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有卫 侯和梅 郝永波
耳廓假性囊肿门诊处置一般采取穿刺抽液。但抽液需要多次, 可能引起感染, 乃至外耳畸形[1]。为探究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科针对耳廓假性囊肿采用囊肿前壁软骨切除加后壁放置引流管并加压包扎的手术方式,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7月~2016年7月在莒县人民医院治疗的64例单侧耳廓假性囊肿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32例。对照组男 24例 , 女 8例 ;年龄 23~65岁 , 平均年龄 (44±7)岁。观察组男23例 , 女 9例 ;年龄19~67岁, 平均年龄(43±8)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患者均采用耳廓假性囊肿前壁软骨切除治疗, 入院后给予常规术前准备, 排除手术禁忌证后, 使用利多卡因(2%)加少许副肾素在耳后沟、耳屏前分别对耳大神经、枕小神经以及耳颞神经进行相应麻醉, 在囊肿周围皮下局部浸润麻醉[2]。取一小棉球堵塞患侧外耳道, 防止手术中血液流入。在患侧耳廓前面沿囊肿边缘, 按照囊肿的实际大小做切口, 切口应切透皮肤及前壁软骨, 彻底清除囊液后, 用眼科剪将囊肿前壁软骨及皮肤进行分离, 直至完整切除囊肿前壁软骨, 保留皮肤及囊肿后壁软骨[3]。如果局部出现坏死软骨,需要将其进行充分清除。彻底切除后, 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术腔。对照组缝合切口后, 根据囊肿位置用棉球充分加压以此促进贴紧, 外置纱布用头套加压包扎。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囊壁后壁靠下位置, 通过小圆刀斜向下切透软骨及皮肤,放置小段有侧孔的头皮针引流管(取头皮针, 根据囊肿大小,自行制作侧孔及长度), 固定, 缝合切口。根据囊肿位置用棉球充分加压以此促进贴紧, 外置纱布用头套加压包扎。术后 72 h 给予换药 , 视情况拔出引流管 , 再加压 72 h, 术后第7~9天拆线, 痊愈后出院。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1.3 疗效判定标准[4]全部患者治疗1周后进行疗效评估。显效:1周后耳廓外形无改变, 囊肿消失, 耳廓软骨弹性好前壁皮肤与后壁软骨紧密结合;有效:1周后囊肿消失,前壁皮肤与后壁软骨贴合紧密, 局部有加厚现象, 但外形无异常, 局部按压触摸硬度提高, 耳廓软骨弹性较差;无效:1周后前壁皮肤与后壁软骨中间出现囊液, 囊肿复发, 且后壁软骨弹性差。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27例, 有效5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0%;对照组患者治疗显效19例, 有效7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81.25%。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6.621, P<0.05)。见表 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
耳廓假性囊肿是耳廓前面的局限性囊肿, 多发生于一侧耳廓, 且以男性患者居多[5]。浆液的主要来源为囊肿外壁的软骨膜, 初期囊肿形成时, 软骨膜为囊肿的外壁, 随后囊肿软骨膜增生成新的软骨。新生软骨最后形成片, 在两片软骨之间形成软骨间积液, 形成假性囊肿。如果囊肿内积液吸收,局部极化 , 则导致耳廓增厚、变形[6,7]。传统方法治疗有加压、射频、穿刺抽液等治疗, 但疗程长, 且反复抽液容易引起囊肿合并感染, 从而出现外耳畸形[8-10]。本次对囊肿前壁骨切除加囊肿后壁放置引流管并加压包扎治疗耳廓假性囊肿的效果进行研究, 手术时, 选择耳周作为切口 , 隐蔽性好, 术后瘢痕小, 对耳廓形态影响较小。前壁骨切除后, 还会有一些肉眼看不到的软骨膜, 会继续渗出一部分浆液。放置引流管后能有效引出这部分渗出液体, 增加前壁皮肤与后壁软骨的贴附。囊肿后壁放置引流管, 与切口不在一个平面, 引流出的液体也不会跟切口接触, 减少了感染机会, 从而使切口很快愈合。加压包扎更有利于耳廓前壁皮肤与后壁软骨的链接成长。通过这三种保障, 不仅使耳廓的外观得以保障, 而且降低了切口感染的可能, 加快了耳廓皮肤与后壁软骨的贴附成长, 缩短了病情 , 提高了治愈率。
综上所述, 对于耳廓假性囊肿患者采用囊肿前壁骨切除加囊肿后壁放置引流管并加压包扎进行治疗, 不额外增加贵重耗材, 只用一个引流管, 就能够解决大问题;且能提高愈合率, 缩短病程, 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