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英
(吉林省吉林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昌邑分局食品化装品稽查分局,吉林 吉林 132001)
脑梗死以老年人为主要的病发群体,其临床特征有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失语、突发昏仆以及失语等[1]。如今,临床针对脑梗死疾病病程的长短已经将其成为后遗症期、恢复期以及急性期,据调查显示[2],大多数脑梗死病患在患病后通常会产生肢体功能障碍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重度残疾,为此,在病患的治疗恢复期给予有效护理干预是十分有必要的。在此研究中,挑选90例患有脑梗死的老年病患进行研究,分析早期康复护理运用于此类病患中所取得的临床有效性,具体报道如下所示。
本次挑选于2017年4月~2018年5月收治患有脑梗死的90例老年病患作为研究对象加以分析,入选的病患根据其护理方式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每小组各有病患45例,研究组男性30例,女性15例,年龄为58~82岁,平均年龄(60.39±7.74)岁;对照组男性29例,女性16例,年龄为59~83岁,平均年龄(60.59±8.15)岁。对比两组病患的一般资料,差异不明显P0.05,有对比价值。
对照组病患在治疗期间仅接受医院的常规护理,其中包含了对病患生命体征的监测,观察其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的变化情况,如若有异常情况出现则需要上报给主治医师进行对症处理。病患在住院期间保证病室的安静与整洁,定时通风,从而提升病患的护理舒适性。
研究组病患在治疗期间不仅接受了医院的常规护理,而且也展开了早期康复护理:①心理护理,在病患入院后,医护人员应当与病患多交流沟通,叮嘱病患家属尽可能的多给予陪伴,使病患感受来自家属、外界所带来的心理安慰,这在某种程度上可疏导因疾病所产生的负性心理[3]。与此同时,可在病室播放音乐,让其分散注意力,使其疾病的心境得到良好的调试。②病症护理,对于出现半身不遂症状的病患,在治疗期间需要加强其关节与四肢肌力的活动度,同时观察其股张力的情况,帮助并引导病患进行良肢位的摆放、肌肉收缩运动与关节运动,避免肌肉挛缩与关节畸形情况的出现。在病患恢复早期可引导病患在病床上展开主动性的训练活动,比如床边坐起、翻身、桥式运动以及床上自主移动等,与艾炙等中医结合改善病患的疼痛度。对于吞咽困难的病患在治疗期间可针对其困难程度进行相关的训练,比如,困难度相对轻的病患可实施摄食训练与体位训练,而对于困难度相对重的可进行间接训练,如口面部肌群运动、舌体运动、空吞咽训练、下颌骨张合运动等[4-5]。
观察两组病患的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统计病患的各项评分,其中,生活能力评分运用Barthel指数加以分析,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表示生活能力越佳;运动功能评分以Fugl-Meyer运动量表来统计,同样,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表明运动功能越好。
运用SPSS 20.0处理此研究中的数据,计量资料以来表示,x²检验数据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比两组病患治疗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经过阶段性的治疗与护理,病患的临床症状均有了一定的改善,就两组病患的生活能力评分来看,研究组病患得分比对照组高,研究组为(60.53±12.88)分,对照组为(44.72±11.29)分,同时,对照组的运动功能评分也低于研究组,差异显著,统计学有对比价值P<0.05,见表1。
表1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病患的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s)
表1 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病患的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情况 (±s)
组别 例数 生活能力评分(分) 运动功能评分(分)研究组 45 60.53±12.88 62.77±11.73对照组 45 44.72±11.29 45.05±13.42 P<0.05 <0.05
近些年以来,老年脑梗死的病发率正以逐年上升的趋势呈现出来,因病患在患病后有极大的机率产生一系列的后遗症,为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必须针对其症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这对提升病患预后效果是相当重要的。本研究中,对照组病患在治疗期间仅接受医院的常规护理,研究组不仅接受了常规护理而且进行了早期康复护理,对比两组病患治疗护理后的生活能力评分与运动功能评分,研究组生活能力评分为(60.53±12.88)分,对照组为(44.72±11.29)分,研究组运动功能评分为(62.77±11.73)分,对照组为(45.05±13.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由上可见,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实施于老年脑梗死病患中使其运动功能得到改善,提升生活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