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慕尧
摘 要:立体交通(高架道路+地铁)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日益拥堵而出现的,对于缓解交通拥堵有着明显的作用。但就目前的一些大中城市而言,立体交通在一定程度上却也产生了引发城市交通拥堵的新问题。本文从立体交通的优势、规划、选址等方面,对城市建设立体交通却仍难避免拥堵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立体交通;高架道路;地铁;城市拥堵
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城市规划家柯布西耶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就开始关注现代城市与规划问题。他曾在关于城市规划的设想中指出,要发展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如今,高架道路+地铁的立体交通模式已成为大中城市解决交通拥堵的普遍选择。
一、发展立体交通,对缓解城市拥堵有着无可替代的先进性
高架道路就是受到地面因素的影响,无法在原有地面上修建道路,而将道路架空的道路,多出现在城市道路的繁忙地段。地铁则是为了减少对地表建筑物、道路等的规划产生影响,而在地下建设的快速交通设施。这两者都是作为快速交通干线连接相距较远的点,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分流原先路线上的大量交通需求,进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问题。
高架道路和地铁在设计上有着诸多优势。首先谈高架道路的优势:
高架道路能够有效地提高行车速度。由于高架道路的使用主体被限制为机动车,因此行车时能够减少对行人、非机动车等横穿道路的顾虑,有利于提高行车速度。同时,高架道路不存在十字路口、信号灯等可能减慢车速的设施,进而减少了车辆行驶中出现的减速机会,能够使车辆持续保持较高的行驶速度。
高架道路能够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一般情况下,高架道路都是新建于原有的道路上空,在不增加道路占地面积的情况下能够增加多个车道,极大的提高了道路单位投影面积的使用效率。
高架道路能够快速连接城市节点。高架道路能够在城市各交通、地表节点间建立起快速直达通道,减少了原先各节点间不可避免的诸多路口以及曲折,极大地增强了各节点的可达性。
地铁的优势与高架道路相似,但是在快速连接城市节点的优势上更为注重。地铁在建设之初就主要以连接城市各主要节点为目的,因此能够极大的增强城市各主要节点间的通达性。同时,由于地铁具有公共属性,其运输能力也更为庞大。另外,轨道交通独有的低延迟性,对于疏导人流也具有极大的助力作用。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地铁多处于地下,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对地面交通的影响。因为即使是高架道路,也势必会需要与地面交通相接,而地铁与地面交通的分离,大大减少了对地面交通的拥堵影响。
从高架道路以及地铁的优势来看,两者在理论上都能够较好的解决当前出现的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承担起地面道路的分流作用。事实也证明,两者建成后确实能有效缓解城市的交通拥堵。
但是,立体交通的发展,也给城市交通带来了新的问题:两者分流过度,汇集了其自身逐渐无法负担的交通流量。原先的拥堵状况得到了改善,但又产生了新的拥堵状况,诸如高架入口、地铁站周边等,这些拥堵可能更甚原有的拥堵状况,这与发展立体交通的初衷无疑是相违背的。
二、发展立体交通引发新一轮城市交通拥堵的问题分析
那么为什么高架道路与地铁明明在设计之初是为了缓解拥堵的,但在实际使用中却又产生了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呢?
