源时,镇上的友邻纷纷慷慨解囊,同时为了顾及玛蒂的感受“考虑到每位高雅的女士感情上不愿轻易接受别人的赠与”,以一种秘密的方式捐款助她度过难关。在捐款聚会结束后,福列斯特夫人为自己的捐赠数额过小心怀愧疚,再三向故事叙述者玛丽道歉。亚当太太因不敢忘记自己早年的身份,坚持不将自己过大的捐赠数额写上。这些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鲜明的体现出小镇女性居民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虽然镇上的女性看似行事繁文缛节,过于恪守没落贵族的礼仪,但爱和仁慈的光辉无法被掩盖,处处透露出人性的温情。

玛蒂开始经营茶叶以维持生计时,担心会有损约翰逊老板的生意而特地去征求他的意见。这个举动在玛丽的父亲,一个在镇外居住的商人(可以是小说中利己主义的代表人物),看来简直是胡闹,“要是做生意的都这么你来我往的商议照顾对方的利润,那还讲什么竞争,买卖又怎么做得下去?”但出于意料又在意料之中,约翰逊老板不仅打消玛蒂的顾虑,还不断把顾客介绍到玛蒂的店铺,说她铺子里的茶叶都是清一色的上好茶叶。玛蒂诚心待人,毫无私心,和她打交道的人也收其影响,所以生意兴旺。反而,时时刻刻处心积虑,小心提放,还是被人骗走了上前磅的钱。这是多大的讽刺,盖斯凯尔夫人用一种轻松的语调写出了利己主义的悲哀,宣扬了利他主义道德伦理观。

二、构建两性和谐的社会

盖斯凯尔夫人在一个女性的镇上,加入几位男性的角色,不是突显男性和女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对男权社会的宣战,而是希望将一直处于弱势的女性群体带人世人的视野,宣扬女性的美德,呼吁社会上多一些尊重女性的男性,从而构建一个两性和谐的社会。“如果有智慧的眼光,有宽容的襟怀,有真诚的有爱,也许能打破陈旧的思维定式,解除相互的隔膜与怨愤,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社会。”克兰福镇出场的男性屈指可数,但每位男性的形象塑造鲜明生动,无一例外都体现了构建两性和谐社会的观点。

首先出现是布朗上尉。布朗上尉初到小镇,与大家格格不入,大声宣告自己的穷困,一点也不觉得有失体面,这违反了镇上女性实行的“高雅的节俭”。此外,布朗上尉还供职于小镇居民强烈反对的邻近铁路。但他待人友好,为人坦率,有男人家的卓越常识,对待女性处处照顾,逐渐在镇上受得了大家的认可,并获得了权威的地位。鎮上女性对布朗上尉男性身份的接受认可,也是潜意识中对布朗先生所代表的新兴工业的认同。但布朗上尉最终葬身于铁轮之下,似乎又是对新兴工业的不满和控诉。

第二位登场的男性是霍尔布洛克先生。他是玛蒂青年时代的恋人,由于地位的悬殊,有情人终未成眷侣。一次商店的偶然邂逅,重新搭建了二人友情的道路。霍尔布洛克先生有自己的田庄,出于“不求显达的自尊心”,不愿跻身于乡绅这个阶层,是一位老派正直,唐吉坷德式的老单身汉。他从未对教区长和詹金斯小姐对当年恋情的干涉心怀不满,遇到玛蒂满心欢喜,热情邀请她们去他的家中作客。当得知霍尔布洛克先生去世的噩耗,玛蒂向女帽商定制了一顶寡妇的帽子。玛蒂的举动无疑让众人宣告,霍尔布洛克先生是一位值得尊重和爱的男性。

最后一位男性是玛蒂的弟弟彼得。阴差阳错,彼得在印度生活了几十年,由于意外收到玛丽的信,立即将自己所有家产不论高低卖掉,赶回自己的姐姐身边。在重返小镇后,“只要以前帮过玛蒂一点小忙的,彼得先生必定会热忱相待,表示感谢。”彼得也同玛蒂一样抛弃了贵族对于阶级地位门第观的执着,摒弃了上流阶层的狭隘伦理观,在他的周旋之下,巧妙化解了镇上的贵族代表贾米逊夫人和平民出身的霍金斯家抵死不相往来的尴尬局面。

社会车轮在不停前进,但无论如何,爱的利他主义伦理道德都将矛盾一一化解,小镇仍是一个男女和谐的友爱之地。

参考文献

[1]李增,龙瑞翠.英国“黄金时代道德风尚之流变”[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93.

[2]盖斯凯尔夫人.克兰福镇[M].刘凯芳、吴宣豪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29.

猜你喜欢
利他主义和谐
最大或更好地行善:有效利他主义的兴起及其争议 *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跳动的精灵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1783名三军官兵利他主义及其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
利他主义下科技企业孵化器多任务激励研究
三军官兵利他主义及其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