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璇 蔡 聪
本文针对以楹联文化助力湖南省浏阳市『美丽乡村建设』这一个案展开刍议,在国家大力复兴和全社会合力建设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 思考通过构建村落文化的实践活动, 来寻求如何依托浏阳市本地的各类资源, 对楹联这一传统文化要素加以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对策, 以期为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创新性传播发展模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重构当代乡村文化习俗与伦理道德等提供参考。
浏阳市地处湖南省东部, 人口一百四十七万, 享有『千年古县』『烟花之乡』『花木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楹联文化城市』等美誉。 二零一七年,浏阳市围绕『全国先进、全省样板』目标,在湖南率先启动了全域美丽乡村建设示范县创建工作,探索以县市为单位、统筹各类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的新途径, 努力树立与江西婺源、浙江桐庐齐名的美丽乡村品牌。通过全域美丽乡村建设,浏阳先后获得了『中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美丽中国典范城市』『中国生态魅力市』『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荣誉称号。
文化体现着一个地区的素质和个性。在浏阳市『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浏阳市楹联学会积极利用自身的优势资源与许多村落进行对接合作, 组织会员撰写相关村落场屋的楹联, 力图打造富有特色的楹联文化村落群体。 这些楹联的内容或描述农村生活水平的改善, 或赞颂乡间的好人好事,或抒发村民对于活动的体验感受,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来塑造村落的文化形象、提升村民的文化品位、增进邻里的情感、推进基层社会的和谐发展,从而增强整体的文化影响力。
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也是一种民俗文化。 在乡间,无论是婴儿满月、新人成亲、 老人庆寿、 逝者入土等人生礼仪, 还是岁时节日或乔迁建房等重要时间节点, 可以醒目张贴或悬挂于大门之上的楹联,便成为了一种『仪式感』的载体,提醒着人们此时此地的特殊性。所以,在村间老人的记忆中, 如果谁家门上没有张贴一些意义特殊的楹联,便会让人觉得不完美。
当然, 与文人撰写联语大至国家兴亡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中至个人荣辱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小至生活情趣的『花影不离身左右,鸟声只在耳西东』的广阔视域相比,此次活动为村民所撰写的楹联作品,其内容及表达往往更加『接地气』。
如为农民李怀国家庭所撰联:
三时锦织乡村地;
五谷丰登稼穑家。
又如为室内篮球活动所撰联:
健体强身,场间乐享闲中趣;
怡神益智,馆里欢传物外情。
又如为沙市村所撰联:
村组奏和弦,壮志谱成《金缕曲》;
干群铺锦绣,清风拂彻《沁园春》。
村落间的楹联作品,说的是平实的话,讲的是生活的事,与村民的生活息息相关,正如孟繁锦先生曾说: 『楹联这簇中华文化的奇葩, 是各种文学中最具群众性的文学,具有看得见、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传得开的效果。 』在此,村落楹联展现了它有别于高雅文学的另类风貌, 成为了传承和弘扬传统习俗的重要方式, 以村民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营造良好的村落文化氛围,让一代又一代人感受着传统的民俗文化。
在中国传统的景观营建中, 以楹联作品来增添景物的人文色彩, 是十分常见并且重要的手段。 楹联与景观的关系极为密切,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好的楹联作品通过音韵、形式、意象三者相结合的表述,在辅以典故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往往能成为风景名胜的点睛之笔,为景物增添情趣、升华境界。
在浏阳市『美丽乡村』的建设规划中,有一条很重要的指导思想——『以地域文化显特色,打造具有历史记忆、地域风貌、文化魅力的湖湘精品特色村镇』。 因此,佐以楹联的形式, 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来渲染乡景、乡风与升华乡情、乡忆,可以达到更好地造境与宣传效果。
如为赤马村所撰联:
气正风清,曾有贤臣留故事;
情豪志壮,且看赤马跃新程。
如为白水村所撰联:
济困扶危,凤凰台有遗风在;
滋兰树蕙,白水村看画轴开。
传说赤马村的村民曾为包公所救,包公死后,村民进行供奉拜祭时,天空飞来红马消失于牌位处。 而白水村的凤凰台慈善基金则是浏阳市首个村级慈善基金。 上述两联在彰显村落文化特色的同时, 也弘扬了济困扶危和清正廉洁的清风正气。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 乡村文化形态趋于式微。原有的由亲缘关系、乡邻关系联结起来的乡村社会由于缺乏认同感,也逐渐引发了农村道德伦理关系和精神世界的变迁。 因此,建设全域美丽乡村,最根本的是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各方面,注重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 让人们的心灵和精神有皈依。