1.受空间限制等原因造成高架道路设计不合理。既然高架道路连接了城市每个节点,提高了通行便捷性,那么,各节点上,乃至节点周边的车辆都将汇集至高架道路。但是一些汇集的匝道往往在设计上欠缺合理性,无法满足大量车辆的汇集需求,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匝道入口设置不合理,有的设置在信号灯附近,容易在信号灯附近造成上匝道的车辆与正常通行的车辆相互阻塞的情况;部分匝道由于建设空间限制等问题,设计的弯度过大或是宽度过窄,导致车辆行驶速度骤降,形成拥堵;匝道与高架道路的连接处也有设计不合理的情况,导致车辆在汇入高架道路时形成了拥堵现象。此外,当高架道路上出现交通事故时便会与高速公路相似,形成在短时间内较难缓解的交通拥堵状况,由于前方车辆因事故而停在道路上时,后续车辆只能减速绕行,大量车辆相继减速便易形成交通拥堵,并且后续车辆即使发现了前方拥堵的情况,也由于高架道路的封闭性而难以及时改道而行,更加加剧了高架道路拥堵的情况。
2.高架道路的分流能力不足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高架道路具有原先道路无法企及的先天通行优势,导致车辆多会选择高架道路进行快速通行。于是,大量车辆汇集至高架道路,超过了高架道路的承受容量,便形成了拥堵。这时,高架道路其快速路的特性反而造成了阻碍。车辆行驶至高架道路上之后,倘若发现了拥堵的情况,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驶离,必须等到行驶至下一个出口才能脱离拥堵。而在路面道路行驶时的车辆,倘若前方发生拥堵,却能够迅速改变行驶路线,躲避拥堵。
3.地铁运量呈现的峰谷特性影响市民出行选择。当前城市居民对与地铁的需求主要集中在早晚上下班高峰期,特别是早高峰时期,由于有按时上班的需求,人们对于地铁的班次有着较高的确定性,即不能错过既定的地铁班次。这就造成了每天早高峰期间的地铁上人满为患,最典型的情景莫过于被称为“通勤地狱”的东京地铁。有介于此,一些人继续选择汽车通勤而非地铁。另外,高峰期能否搭乘上地铁还需要由搭乘站的前序站以及本站的上下地铁人数情况决定,倘若本站是个只上不下并且前序站搭乘地铁的人已经挤满了地铁的话,那么无法乘上地铁的人,只能选择开车而非地铁出行。
4.城市地铁站的人流車流集聚促成交通拥堵。地铁站的选址多位于城市节点,因此,市民想要搭乘地铁的话就必须先至就近的各城市地铁站,这就促使了部分车辆向各地铁站汇集,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地铁站周边的交通拥堵。出地铁站以及转乘其他交通工具的乘客,也同样促成了地铁站周边交通拥堵现象的形成。地铁站周边频繁的上下车行为更是延缓了拥堵情况的改善。地铁就此成为了一个既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又促成部分路段拥堵的交通方式。
三、发展立体交通需要科学的规划与超前的使用预期
柯布西耶设想的高效的城市交通系统对城市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影响,高架道路以及地铁的出现改变了城市规划思路与布局,两者的出现是为了解决城市交通拥堵这一频发问题的,但是两者也都存在着使用量极限,超过使用极限,反而又造成了新的拥堵问题。
立体交通建设完成之初,人流、车流应该是低于设计使用量的,这时两者都极具交通便捷性,能够有效地缓解交通拥堵问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城市的快速发展,两者沿线的交通量逐渐增长,一方面两者对于缓解城市拥堵问题的效用逐渐增加,但另一方面随着使用量的增加,边际效用逐渐减少,势必呈现出新的拥堵态势。当人们发现两者发生拥堵时,事实上两者的使用量规模已远超其预期,并且这种拥堵是难以缓解的,没有有效的手段来加以规避,这就造成了更大规模的长时间拥堵。由于使用量超饱和,于是,建设新的高架道路以及地铁便被提上议程,新高架道路以及地铁建成后又能够缓解原有的高架道路及地铁的拥堵状况,但在长时间使用后仍旧还会出现如先前般的拥堵,如此反复。
因此,从长远看,发展立体交通(高架道路及地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拥堵问题,但是其本身也会成为新的拥堵点,尤其是使用量超过其预期规模时。如何更好地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仍需要城市规划建设者们更多的研究与探索。
参考文献:
[1]陈志龙.浅谈高架路在国内的发展前景[J].价值工程,2017,36(32):220-221.
[2]胡润州.中国大城市如何缓解交通拥堵之困——以治理武汉市交通拥堵为例[J].上海城市管理,2016,25(02):64-67.
[3]方蕾.缓解交通拥堵视角下的城市路网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