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思雯 郭亚新 王磊 张擎华
【摘要】基于京津冀三所师范类院校的实证调查研究,探究当前高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现状。通过实证分析,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具有动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交织、目标长远性与动态性的矛盾、个人价值的本位性与社会性并存的特点,折射出当前高校在师范生职价值观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发展的空间。
【关键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特点;原因
价值观对一个人的价值判断、行为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导向与调节的作用,价值观的培养关乎着能否“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培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四有”好教师要求的师范生,提高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是师范类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为基础教育教师队伍输送高质量人才的重要保障。探究当前师范类院校在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方面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问题的原因,有助于高校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价值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探究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培养现状,需要从当前高校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的特点人手,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出当前师范类院校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为了获得第一手研究资料,依托问卷调查的方法,在充分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这一抽象概念具体化,制成相关的选择题题项,通过样本试测确定最终的12道题目;同时,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核心是态度问题,为深入了解样本团体的职业价值观,借鉴李克特态度量表,将相关内容制成五维态度量表,形成了最终的调查问卷。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调查方法,抽取了首都师范大学、天津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三所学校作为本次调查的样本,共分发问卷660份,回收有效问卷604份,回收率91.5 2qo,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后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数据分析,对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现状有了初步的了解。
一、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通过问卷调查的结果,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具有以下显著的特点:
(一)动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交织
主体性是指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所体现的主体意识和倾向,以及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自主、主动与自由的地位和特性。与之相对的是人的客体性,即人们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认识和改造的对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的与时俱进,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彰显,这在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调查中也得到了印证。在问题“您报考师范类院校的理由是什么”时,有371人选择了“个人兴趣与爱好”这一选项,占總人数的61%;在问题“在影响您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有444人回答“符合个人兴趣”,占比74qo;在态度量表“我热爱所学专业,努力获得所学专业需要的技能、相关证书”这一问题中,有535人选择了肯定的选项,占比89%。由此可见,当前师范生的职业动机与态度呈现出主体意识明显的特点,个人兴趣、爱好等内因成为了师范生职业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在职业态度上,能够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为未来的职业道路做准备,有意识地去学习成为一名教师的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努力去获得相关的证书,发挥了主体的能动性。
但是,社会期望与社会评价等复杂的客体性因素,又在一定程度上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受访者中,有299人是因为父母的意愿选择了师范专业,这也让部分师范生感到束缚与无奈,失去了职业选择的主动性;在问题“在影响您未来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是什么?”,有351人选择了“单位前景好,有成长空间”,有439人选择了“薪资待遇好,生活有保障”;与之相关的,在问题“您认为当今社会对基础教育的教师评价如何”,有433人认为“工作稳定有保障”,361人认为“有一定的社会贡献”,因此作为未来教师,当前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受到社会期望与社会评价等客体性因素的重要影响。
由此可见,当前师范生的职业选择动机有着充分的主动性和自由性,体现了主体性的时代特点,但由于“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交互,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社会对师范生的角色期待与评价影响着师范生职业价值观,让部分师范生感到束缚与困惑,呈现出动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相互交织的特点。
(二)目标长远性与动态性的矛盾
与高校中其他类别的学生不同的是,高校师范生的目标具有明确的指向性——教师,因此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体现了目标的长远性特点。调查样本中,有83%的受访者选择了“教师”作为未来首选的职业,充分印证了这一点。进入学校后,经过学校的熏陶与培养,也让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逐渐的清晰,指向未来的目标。“校园文化的熏陶,让我对“师范生”的身份感到自豪”,475人肯定了这一态度,占比79%,可见,师范院校在职业价值观塑造与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将学生模糊的目标清晰化、明确化,具有指向性和长远性的特点。
