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束支阻滞合并前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表现

2009-02-18 09:11朱红梅李社荣
中国实用医药 2009年2期
关键词:双向心电图心肌梗死

朱红梅 李社荣

心电图上右束支阻滞(CRBBB)常见且易诊断。当合并前壁心肌梗死时常使心电图(ECG)复杂化,国内此类报道尚不多。现将本院近年来收治的9例RBBB并前壁AMI的心电图(ECG)表现讨论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7年以来,我院住院治疗的前壁AMI同时合并RBBB者作为心肌梗死组。患者均有临床症状,血清酶增高,ECG有RBBB并前壁AMI图形改变共9例,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34~77岁,平均61.2岁,入院第1天每2~4 h描记1次ECG,2~3 d每6 h描记1次ECG,以后每天描记ECG 1~2次。

1.2 随着抽样CRBBB ECG1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96例,女34例。年龄19~70岁,平均50.3岁。合并右室肥大、心肌供血不足、分支阻滞者剔除。

1.3 心电图表现 梗死部位:广泛前壁AMI 4例,间壁、前壁AMI 4例,各合并下壁AMI3例,无Q型前壁心肌梗死1例。

胸前导联QRS形态V1呈qR或qRs4例、QR、QS各2例,V2 QR或QRs 6例、QS2例,分别由qrS→QR→QRS→QS型及qRs→QR→QrS→QS演变而成,rR型1例。V3 QR 4例,Qr QrS或QS 4例,RS 1例。 V4 QS或Qr5例,qRs1例,RS 1例。V5 qRs3例,rS 2例,QS或QrS3例,RS1例,V6qRs4例,qrS或rS 2例,QS或qrS1例,RS 2例。

ST V1导联下斜型压低4例,抬高1~3 mm者2例,在等电位线2例。V2抬高1~1.5 mm 4例,2~5 mm 3例,抬高0.5 mm及下斜型压低各1例。V3抬高1~1.5 mm 4例,2~3 mm 2例,抬高5~6 mm 及11 mm各1例,压低1例。V4抬高1~2 mm 2例,3 mm 3例,5~6 mm 2例,在等电位线2例,V5抬高1~1.5 mm 3例,2~3 mm 2例,在水平线3例。V6抬高1~2 mm 2例,略抬高4例,在水平线2例,略压低1例,T波V1倒置2~4 mm 5例,直立转倒置2例,直立2.5~3 mm 1例。V2倒置4~6 mm 5例,+-双向转倒置1例,直立转倒置4 mm →双向→直立1例,直立5~10 mm 2例。V3倒置7~9 mm 4例;4~6 mm 3例,直立4~6 mm 2例。V4倒置3~5 mm 1例;6~8 mm 2例,倒置转直立1例,直立2~3 mm、4~6 mm各1例,V5 +-→直立→+-双向1例,+-→直立及+-双向各1例,倒置2~3 mm 2例、3~5 mm 1例,倒置→直立→倒置及倒置→+-双向、直立6 mm各1例。V6直立转倒置→直立、-+双向→直立及直立→倒置→直立→倒置各1例,倒置2~3 mm 3例;直立1~2 mm 2例、5 mm 1例。

右束支阻滞组:QRS形态,V1呈qR 14例,QR3例,rsR′62例,rSR′14例,rSr′12例,rsR′r′4例,RsR′2例,R或M型19例。V2 qR及qRs各2例,rsR′、rsR′s′及Rs r′分别为20、16及15例,RsR′27例,RS5例,R或M型43例。V3 qR 4例,rsR′5例,rS 13例,Rsr′s′ 8例,Rs 60例,RS 23例,R或M型12例。V4~V6 呈qRs型分别为32、38、43例,呈rs型分别为9、6、3例,呈 Rs分别为78、79、80例,呈RS 分别为9、7、4例。ST V1V2V3下斜型压低分别为120、70、16例,V4~V6 无1例下斜型压低,V1~V6 无压低分别为10、42、106、125、126、126例,V2~V6 略抬高分别为8、8、5、4、4例.T倒置V1~V4分别为130、110、25、8例,V5V6 无1例倒置;-+双向V2~V4分别为3、33、20例,V1V5V6无1例,直立V1无1例,V2~V6分别为15、43、82、130、130例,+-双向V1V5V6无1例,V2~V4分别为2、29、17例,平坦仅V43例,V1~V3、V5V6无1例。