文化是社会发展的软控制力。楹联是传统文化中一种具有标志性、符号性作用的特殊的『诗教』形式,其传统语文启蒙的教育功能,可以使同一个社会群体中的人们产生文化认同并在同一文化环境中得到教化。在古代,儒家曾以诗书作为传播德孝伦理的载体。 而在现代,从传统文化事项传承流播的视角来看,展示形式相对自由、表述方法趣味性更强、 而且有广泛的群众文化基础的楹联, 则是一种非常适合在乡村中倡议美德与文明的宣传形式与载体。 于是,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村落中四处悬挂的楹联成为了体现村落道德观念的载体。
如为乡村『古风新貌』所撰联:
耕读以勤,乡亲筑梦多而美;
孝恭之盛,父老安居寿且康。
如为庙会会长陈如意家庭所撰联:
帮人应接常为乐;
代客鞠躬皆是缘。
如为村民屈天申所撰联:
恤患悯贫持大义;
扶危敬老守丹诚。
如为凤凰台民间信仰中心所撰联:
泽被衡州,扬清激浊曾经久;
风高白水,向善崇仁渐见多。
这些联语中所蕴含的立本修身、 与人为善、耕读传家等精粹,以潜移默化地道德教育和感化, 助力于传统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软控制力作用的发挥, 最终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细、落小、落实,重构乡村秩序、和谐人际关系。
在新的时代, 整理和保护只是传统文化传承延续的最初形式, 只有活化利用传统文化,使其融入现代社会的发展之中,才能赋予其新的生命。 而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楹联的传承发展,一方面在于通过传播形式的创新, 从广度上来扩大其文化影响力, 而另一方面则需要从创作内容上进行创新,从深度上来加强其文学感染力。
首先,从文化传播的视角来看,传统文化要通过一定的推动机制使之与社会情景互动交流,以形成独特的文化氛围,产生广泛的文化影响, 从单个人的兴趣演变成群体的爱好,才能实现传承发展。 在此方面,浏阳市楹联学会进行了良好的探索, 其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契机,利用基层社会治理的传播手段, 不但使楹联文化重新融入乡土民俗生活之中, 成为当地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由此培养出更多的楹联接受者; 同时,还借助『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手段来扩大该楹联文化活动的影响力。这既是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也是在发展创新传统文化。当然,除了传播形式的创新之外,在创作上,也需要通过调整文化价值本位观念及融入新时代的内涵品质以完成文学形式与意味的改造与创新。
如为敦睦村所撰联:
续神岭雄风,老年献智,青年献力;
圆新村绮梦,农业争先,企业争辉。
如为中洲村所撰联:
生态为基,烟畴苗展千重绿;
文明立本,凤德花开四季馨。
如为长春村所撰联:
整合资源,秀丽湖山通富路;
担当使命,风流人物领新潮。
以上联语虽然表述较直白, 偏于口号,但语句中的『农业争先,企业争辉』、『生态为基,文明立本』、『整合资源,担当使命』等,显示出作品与时代发展同步的诉求。 而从另一方面看,这些创新,从某种程度上说还是『守旧』的。 因为这些创新性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 而是在保留楹联传统形式、遵循平仄格律与注重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加入创作者对于社会发展的关注,以传播形式和内容的创新来实现其对文化传统的坚守。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浏阳市楹联学会此次助力『美丽乡村』建设的楹联文化活动是传承传统文化并加以创造性发展的一个好样板,其意义必将深远。但通过此次活动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笔者不揣浅陋,以热切关心与赞美欣赏的态度, 谨在此提出几点建议:
从此次收集的作品来看,有较大比重为语言直白的『老干体』,精品较少,此固然是因为考虑到村落间张贴的楹联需要通俗易懂,但如果创作者长期耽于创作喊口号性的作品,是不利于本身创作水平提高的。
楹联创作入门易、精进难,需要创作者有较深的文化修养、 较强的概括力与较高的文字驾御水平, 才能以寥寥数语做到文情并茂、神形兼备,给人以思想和艺术美的感受。因此,希望楹联创作者们不断从思想内涵、文化价值、表现手法、品质意味等方面打磨作品, 从而使自己的楹联创作更具文化影响力。
由于种种条件限制, 此次活动拘囿于浏阳市楹联学会的会员们内部创作练笔,而缺乏将楹联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意识。 文化的建构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如果在建设规划中,能结合村史介绍建立楹联书画文化展示空间, 营造楹联文化四维立体效果, 展开楹联文化体验活动,以吸引观光游客,则不但能推广村落的特色旅游, 也可以为争取上级部门政策与资金的支持提供依据。
注:此文系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一般项目《『微时代』湖湘楹联文化的发展研究》(项目编号17C0141)与2018 年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中长沙楹联文化传承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8CSSKKT12)的阶段性成果。