进入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思维更加理性化、全面化,通过专业的学习与职业价值观的熏陶与塑造,师范生们对于自己的职业态度与职业信念等也有了新的定位与思考,部分同学愈发明确以教师作为未来的职业目标,但不可忽视的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厘清了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价值选择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在问题“如果政策允许,我希望转入非师范专业”中,少于半数的师范生否定了这一说法,超过半数的师范希望转入非师范专业,或者持有模棱两可的态度。因此,高校对于师范生职业价值的熏陶与塑造,对于他们未来职业目标的选择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影响也使得师范生职业目标的选择处于动态的变化之中。
(三)个人价值的本位性与社会性并存
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实现,是影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因素。协调好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是师范生普遍面临的问题。有的师范生出于内在的动机,将教师作为未来奋斗的目标,渴望成为一名教师来实现自身的个人价值,此外,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也赋予了这一职业以重要的社会价值,这种个人本位性与社会本位性的价值评价,也在深刻地影响着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参与调查的师范生中,有402人认为教师这一职业“学以致用,实现个人价值”,有511人认为教师能够“服务教育事业,为学生传道解惑”。
但是随着实用主义、功利主义等影响,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也呈现出功利性、利己性的社会特点。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追求的表面背后,是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社会性、利己性的现实追求,“社会声望高,工作较稳定”、“人际关系融洽,工作环境好”等现实性的考虑,也成为师范生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成为个人价值实现背后的重要因素。可见,师范生虽然都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但在价值实现的背后,也存在着理想与现实的考量,呈现出个人价值本位性与社会性并存的重要特点。
二、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的问题
帮助师范生明确教师职业选择,确立教师职业信仰,形成教师职业情感,是高等师范院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折射出了高校在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唯有正视这些问题,才能够更加有效地开展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更加成熟地走向未来教师的岗位。
(一)职业理想教育相对薄弱
当前高校十分重视师范生的素质培养,但是部分师范生存在着职业定位模糊、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晰、职业理想脱离现实等问题,也折射出高校在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职业理想教育相对薄弱的问题。9%的师范生在问及“您报考师范类院校的理由是什么?”,回答”不清楚”;在问及“您认为教师这个职业有什么优势时?”,7%的师范生回答“没什么优势,只是谋生手段”;针对“我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清晰”这一表述,35%的受访者表示“不确定”。可见,当前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存在着职业理想模糊、职业价值取向多元化、职业生涯规划不够清晰的特点。
因此,高校在引导师范生形成基于现实的职业理想、形成主流职业价值观等方面相对薄弱,未来的教育工作中,应进一步引导学生将理想与现实结合,根据自身的兴趣与所学知识进一步明确职业理想与职业目标,将教师的职业价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根植在师范生的职业行为中,内化为师范生的内在价值追求。
(二)职业角色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相对欠缺
师范生的职业角色塑造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高校对师范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职业理想,形成正确的教师角色认知,并能够按照社会对于教师的角色期待,形成强烈的教师职业意识,对于师范生的成长成才至关重要。在问卷调查中,在问及所在学校的职业角色塑造相关问题时,呈现出了相当的问题。如,针对“我对未来的择业、就业等感到焦虑”这一表述,56%的师范生给出了肯定的回答;针对“在国家政策的倡导下,我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从事教育工作”这一表述,45%的师范生回答“不确定”,可见,当前高校在师范生职业角色塑造方面,仍有欠缺,师范生在对教师的社会职能与义务、教师的行为规范、教师的社会角色期待等方面仍有待完善。
师范生接受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于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增强教师职业意识、掌握职业道德准则,形成良好的教师职业行为规范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但是,当前高校开展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中,对于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仍存在着不足。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有好教师”的标准,是对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发展的归纳与总结,但在问卷调查与访谈中,超过半数的受访者对于“四有好教师”内容表示“不清楚”、“不了解”,由此也折射出了高校在强调师范生素质教育的同时,也应当不断加强师范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将新时代职业道德的新要求、新发展进到学生的头脑里,内化于心,才能更好地外化于行。
只有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念,才能树立正确的教师职业价值观,为师范生未来走向教师岗位奠定良好的职业道德基础。
(三)职業情感培养不够充分
充分的、正向的职业情感,能够让师范生在学习与未来的工作当中体会到极高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也会不断鼓励师范生追求自己的职业理想,遵守职业道德,因此,师范生的职业情感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在问卷调查中,受访者针对“我渴望成为一名优秀教师,并为之奋斗终生”这一表述,22%的师范生没有给出肯定的回答,也折射出部分师范生的职业情感较为欠缺,这种欠缺表现在,职业选择的动机来源于外部因素,职业理想与职业规划不够清晰,对于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的工作热情度低,成就感低等等。因此高校对师范生进行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时候,不能忽视学生的职业情感培养,要鼓励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对未来的工作有所期待与憧憬,树立基于现实的职业理想,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旨在未来的工作当中,保持热情与向上的态度,加强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情感认同,才能更好地成长、成才,获得职业幸福感。
