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鹏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 山东 聊城 252000)
随着体育赛事的广泛开展,体育运动的竞争性与对抗性也逐步显现。当比赛逐步变得激烈,对抗逐渐进入白热化,参赛双方极易出现语言冲突甚至肢体冲突等运动攻击行为,从而影响比赛的正常进行。这种行为往往会造成不良后果,甚至违反体育道德。而其核心的矛盾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比赛中的运动攻击行为。为此,本研究通过查阅文献,发放问卷,对大学生运动攻击行为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从而力求能为减少体育运动中攻击行为提供思路借鉴。
运动攻击行为是指在体育运动或比赛中向对手有意而为的语言挑衅、身体攻击等方面的伤害行为,运动攻击行为大多体现出一定冲动性与一过性。由于不同运动项目的规则不同,可以分为有意和无意的运动接触。无意运动攻击如激烈对抗性项目,拳击、跆拳道、摔跤等,规则允许接大量身体接触,在这种状态下,难免运动员跟进比赛进程、重要程度产生情绪波动,从而动作过大形成具有攻击性的身体接触,但是此类身体接触如在合理范围内,从而参赛者将身体对抗作为获得比赛成绩的方式,也是比赛的组成部分。而有意运动攻击则是在比赛中,在规则要求范围之外,情绪化的进行身体攻击,从而给对手造成身体伤害,导致不良后果的发生,产生这种行为不被规则所允许,更严重影响了比赛健康发展。
表1 各项目运动攻击性得分均值统计
由此可见,本次调查运动攻击行为在各项目整体间的差异显著。其中球类专项平均值达到3.25,较其他专项具有最高的攻击性。田径专项和武术专项攻击性平均分值为分别为3.19和3.11,位于体操和球类运动之间。体操类专项具有最小的攻击性,平均分值为2.21。
球类运动多属于激烈对抗项目,而像篮球、足球又属于身体接触较频繁的同场对抗项目,这些项目的身体接触是无法避免的。随着比赛节奏的加快,又容易引起队员的急躁情绪,在运动中难免产生过激行为。因而较之田径、武术、体操类项目,球类运动的攻击行为的发生概率较大。田径的平均分值相对于球类运动较低,相对于体操和武术略高。由于田径专项相对于球类运动而言,直接的身体概率接触较小,从而相对减少了攻击性的发生几率。而体操和武术项目相对于球类项目的激烈对抗,更看重的是个人在比赛中的发挥,参赛规则一般也是依次参赛,并无直接接触,因此在运动中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也相对较低。
表2 大学生球类项目攻击性得分均值统计
由统计结果可知,受测学生在球类运动项目上的攻击性存在着显著性的差异(表2),其中,同场对抗类运动项目的攻击倾向最高,足球的平均分值达到了3.64,篮球的平均分值达到了3.47,而隔网对抗项目相对于同场竞技类的攻击性较小,其中网球的平均分值为3.32,排球的平均分值为3.12,乒乓球平均分值为3.01,而羽毛球的攻击性最小,平均分值为2.98。
由于不同的球类项目的规则和要求不同,有的项目允许直接进行身体上的接触,大大增加了产生运动攻击倾向的概率 (如足球、篮球),有的项目是隔网相争,身体的直接接触较少(如排球、羽毛球等),由此而产生的攻击行为概率较低。由此可知造成运动攻击倾向的关键之一即是否有激烈的身体接触与对抗,这一点是造成运动攻击行为的一大诱因;其次,不同运动项目比赛动机不同,这对运动攻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同场对抗的球类项目,如篮球、足球,双方对员在争取获得控球权或更高更长的控球时间,往往会因为争抢球而造成动作过大,行为过激,甚至出现情绪波动而造成运动攻击行为的发生。而排球、网球等隔网对抗项目更多的是以战术配合、球的落点为主要目标,较少会因身体接触、对手挑衅等原因造成情绪冲动,因而发生运动攻击倾向的概率较低,因此造成运动攻击行为的关键之二即是对于比赛的动机和目的的区别。
表3 大学生体操项目攻击性得分均值统计