2 讨论

右束支阻滞(CRBBB)主要使QRS终末0.04s向量发生改变,而心肌梗死主要引起QRS的初起0.04秒向量发生背向梗死区的变化,因而两者同时存在时,二者的波形均得以显现,仅ST段及T波的改变,二者各有特征[1]。本研究观察的广泛前壁及间壁、前壁心肌梗死各4例,其梗死指示性导联均出现异常Q波,呈qR、QR、QS、qrS、Qrs等形态,且QRS形态多变。其中1例广泛前壁MI,在梗死3 d后V1才由rsR′转为qR,而1个月后又由qR转为rsR′,V2由Rs→qRs→QR→Qr→Qrs→QS,V3由Rs→QR→Qr→QS,V4由Rs→QR→qrs→Qr→QS,V5由Rs→rs→qs→QS,V6由Rs→qr→Qs→qrS;另一例V1 V2由QS→Qrs→QR,V3由QS→QR,V3内QS无变化,V5 qr→qrs →QS→rS,V6由qr→qrs→rs,象如此变化的QRS在急性期占梗死导联的67.5%(27/40)。RBBB时当QRS起始向量与V1 V2导联轴垂直,则r波不显示,rSR′则成为qR或QR型,RBBB组V1 V2呈qR型者分别达10%、1.6%,V1呈QR型达2.3%,明显低于梗死组(100%),P<0.01,且Q波<0.03 s,同时ST下斜型压低伴T波倒置。RBBB的QRS形态大多数无变化,仅个别导联稍有不同,如Rsr′s′→R sr′此类变化一般在V2 V3导联,但无Q波出现。

MI组急性期指示性导联ST抬高达87.5%(25/40),抬高程度0.5~11 mm不等,同时有T波倒置者达70%(28/40)。T波倒置最深达9 mm,以V3、V4多见,ST与T波均有动态变化,RBBB组T波倒置V1~V4分别达100%、92%、19%、6%,且V1V2倒置最深分别为(2.88±1.42),(1.95±1.63)。

本文有2例MI患者T波演变不典型,其例一为前壁+间壁+下壁心肌梗死,T V1~V3直立达3、10、4 mm,V4-+ → +-倒置,V5 V6倒置,同时下壁倒置1.5~2 mm,V1~V3为梗死指示性导联,其T波始终未倒置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对应导联(ⅡⅢavF)倒置所致。另一例急性广泛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梗死前ECG为不完全性右束支阻滞,V1有继发性ST-T改变,T V2~V6均直立,CRBBB时,T波仍直立,当梗死发生后,STV2~V6抬高达10 mm,以V2~V4为主,持续20 d后仍抬高2 mm,T波始终未倒置,3年后,T波仍直立,而同时发生的下壁心肌梗死,其T波始终亦未倒置,V1在梗死后第4~5天T直立,以后又倒置。

本研究唯一的1例无Q型MI,QRS呈cRBBB型,V1~V6T波倒置由浅→深→最深→浅→深多次变化,最深时达9 mm,以V2~V5为主,75 d后,基本恢复正常,QRS仍为cRBBB,TV1-V3倒置,V4 V5低平,V6直立。

本研究观察体会:RBBB前壁MI时急性期QRS变化导联多,形态变化快,与单纯RBBB不同。RBBB并MI时,QRS有异常Q波,即使T波无变化,也不能除外MI。

RBBB+前壁MI时ST-T演变不典型。

RBBB并前壁无Q性MI时,T波主要为原发T波改变,并有动态演变。

参 考 文 献

[1] 高德恩.实用心电图学,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61.

猜你喜欢
双向心电图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标准化管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老年人体检心电图异常及相关因素分析
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和急诊急救护理
混凝土泵车用双向液压锁故障探讨
急诊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临床表现为心悸的预激综合征B型心电图1例
朴素高效的双向快充
例说乘法公式的双向应用
广电网络双向网改造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