三、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过调查与分析,可以初步了解到高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方面仍存在欠缺,需要进一步找准原因,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之所以造成当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问题,可以从社会性因素、个体性因素和主体性因素三个角度探究。
(一)社会性因素:国家政策与社会舆论
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是个人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并非是自发形成的,是一个社会互动的过程,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而逐渐形成。因此,社会性因素中国家政策与制度的影响,以及社会舆论的影响,都会影响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效果。
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师范生对国家关于免费师范生的政策了解不够充分,44%的受访者表示“不够了解”、“不了解”,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关于师范生政策的宣传落实的不足。此外,免费师范生政策给予师范生以政策上优惠的同时,也有了一定的束缚,比如就业去向的限制、基层服务时长的限制等等,这些限制条件可能会对师范生的个人发展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师范的职业认同与职业情感,从而影响着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效果。
社会舆论与社会评价,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教师这一职业的社会声望与社会地位。在访谈的过程中了解到,部分已经毕业的师范生走向社会后,在复杂的社会舆论环境下,自身的职业价值观也受到冲击。他们提到,社会上对于基础教育教师的评价诸如工作清苦、相比高校教师社会地位低等等,这种负向的社会评价会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冲击,影响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从而影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效果。
(二)个体性因素:个人意愿与社会责任
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受社会性因素的影响,但是由于这是个人体发挥主观能动性建构起来的价值观体系,因此个体性因素对于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问卷调查中,样本中一部分学生是出于个人的意愿,在内在动机的驱使下选择师范专业,这对职业理想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塑造以及职业情感的渲染都十分有帮助,更有利于形成稳定持久的职业价值观。但是不可忽视的是,也有一部分师范生,是由于外部动机诸如父母的意愿、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选择了师范类专业,仅仅将教师这一职业作为谋生的手段,而个体的自我意愿不够强烈,内在动力不足,并非出于真正的热爱,这种冲突与矛盾对职业价值观教育效果产生了消极的作用。
权利與义务是不可分开的,师范生在享受免学费、就业岗位充沛等优惠条件的同时,也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毕业后一般要回生源所在地省份从事基础教育工作,有五年的服务时长规定等等,这种社会责任承担的必然性也对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产生一定的影响。一方面,能够明确职业方向,帮助形成正确的职业规划;但是另一方面,社会责任承担的必然性也一定程度上束缚了个人的发展,一旦这种自我发展的强烈意愿与承担社会责任产生了冲突与矛盾,那么对师范生的职业认同也会产生校级的作用,从而影响职业价值观教育的成效。
(三)主体性因素:学校的引导与支持不足
学校作为培养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主体,对学生的引导与支持,关乎着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师范生在大学阶段获得专业的理论知识、必备的职业技能以及树立相应的职业价值理想、信念、道德与情感。在访谈中,受访师范生均提到了自己在大学阶段受到的教育对于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影响。
高校对于师范生的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有待提升。在问及“您认为所在高校以下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受访者对“建立高水平的教育实践基地,提供实习机会”、“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渠道”、“师范生政策的解读”等方面的需求最高。由此也反映出,当前高校在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教育上需要进一步贴近学生需求的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价值观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此外,学校对于师范生职业价值观培养的支持力度有待加强。多数受访者认为所在高校有关就业实务的指导、职业价值观的指导不足,具体表现在学校就业网站内容丰富性不足、就业信息平台管理不完善、就业课程针对性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与发展。
总体来看,师范类院校在职业价值观教育方面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在未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学校要承担起主体责任,重视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在问题意识的指导下,有针对性地开展师范生职业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杨敏.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2]周天炯.免费师范生的职业态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3]王海建,崔海英.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观调查分析[J].当代教师教育,20011(4).
[4]胡苗锋.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5]赵永萍.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实证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6).
[6]李继宏.师范生教师职业价值观培养:内涵、价值与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30).
[7]范重庆.免费师范生职业价值观的维度构建[J].法制与社会,2015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