体操项目间的攻击性差异不大。竞技体操的平均分值为2.36,健美操的平均分值为2.15。由于在体操项目中,大部分为非接触性运动项目,相比起接触性运动项目激烈的身体对抗强,这些项目的攻击性会较低。相对于其他项目的激烈对抗,像竞技体操、健美操等项目均为表演类项目,在运动中均没有与对手的直接接触,这类项目更看重的是个人在比赛中的发挥。因此,在运动中发生攻击行为的几率也相对较低。而健美操专项在本次调查的所有专项中的平均分值最低。据调查的实际情况,受测健美操专项学生多为女生,而根据本次调查,表演类项目比其他运动项目的攻击性要小,女同学在运动中攻击倾向也要明显的小于男生,因此在以女生为主的健美操专项中所得的攻击性分值较其他各专项分值偏低也符合客观事实。
表4 大学生不同性别攻击性得分均值统计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并统计分析,数据结果显示(表4)受测学生的攻击性存在性别差异,男上的攻击性平均值是3.65,高于女生的攻击性平均值的2.21,男性高出女生1.25个分值,表明男生的攻击倾向显著大于女生。有研究表明在运动项目中,男性的攻击性往往高于女性,这是由于男女之间激素水平的不同造成的,男性的激素分泌更易引起情绪和行为上冲动,因而当一场比赛正在激烈进行中,有伴随着大量的身体接触和语言挑衅,往往增加了运动攻击行为的产生。
通过本次调查结果可知,本次调查的所有运动项目中,球类运动项目的攻击倾向最高,受测大学生中参与对抗性球类项目的攻击倾向最高,其中同场对抗类项目 (篮球、足球)比隔网对抗类项目(排球、网球、羽毛球、乒乓球)的运动攻击倾向高;体操项目学生的攻击倾向相对较小,其中健美操项目的攻击倾向最小;在田径和武术项目间的攻击倾向差异不大,平均分值位于球类项目和体操项目两者之间;大学生运动攻击倾向的性别差异明显。
(1)加强大学生的运动心理素质训练。
学会控制自己的心理波动和情绪应是大学生运动心理的重点培养领域。在激烈的对抗比赛中,难免会引起队员不满或争执,这个时候应学会控制情绪,避免造成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于其体育教师或教练员要着重培养和加强大学生的运动心理素质训练,通过观看相关比赛冲突录像如(NBA、冰球等),分析攻击行为的产生与避免的可能性。通过不断的模拟和实战,在比赛攻击倾向将要发生时,教师或教练员及时疏导,及时沟通,让队员能够稳定情绪并认识到运动心理素质的重要性,而避免产生不良情绪或不良行为。
(2)加强体育规则意识培养。
应加强学生体育规则意识的培养。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一是通过课堂讲解比赛规则。大学生参与运动前,应灌输正确的比赛规则理念,掌握所参与运动比赛规则与规范,这就要求教师在开展教学前,应先将规则讲解到位,通过理论培训、课件展示等,并让学生熟练掌握并遵守规则参与比赛。二是通过实战或课内训练赛,让学生切身按照规则规范参与比赛,形成规范的参赛行为,通过教学比赛,强化对规则的认知,减少动作不规范等行为,加强体育违规动作的纠正与改进,强化规则意识培养,从而养成遵守体育规则的习惯。
(3)健全相关业余赛事组织规范。
当前,随着体育运动的深入开展,各类体育赛事的规则与规范已趋于完善,在职业运动员参与职业赛事时,较少会因为赛事组织或规则不合理而影响比赛进程。但是对于业余比赛是极易出现因赛事组织不规范不合理,规则不清晰而引起的赛场冲突。因此,需要赛事组织者或有关部门有针对性的制定业余赛事规则与规范,通过不断的实践与总结,逐步完善适用于普通参与者的赛场行为规范。尤其是民间业余赛事组织的赛事规范的制定,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严格按照专业赛事规则开赛。业余赛事的所有比赛规则应以专业赛事的要求开展,不断强化教练员及裁判员的赛事规则专业性,加强参与者的规则培训;二是加强赛事规范的执行力。赛事组织者要普及参赛队员或队伍的参赛规范和纪律性,如设置规范对于赛场暴力等行为的零容忍,并针对赛场行为,不断的总结经验,补充和完善赛事规范;三是加强赛事组织的严谨性,举办比赛前应组织纪律委员会,对于参赛队伍提前开展赛事规范与规则的培训,减少赛场冲突的发生,全方位保障比赛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